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
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四川内江威远农业人杨华德入选。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仅供参考。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1)
杨华德现任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四级),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他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能;2015年,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兼水稻专家组组长的杨华德,带领专家组成员,用了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
其实,杨华德只是众多四川援非农业专家的一员,4月9日,记者从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获悉,四川农业专家的援非之路已经走了20多年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四川向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乌干达、布隆迪等多个非洲国家,先后派遣了超过200名农业专家,包括农业、水产、畜牧等多个专业,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2)
杨华德系四川省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15年至今,国际交流中心选派杨华德专家赴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担任组长兼水稻专家。该项目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管理,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实施。
在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杨华德团结带领组内专家,帮助解决当地稻瘟病、黄叶症等历史性难题,实施种子工程,促进布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左右升至9—10吨/公顷。在布建立56个减贫示范村,首个减贫示范村已实现脱贫;共培养110余名青年带头人,点燃了布隆迪农业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借助中国技术和专家带动,布水稻总产量三年间增幅达365%,受益人口超三万人。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3)
杨华德,一个在科研领域耕耘了多年的学者,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深知,对于很多非洲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摆脱贫困的首要关键。因此,自2013年起,杨华德便开始了他的援非之旅,致力于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杨华德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布隆迪的水稻产量从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到了10吨。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对于那些曾经饥饿的家庭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和改变。通过他们的工作,杂交水稻不仅成为了布隆迪人摆脱贫困的“金钥匙”,更象征着一种跨越国界的友谊和支持。
到了2024年,60岁的杨华德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开启了第三期援非工作。在过去的11年中,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不仅仅是在非洲大地上播种了稻谷,更重要的是,他播撒了中非之间的友谊和理解。杨华德,这个名字在布隆迪乃至整个非洲,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4)
“我读初中期间家里特别穷,我们村里面水稻产量很低,低得很,我们县农业局派了一个技术员到村里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年产量就翻了番。”杨华德说。
作为农民的孩子,幼年时杨华德也曾有过饥饿的经历,目睹农技专家的厉害后,一颗成为农技员的梦想“种子”便播在了杨华德心间,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开始萌芽。
这个梦想,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结出金灿灿的“穗实”。
“稻穗能结出沉甸甸的穗实,在于它立足于泥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1983年7月,杨华德正式加入农业“大家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他开始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5)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这是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给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组长杨华德的颁奖词。
自2009年以来,中国在布隆迪已连续实施6期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人民提供种子、设备和农用物资,推广传授先进农业技术。杨华德自2015年以来担任布隆迪项目组长,扎根非洲近十载,多年如一日,带领专家组开拓创新,将当地水稻单产由2吨/公顷提升至示范田的10吨/公顷,并培养出110名青年带头人,点燃布隆迪农业发展星星之火。杨华德推动成立的“生产性投入基金”减贫模式契合当地国情实际,成功实现示范村全村脱贫,已推广至布隆迪全国15省56个村庄,正在进一步向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其他非洲国家推广。杨华德的学生恩达·伊克基已担任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高级官员。布隆迪总统五次亲临视察,对专家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授予杨华德组长布隆迪国家功勋证书。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6)
杨华德,内江市威远县农业农村局的水稻专家、中国援布隆迪第五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推广杂交水稻是杨华德在布隆迪的工作重心,他带去的种植技术和品种,让布隆迪的水稻单产增加3倍左右,总产量增加了约4倍,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吃饭压力。
自2015年杨华德援非以来,近9年的时间,这位四川汉子用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下乡25天,带动布隆迪这个非洲国家水稻增产两倍以上,大大缓解了当地粮食压力,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华德事迹(篇7)
个子不高,身型精瘦,皮肤黝黑,一副眼镜,长相普通。仅看外表,很难想象他就是让布隆迪的水稻单产从每公顷2.5吨左右猛增到9-10吨的“魔术师”,是布隆迪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功勋成就奖”的外国人。
2015年,四川省威远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华德第一次远赴布隆迪。此前,他曾参与莫桑比克农业技术援助任务,有过一年的农业援非经验。但这次,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他被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选派为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
迎接中国专家组到来的是一场暴雨。作为农业专家,杨华德马上注意到布隆迪雨热条件很好,但农业农村的状况却令人揪心,“遍地的荒草,破败的乡村,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晚上几乎都是饿着肚子睡觉”。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因形似心脏,被誉为“非洲之心”。布隆迪是典型的农业国家,90%的人口从事农业,但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工具基本只有“一把锄头加一双手”。
面对当地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杨华德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曾解决中国几亿人吃饭难题的杂交水稻,能否帮这个国家减饥减贫?到布隆迪的前两个月,他几乎没有停下脚步,实地调研反复对比,最终与专家组其他成员达成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
没有前人的实践经验,无法适用国内的栽培技术规程,要在非洲种植杂交水稻,杨华德明白必须“蹚出一条新路来”。很快,他们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建立了试验田。
当地村民对这些中国专家充满好奇,他们发现中国专家种水稻很不一样,种得很稀,每公顷用种量只有他们的七分之一。
“一开始大家肯定有些不信任,但实实在在的田间表现会‘说话’。”杨华德说,试验取得出乎预料的成功,试验田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达10吨,超出当地平均产量三倍多,其中一个超级稻品种还创造了每公顷13.86吨的非洲水稻高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