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

| 李金

致敬!广丰中学杰出校友俞鸿儒院士获颁“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1)

俞鸿儒,中科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气动实验专家,1928年6月生,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历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多年来,俞鸿儒发扬科学的示范作用,无保留地把开展激波管研究积累的经验介绍给全国许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从60年代开始,接待了大量进修人员和专业人员参观与咨询,代培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有力地推动了激波管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为国防和重大民用建设做出切实贡献。

俞鸿儒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数学系,在那里,俞鸿儒积极参加当时反对国民党腐败政府的罢课游行等学生运动,并在1949年7月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俞鸿儒为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又考取了大连大学,期间任班级团支委和系学生分会主席,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从此正式进入中科院学习和工作,在钱学森所长和郭永怀导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下,俞鸿儒懂得了科学家做人、做事的道理。他领悟了科学要为国家所急、为工程所需、为生产服务的基本思想。“文化 大革命”中,俞鸿儒也受到了冲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他认为对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粉碎“四 人帮”后,俞鸿儒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以更大的热情迎接科学的春天。他多次表示要“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

多年来,在漫长的科学探索之路上,俞鸿儒几十年如一日,秉承师辈们求实、创新和严谨的学风,不辞辛苦,开拓创新,取得了多项重大科学成果。他实事求是,不是自己做的工作,坚决反对签上自己的名字;他思路开阔,知识面广,俞鸿儒从图纸的设计、设备的安装、调试以至各种数据的测量,都能够熟练掌握;他坚持学术民主,主张创新,不盲目仿效先进国家,以奇思妙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实验研究。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2)

尽管在科研上成果卓著、独树一帜,但俞鸿儒差点连研究员都没评上。

“文  革”期间,职称评定全停了。一直到1985年,力学所才重新开始评定研究员。当时主管部门画了条红线,研究员年龄不能超过55岁。而俞鸿儒此时已58岁。按规定,他这辈子都丧失了成为研究员的机会。

俞鸿儒不在意这些,因为他心里记着郭永怀的教导,“要做铺路石”。

1986年,中科院人事部门把俞鸿儒上报为流体力学方向的博导,并获得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依据相关规定,博导必须是研究员。这样一来,俞鸿儒才成为了研究员。

1991年,中科院恢复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增选。此前的最后一次院士评选是在1980年,11年里,积攒了太多潜在的院士候选人,竞争异常激烈。

那一年,俞鸿儒第一次参评院士就当选了。他用心血拓出的风洞,开始回馈他人生的礼物。

其实,不论是评研究员,还是参选院士,都不是俞鸿儒主动申报的,而是单位办好才告知他的。他觉得自己能免受这些烦心事的煎熬,实为平生幸事。

俞鸿儒的主要心思都放在科研上,那是他最在意并乐在其中的事。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利用爆轰研制更高性能的激波风洞。在他之前,世界上还从未有科学家提出过。

爆轰是极其可怕的现象,俞鸿儒在前期的研究中,要想尽一切办法防止它出现。而此时的他逆向思考,为何不利用爆轰产生的巨大威力,作为新的动力进行风洞试验。

实际上,这个想法在他大脑中盘旋多年。但由于太超前,危险很大,以他在科研上已有的威信,依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再加上当时的环境和技术条件都不具备,一直未能付诸实验。

直到1988年,俞鸿儒应邀到德国马普学会访问,其间在亚琛工业大学激波实验室证实了爆轰技术的可行性。

回国后,他立即启动氢氧爆轰驱动方法研究。初期严重缺乏资金支持,经历过一段比较艰难的岁月。但俞鸿儒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并没有气馁。

他始终记得郭永怀那句话,“没钱干出大事,才是本事”。

终于,在1991年至1993年间,“氢氧爆轰驱动新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资助总额2万元。

1998年,俞鸿儒团队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0。此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计划要去完成。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3)

逢人来家拜访,俞鸿儒总会迎到电梯口,等候客人上来。

虽然岁月压低了个头,但他的腰杆依然笔直。看外表,很难想象他已经94岁,心脏放了支架,股骨还做过置换手术。

年纪大了难免念旧。俞鸿儒时常想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攻读研究生时,先后跟随的三位导师——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同骥。这三位力学大师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永怀更是“两弹一星”元勋。

俞鸿儒的人生还与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有过交集,那就是力学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钱学森。俞鸿儒的办公室是311,恰好靠近钱学森的办公室,他得以不时给钱学森打个下手,近距离感受大师的言传身教。

1975年,社会上“批林批孔”运动声势浩大。“鸿儒”两字容易招事,钱学森两次建议俞鸿儒改名,连名字都替他想好了——“轰儒”,这样一来,发论文时署名的拼音都不用改,尽显关切之情。

俞鸿儒自认是郭永怀布下的一颗“闲子”。围棋高手对弈,喜欢下几手闲棋冷子,看似无用,却对未来战局影响巨大。

这一“闲子”在工作考核上看起来似乎很闲,却搞出了巨大响动——他在初期的实验中曾多次发生爆炸事故,也因此“炸”出了一条新路。

多年后,因对我国高速风洞研究的卓越贡献,俞鸿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经常感叹自己此生幸运,得遇数位科学大师,以及他们所提供的宽松环境。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4)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获颁“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院士,空气动力学家。江西广丰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56年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1963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力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5)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6)

几十年如一日,笃定一个研究方向,坚持做深做透。这让俞鸿儒突破了激波风洞试验时间短的世界级难题。

这种坚持的背后,离不开钱学森、郭永怀在科研上的放手,以及中科院尊重科研人员自主性的科研环境。

对俞鸿儒影响最深的还是那次爆炸事故,把厂房墙壁炸出一个大洞,但郭永怀没有责备,只有鼓励。

此后这么多年,当俞鸿儒面对科研后辈时,他希望将这种放手模式传承下去。他启发学生发表不同的科研见解,放开胆子去探索;一旦发现年轻人有好设想和好创意,他总是最大程度地给予支持。他经常鼓励大家,“做事有担当,只要你觉得对了就尽管往下做。”

1988年,在郭永怀牺牲20周年之际,他的雕像被安放于力学所1号楼前,松树环抱。此后,每逢郭永怀的牺牲日,俞鸿儒都会带领学生们来到雕像前,缅怀导师。

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7)

俞鸿儒(1928-),江西广丰人,男,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

1958年,在郭永怀的鼓励与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起初,由于尚未摸清事故原因,实验过程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整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被炸毁。但每次事故后,俞鸿儒不仅未遭责难,反而受到安慰和鼓励。尽管也有非议的声音,但所里的领导们,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无不大力支持,力学所索性一次性地申请了许多水泥和木材,每次实验室炸坏了就立刻重建。最终,俞鸿儒彻底弄清了事故原因并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沿用至今再未发生过严重事故。

“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勇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不怕犯错。”俞鸿儒说,当年,郭永怀和钱学森大概也是因为看中他的这一点。后来,当俞鸿儒自己培养学生时,他也最喜欢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乐于创新的学生。“有个学生,能力很强,什么话都敢说,也不怕得罪领导,我就喜欢这样的学生。”他笑着说。

204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