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
九旬院士俞鸿儒 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投身风洞研究60余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1)
几个月前,国际首座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长试验时间激波风洞在北京怀柔建成。这是一根架起来有半人多高的金属管道,长265米,外观上时粗时细,隔一段换一种颜色,看起来相貌平平,却被国际上称为“超级巨龙”。按照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激波风洞系列,它被命名为 “JF12”。
84岁的中国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可以说是“JF12之父”,因为JF12是在他和同事独创的爆轰驱动技术基础上构思出来的。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俞鸿儒告诉记者:“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它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相当于在地面人造一个“飞行天空”,是研制飞行器必不可少的大型气动实验装置,现代飞机、导弹等无不在风洞里“吹”上千百次后才能上天。JF12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的建成,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拥有了可以复现高超声速(五倍声速以上的速度)飞行条件的地面试验设备。
“JF12,将为高超声速吸气式推进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地面试验基础,但离真正实现高超声速巡航飞行还有相当距离。”俞鸿儒解释道,“需要继续做下去,一点点把没解决的问题搞清楚,然后挨个解决。”
俞鸿儒是国际激波学会终身资深会员,也是中国激波与激波管领域的权威学者。他最早在国内开展激波管的研究,于1958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能够模拟气体超声速流动的激波管,20世纪60年代末,以极低费用建成中国第一个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JF8激波风洞,并在多个飞行器的研制过程中协助解决了各种疑难问题,为中国人造卫星、战略导弹等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院士,已年过八旬的俞鸿儒不仅仍在继续工作,并且依然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2012年国庆节前夕,他在自己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激波管实验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俞鸿儒介绍说,自20世纪初飞机发明以后,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其速度。由于流体在超过声速流动时将产生激波,当飞行速度接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想要从亚声速提高到超声速时,飞机研发面临很大的技术障碍,这个障碍被称为“声障”。螺旋桨飞机要想跨过声障非常困难,后来,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突破声障难题才得到解决。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2)
1928年,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上世纪50年代,28岁的俞鸿儒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能够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设计缺陷并改进。
1958年初,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余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
“一年有时候来一次,有时候一年来两次。”俞鸿儒回忆,每次爆炸后,他反而会受到钱学森、郭永怀等导师的表扬:“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
俞鸿儒说:“这叫宽松环境,没有他们的支持根本不行。”
在一次次反复试错和爆炸复盘中,俞鸿儒带领团队“炸”出一条新路。1958年,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俞鸿儒带领激波管组成功建成JF-8激波风洞。它的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JF-8激波风洞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东风-5弹道导弹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测试。
“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造出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
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超高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
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而他的想法其实来源于20年前的一次实验意外。
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个“疯狂”的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没有放弃,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1988年,俞鸿儒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
终于,在十年之后的1998年,俞鸿儒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3)
俞鸿儒, 气体动力学家。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0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4)
今年96岁的俞鸿儒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28岁那年,他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风洞是地面上人为制造的“天空”,它能够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飞行器的设计缺陷。“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国之重器,它们的模型都曾在风洞中经受考验。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俞鸿儒回忆:“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
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终于带领团队,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1958年,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2012年,我国建成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曾有记者提问俞鸿儒:当看到阅兵时大国重器经过天安门广场主席台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俞鸿儒说:“我们就帮了一点忙……”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5)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6)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总是被那些无畏前行、勇于创新的人所感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篇章,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和追求的榜样。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励志与人才的重要性。
俞鸿儒,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这位96岁高龄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风洞技术的研究。风洞,这个看似普通的名词,却承载着飞行器研制的重要使命。俞鸿儒爷爷在风洞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励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能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感动中国人物老科学家俞鸿儒事迹(精选篇7)
俞鸿儒(1928年6月15日出生),祖籍江西广丰,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气体动力学家,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探索利用激波产生高温高压气源来建造费用低廉的高超声速风洞,发明了氢氧爆轰驱动新方法。
作为郭永怀回国后第一批弟子中的一员,俞鸿儒“习得”了一项“技能”——花小钱办大事。在科研生涯中,俞鸿儒一直坚持这种作风。他是一位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院士,把全身心都献给了“激波管”研究,践行了当初大学毕业时许下的承诺。
1953年,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时的“决心书”中写道:“亲爱的母校:我衷心感谢您4年来的哺育,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我向您保证:坚决服从祖国分配,用您教育的科学技术知识,终身不懈地建设伟大的祖国。请您相信:我将用自己的劳动维护您的荣誉并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封“决心书”表达了俞鸿儒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决定,而这60年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