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

| 李金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16篇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2)

1969年,19岁的艾爱国扛着行李来到湘江边的湘潭钢铁厂成为一名焊工,此后50多年时间,他孜孜不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1982年,32岁的他以8项全优的成绩成为当时湘潭市唯一有两证的焊工。1983年,原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攻关,艾爱国主动要求承接其中最棘手的焊接任务,他翻阅了一些国内外有关焊铜的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焊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手工氩弧焊接法”的设想。1984年3月23日,艾爱国采用“手工氩弧焊接”方法成功地焊好了“高炉贯流式”新型风口的紫铜容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

产业工人是产业支撑的主体力量,是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是制造高地的有生力量。湖南发展蓝图要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靠产业工人队伍。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共推的大格局。

2020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单位以点带面,发挥了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湖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成员中,工会作为牵头单位,在构建部门协同,打造改革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中可圈可点。省总工会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育湖湘工匠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以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3)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4)

郑__,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5)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6)

我国现代化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复兴大国的傲然雄姿。这自然是个人之骄傲、社会之幸事、国家之富强。

如果说屠呦呦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是勉励我们笃学创新的最强音;如果说余光中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是扣住我们怀念乡愁的最亮星。那么,我们内心最底处最不会被升华飘走的血脉,就是黄大发的“大国工匠”之路。他,是新时代造就的勇恒者。

大国工匠,是勇敢恒定的弄潮儿不渝的宏志。因为精益求精,“中国天眼”在探寻着人类遨游太空的更长航道。未来得及FAST盈出成功之喜泪,勇敢恒定的大国工匠南仁东的恪尽职守的精忠报国汗便已流干。“中国天眼之父”虽已长眠于祖国气势非凡的崔巍群山的怀抱之中,但FAST却以它经鬼斧神工智造出的强悍身躯顶起中国太空进步事业的一片天。

大国工匠的目光是国人展望未来复兴的希望之眸。

艰苦奋斗,是不忘 初心的受苦者紧抓成功衣袂的强手,最终奏响的凯歌将歌颂他们苦尽甘来的'历史。若不是锲而不舍的赵以炯对浩如烟海的“圣贤书”孜孜不倦地探究,那么“西南第一状元郎”的耀祖光宗成才报国史,怎会时时刻刻鼓舞着坚持不懈的寒门学子报国为民的英才志气!不忘历史,并勇敢接受命运满注厚望的锻打,苦练绝技,成功的光辉必将能够照耀奋斗的逐梦者像星星那样闪烁!

大国工匠,就在这股不怕困难、不认输的勇敢无畏向前冲的劲头儿上,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才。

大国工匠,是一种的惊天动地的强大带动性力量,能在最关键时刻助风流人物绝处逢生,造就伟业。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中,而这种至关重要的智慧的成功性实践,就在于这种带动性力量的辅助。一位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摒弃了闭门造车的陋习。只有当我们打破固步自封的为积习所造成的桎梏后,才有望于成为共和国高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中的一员。而这其中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大国工匠智慧的创新与实践。

我们要做能创造历史并能为历史做贡献的祖国创新型人才——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7)

刘湘宾,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高级技师,现任7107厂首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质量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工、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传统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种工装夹具及刀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工人30余万人,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工业强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力培育产业工人成长的金色土壤,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工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片。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8)

观看《大国工匠》,让我受益匪浅。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需要更多的工匠,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每一位大国工匠,他们很平凡,也很普通,他们没有较高的学历,更没丰厚的收入,但他们不因职业的贵贱而卑微,不因失败而气馁和放弃,不因环境的恶劣而动摇,以极强的职业操守和毅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创新、专注和坚守,最终把自己的本职干到极致和完美,生产出完美无缺的优质产品来造福社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如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我国两种型号运载火箭第一颗“心脏”的喷管,都出自他手。作为一名普通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勤恳恳的工作,助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这些工匠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不断挑战职业技能的极限,最终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由此可见,无论你身在哪个行业,都有成为工匠的可能。比如我们从事的叫班工作,认真核对叫班计划,严格执行一叫二签三催四复查的叫班制度;保证叫醒、叫起、叫走;做到不早叫、不晚叫、不错叫、不漏叫,像大国工匠那样,把时间都用在钻研业务上,长此以往,自己的工作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如今,我们要建设质量强段,需要层出不穷的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因此,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9)

洪家光,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出生,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现任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谈起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心路历程,洪家光说:“每天与零件打交道,同样的动作做几千遍,我当时也曾迷茫过。但渐渐我想明白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价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个零件。”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20__年,公司接手了一个难度巨大的任务——打磨飞机发动机叶片的滚轮,并且要把误差缩小在0.003mm内。被称为“拼命三郎”“工作疯子”的洪家光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的'马不停蹄,上千次尝试,将误差缩小到了0.002mm。

此后,他又先后攻克了多个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课题,改写了公司金钢石滚轮大型面无法加工的历史,创造了让同行惊叹的佳绩。此项技术的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9200余万元,并已成功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重要的突破写上了“中国制造”,留下了洪家光的名字。

20__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也是他实现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20__年2月3日,洪家光作为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首棒火炬手,传递冬奥火炬。他说:“作为新时代的航发人,见证并亲历了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参与其中、奋战其中,这是人生的机遇,也是奋斗的舞台。我将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姿态,继续扎根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一线,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奋力跑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加速度。”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0)

近前,观看央视首播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晚会,感触颇深,那些受到隆重表彰的“大国工匠”,个个技艺精湛、匠心筑梦,而他们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择一事,终一生。李万君,独创一枪三焊新方法,用柔情呵护“复兴号”的筋骨;夏立,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王进,在“电波”上起舞,守护着万家灯火通明……他们是一个个普通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干着普通的事,而他们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干,最终铸就不普通的事业。

细节决定质量。“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都是负责把控飞机、火箭、高铁等技术质量的,从他们手里加工出来的都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01%的质量问题,飞机、火箭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这让我想到在平时设备维修中,遇到小问题、小毛病时,常以“差不多”、“还凑合”来解释,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将本职工作做到分毫不差,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心专注,全力以赴,不断修炼自身“内功”,秉持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大而不精,因此,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单位作为全路最大的机务段,历经蒸汽、内燃、电力多次转型,现在正逐步迈向高铁时代,今年段职代会上鲜明提出“推动大段向强段转型”,坚持目标导向,坚定不移的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现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自我约束和要求,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人才,技术水平提高了,才会大有作为。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1)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因为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须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__年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高超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出现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如果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著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因为他们不仅能创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天,我们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2)

在观看了《大国工匠》系列电视节目后,感触很深,影片讲述了8位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用勤奋和专注,精益求精,创造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领域内手执牛耳的精英与技能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大多出身于平凡的家庭,但是,他们没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用辛勤的汗水,在有限的资源内不断提高自己,浇灌出成功之花,从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我们国家的底气,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还需要不畏艰苦,锐意创新的技术工人。他们可能是学历不高的普通人,但是他们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和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诠释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因为技术强国就是给我们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铁路人,如果都能继承大国工匠的专注专心、艰苦创新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勉敬业,书写一线工人不平凡的价值,聚沙成丘,那么我们的企业效益定会蒸蒸日上,水涨船高,员工也会增加收入,让普通员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焕发出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生产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现在,合机给一线的普通员工提供了许多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比如技能大师室、各类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等,它们给青工们提供了张扬青春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怕你有能力,就怕你不敢来,新时期的铁路诗篇,等着我们来书写!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3)

30多年来,徐立平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岗位,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绝技绝活,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徐立平刻苦练习成就一流技术。他从最基础的拿刀、握刀学起,先后跟随多位师傅学习技术。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允许的最大误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是这个领域响当当的“一把刀”。30年多来,徐立平整形的产品始终保持着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他还设计、制作和改进30多种刀具,其中一种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冲锋在前,勇挑责任担当。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成立突击队就地挖药。21岁的徐立平凭借精湛技术,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在狭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为确保安全,规定每人在里面最多干上10分钟就必须出来。但为了让队友们能多休息一会,徐立平每次都坚持多挖五六分钟。历经2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2005年,徐立平的班组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给一台已经装满推进剂的发动机挖药。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钻进发动机里,接连干了一个多月,成功找出问题所在,保证试验圆满成功。

徐立平开展培训传承经验技术。他针对大、小整形组各自擅长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的特点,开展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双向培训,使班组成员全都掌握手工和机械整形相结合的方法。他还编写整形机整形程序,实现数控整形机在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他把团队的成长进步当作重要职责,依托“徐立平大师技能工作室”,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所在班组被命名为“徐立平班组”,其中多人成长为国家级技师和技能技艺骨干。

徐立平荣获“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4)

周五晚上收看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大国工匠”,既是匠人,也是追梦人。他们用双手铸就了港珠澳大桥的辉煌,用智慧将航天器送上太空,用坚守探测出一个个油田,用果敢挑战超、特高压带电作业……他们是焊工、技工、电工、桥梁工等等,来自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有着同样对工作执着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团队。这座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它的美丽、雄伟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实现这份美丽的过程中,那些辛酸和励志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其中一个难点便是一个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我国的桥梁专家们,在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也不能后退。201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

这些可敬的榜样,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我们要向这些榜样人物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去守护孩子们稚嫩的童心,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中茁壮成长。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5)

大国工匠,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他们用卓越的技艺,支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想介绍一位大国工匠的事迹。他叫李x,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工人。他从普通车工岗位开始,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磨练和不断学习,逐渐成为了一名顶尖的技术能手。

李x对工作的热爱,源于他对机械的深厚兴趣。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不断探索和追求技术的极致。在生产实践中,他注重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最好。

李x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多次荣获公司技能比赛的奖项,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公司的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技能方面的卓越表现,李x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他始终坚持以团队为中心,积极参与各种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与同事们共同进步。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x的事迹告诉我们,大国工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以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国工匠精神主要事迹(篇16)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