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

| 徐球

最美医生的存在有利于表扬先进,树立榜样,最美医生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

2021年,中国第四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需要一名烧伤整形科医生,王超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报了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医生,在大事、难事、急事中迎接挑战、接受考验,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年3月,他告别父母和刚生下二宝的妻子,带着家人的爱和鼓励,踏上非洲大陆,开启了援非医疗救护任务。526天,医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恒心”让他战胜了离乡别亲的孤独、高温环境的难耐、生活习惯的不适。在布基纳法索,他就是“白衣外交官”,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展示的是中国形象,贡献的是中国力量。

王超所支援的布基纳法索唐家多戈医院其实有不少烧伤患者,但当地的治疗经验却十分有限。在这里,缺医少药是常事,做一台手术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病人经费有限,基本都只够支持一次植皮手术。倘若植皮成活率不理想,病人又选择回家保守治疗的话,后面就只能听天由命。他深知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尽己所能把每台手术做到最好,提高植皮成活率,为患者赢得更多生的希望。

令王超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一个发育不良的9岁小男孩,他在2岁时右手深度烫伤,却因家庭无法承受费用而延误治疗,右手五根手指指蹼完全粘连,手指与手掌挛缩,呈握拳状,无名指和小指甚至已经无法分辨。幸运的是,在术中松解疤痕时,王超发现小男孩的手指屈肌腱弹性良好,经拉伸、克氏针固定一次成型。修复重建术后,五根手指得以保留,小男孩一直盯着自己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你,中国医生!”这个孩子不知道王超的名字,但他知道王超来自中国。看着孩子渐渐成型的右手,王超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布基纳法索的人民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忍受饥饿,没钱看病,疫情、政变、恐怖袭击,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每每看到这些,王超都庆幸和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援非期间,王超对党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坐在远离祖国10587公里外的布基纳法索宿舍里,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他明白只有把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才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才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驱散病痛阴霾,照亮健康人生”,这是“超”医生心中最朴实的愿望。他一直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未来就在前方。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2)

__X,女,1990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90后大学生,她通过层层选拔终于成为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一员。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护理工作者,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追求完美,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重。从事护理工作6年来,她把一生中最靓丽的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病人,一丝不苟地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她视患者如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南丁格尔精神,为科室及医院护理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着辛勤的付出。参加工作6年来,她也同样经历着诸多的酸甜苦辣。那是一次值夜班的时候,按照规定护士需要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只为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生怕打扰患者休息,巡视病房时她并没有打开病房的灯,但是透过窗户走廊的灯光足以看清病房里的一切,巡视病房时她发现32床的阿姨液体输完了,像往常一样,她叫着阿姨的名字和床号为她更换了新的液体,正准备离开时患者家属突然起身一把拉住她说:“你是什么护士呀! 这么黑你能看见什么呀! 这是我们的液体吗? 出了事儿谁负责啊?” 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她还是小声耐心地跟家属解释。然而,那位家属却依然不依不饶,第二天竟找到护士长添油加醋地说她昨天夜里趁患者家属不注意给患者乱用药。这样的不白之冤让她百口莫辩,庆幸的是护士长通过侧面调查了解最后还了她一个清白。

虽然这件事情并不大,却让她的'内心受到了打击,一向爱说爱笑的她突然像变了个人。她觉得无法理解,自己一直以来对患者就像朋友、亲人一样,而现在这些他们竟这样对待自己。她思想状态的变化,引起了同事和领导的关注。护士长多次找她谈心,告诉她要学着多理解别人,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心态,她慢慢地学会了换位思考,知道了自己既然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仅有服务热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从此以后,除了每天繁重的工作,她坚持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新技术,并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学习和培训。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她值夜班,晚上病房特别忙。一个肾功能衰竭患者突然心跳、呼吸骤停,情况紧急。恰巧此时,她的手机也开始不断地震动起来,尽管知道一定是家人有什么急事找她,但她深知此刻患者生命危急,自己绝对不可以受到任何的干扰,必须全力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直到近一个小时救治病人脱离危险之后,她才赶忙给家人回电话。电话里父亲那痛苦地呻吟,再次让她的神经紧绷起来,原来是父亲急性胃肠炎腹痛难忍,正在急诊就诊。平常父亲最怕麻烦女儿,因为他最了解女儿工作的辛苦,如果不是这次痛的厉害也不会打来电话给女儿。匆忙奔向急诊科后看到父亲蜷曲的身体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她心疼父亲,因为工作她不得不做出让步。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也许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但是她却是一个称职的医务工作者。

工作6年来,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由于她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多次在医院组织的理论及技能操作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她首次在濮阳市卫生系统女职工护理岗位技能竞赛中斩获“个人全能二等奖”。2014年,在濮阳市卫生系统女职工护理岗位技能竞赛中,她又取得了“简易呼吸器单项技能操作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年11月,在濮阳市护理系统优质护理服务技能竞赛中,她以精湛的业务技能一举夺得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技术”特等奖,荣获2015年度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1月,在河南省优质护理服务技能竞赛中又喜获“个人二等奖”。2016年3月,中原石油勘探局工会委员会授予她2015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患难时忠于义务的人,是伟大的!”6年来,__X作为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取了无数患者病愈后的幸福。在她心中,充满着一名白衣天使忠于义务的使命感,因此,她的职业虽然平凡,但其人格却不失高尚。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3)

急诊部护理组是一支由4个科室组成的护理队伍,共有护理人员68人,平均年龄28岁,开放床位86张,年接诊量5万人次,抢救万余人次,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

实施高水准急诊抢救,让生命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多年来,急诊护理组与医生配合默契,在无数次抢救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确保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在急诊护理组,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在温情服务中展示文明岗风采。急诊护理组以倡导文明服务为核心,把“优质服务迎奥运,急救绿色保畅通”作为岗位品牌,向人们展示了新一代“白衣天使”文明礼貌,和谐友善,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形成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树立了“团结、务实、创新、奋进”的行业形象。

实施科学正规管理,使急诊护理在健康规范的`轨道运行。岗位带头人修红注重抓细节、流程、环节管理,培养一专多能的急救护理人才,把团结、进取、发挥专长、重视急诊护理人员专科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管理理念引入急诊护理的全过程,使急诊护理质量在高效能管理中不断提升。

追踪前沿领域探索创新,以更高的追求岗位建功。科室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素质达标活动,先后两次在大科范围内举行了以“天使在身边”为主题活动的护理技能比赛,提高了护理质量,积极开展“两好一满意”、创建“示范病房”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适应卫生改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使急诊护理工作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急诊部护理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巾帼文明岗”、省“三八红旗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青岛市“巾帼文明岗”、青岛大学“巾帼文明岗”、医院“护理质量优胜护理单元”和“温馨病房”等荣誉称号,18人先后荣获省级“岗位能手”、省“十佳护士”、青岛市“优秀护士”、青岛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大学“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医院“十佳护士”、医院“岗位技术能手”、医院“服务明星”及医院“优秀护士长”等荣誉称号。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4)

李桓英放弃优渥的国外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洋溢着“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热忱。回国后,不畏麻风病魔,克服艰难险阻,坚持一线调研,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防治经验在全球推广,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做出巨大贡献。

赤诚报国,缘于信仰。

李桓英从1978年起与麻风病结缘,将毕生精力献给麻风病研究,李桓英说:“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正是因为她表现出能够治愈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麻风患者带去“新生”。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2023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做工作、一次次赶赴、一次次与患者面对面,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

医者仁心,护佑苍生。

麻风病过去是可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慌。李桓英说:“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不光这样说,更注重实际行动。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直面病魔,直接接触病人,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李桓英用人间大爱诠释了护佑苍生、勇于攀登的医者仁心,也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023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5)

在从东海之滨的大上海,到西部玛曲大草原,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任岁月雕刻成了沧桑的西北老汉——王万青默默扎根草原42年,为当地藏族群众看病送药,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好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毕业后填报志愿,我没写具体地方,只写了两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2年后,王万青对自己年轻时的抉择依旧无怨无悔。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6年学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拿到了派遣证,他还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从兰州到甘南一路大雪,汽车开了两天才到合作镇。”王万青回忆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料到,甘南的天气会如此寒冷,上海人穿的棉衣到这就毫无作用了,“一路上冷得实在不行了,就跳一跳,搓搓手。”

在许多人眼里,草原上有蓝天白云,有牛羊成群,甚至还有美丽的姑娘,是个“罗曼蒂克”的地方。

然而,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甘南草原的另一面:高寒,缺氧,还有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

到达合作镇参加劳动一段时期后,领导见王万青不适应牧区生活,打算派他到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不料,王万青却不同意:“我说了要报效祖国,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要看做得怎么样。”他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服务。最后,数番辗转,王万青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

“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在阿万仓乡,许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这个名字,但只要说到大脚“曼巴”,牧民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阿万仓乡距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牧民。王万青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药品奇缺,得用牦牛到县城去驮。

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王万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笨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那时候,很多病在大医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王万青说。

牧民加白回忆,1973年,他的舅舅阑尾炎发作被送到阿万仓卫生院。“当时我们不懂什么叫阑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听大脚‘曼巴’说要动手术,都吓坏了。” 经耐心解释劝说,王万青成功为病人做了手术。

“这可是阿万仓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加白说。

这次成功的手术,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个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

直至1990年被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整整20年间,王万青的足迹遍布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做肛瘘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王万青戏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给我驱赶狗群,热情拉我到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冻着,还给我盖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王万青动情地说。

“草原就是我的家!”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积极乐观,爱说爱笑,时而表现出孩子般的俏皮。

当年,王万青娶了自己的“学生”、藏族女护士凯嫪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两口就住在玛曲县医院后面,小院里有一个很小的花园,种着些不知名的花草。走进屋里,一大间房子辟为客厅、书房、卧室,中间都只隔一门帘。书房里挂满了画和照片,大部分内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妇女、孩子。王万青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的美丽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凯嫪,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说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万青的两个儿子继承父志,先后来到父亲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儿其美则嫁给了阿万仓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万青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校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面对荣誉,王万青淡然一笑,“我觉得一个医生治好病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

“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望着老人烙有高原红的清癯面庞,听着那带有浓浓上海口音的话语,不由让人联想起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平凡得令人感动!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6)

黄河中心医院急诊科(120急救站)成立于2002年7月,2005年首批加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现有医生、护士、司机、急救员共计41人,监护型救护车3辆,抢救单元3个,急诊留观床位12张。急诊科(120急救站)团队是一群坚守在医疗抢救最前沿阵地的生命守护者,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他们始终以病人为中心,迎难而上、恪尽职守,努力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面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他们众志成城、分秒必争,同疾病和灾难进行生与死的博弈;他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多渠道开展惠民利民服务。

近5年获郑州市先进急救工作者5名,2016年获“郑州市第十三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暨2016年郑州市卫生计生委系统技能比武活动”团体优秀奖;2017年7月郑州市卫计委和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全市卫生应急技能大赛活动,两人荣获个人一等奖,同时荣获“郑州市卫生应急技能标兵”的'称号;急诊科4人参与“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先进单位、4名先进个人;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紧要关头,3名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驰援武汉,他们参与的河南医疗救援转运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3人均受水利部嘉奖;科室荣获“水利部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张凤英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科室获得“2020省会郑州疫情急救转运技能比武”活动团队三等奖和“2020年度省会郑州抗击疫情急救转运先进集体”。

黄河中心医院急诊科坚持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畅通绿色生命通道。2020年急诊科1—12月份共出诊2814人次,接诊发热病人52人次,援鄂医疗队共转运120名新冠患者,完成了300余名特殊患者的医疗保障任务。接诊无主病人149人次,门诊总量8572人次,收住院906人次。抢救危重病人共计404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9。75%。在医院内、外、妇、儿、ICU、医技等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开通生命绿色通道167人次,确保危重病人全程安全。他们深研技术,精益求精,踏实奉献,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名副其实的生命守护者。

急诊科团队将承载着过往的荣誉和肯定,继续用满腔赤诚和医者仁心诠释白衣战士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践行到底。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7)

__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珍,在国家卫生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表现突出,被医院评为医院系统“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个人。由于新生儿科住院病人多、风险高,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夜班多,但__一直工作积极,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本专科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能深刻理解优质护理的服务内涵,以病人为中心,履行责任护士的职责,为人耿直,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和实践,达到了“三好-一满意”的效果。

一、立足岗位、夯实基础

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作为一名一线责任护士,对自己护理工作要求更高,深知责任护士的责任重大,在自己岗位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基础扎实。

二、工作认真,学习积极

每天上班早出晚归,从不迟到,脱岗,认真听取交班,接班后仔细检查每个患者,了解主管的患者的病情,饮食,大小便,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病人打针,严密调节输液速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绝对不放过每个细节;虚心向同事学习,参加多个危重患儿的抢救,出色完成科室领导交给的任务;医学是一门永远追求进步,不断要求发展的科学,为学习最先进的知识,__年自考护理本科毕业,同时获得护理专业的学士学位。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护理服务态度。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通过多年的临床磨练和刻苦钻研,对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地掌握新儿新法复苏,气管插管,早产儿喂养技术,各种呼吸机,监护仪的使用,特别是静脉穿刺方面更有“神枪手”的美誉。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而且是多条静脉同时开放,所以输液困难是新生儿科的特点,患儿的血管细如毛发且皮肤粘膜特别薄,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实施,不能进行静脉营养,患儿又无法胃肠喂养,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她积极为患儿行picc置管术,为超低体重新生儿的救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工作中,她注意观察,善于思考,解决临床护理难题,开展危重新生儿双向转运及随访等工作,__年9-11月,到x医科大学学习icu专业知识及技能,取得优秀成绩,为医院争光。

三、为人耿直

深知医疗护理工作马虎不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尽快转变观念,配合护士长提出的互相纠错记录,很大程度避免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

多年来,兢兢业业地奋战在护理工作的岗位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呵护着每一位病人,细心地观察着患者的每一个微小变化。为了更多稚嫩的小生命,因为熟练掌握换血技术,服从科室安排,她经常凌晨回到科室给危重新生儿换血。有一天晚上,镇医院送来一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全身发黄,出现头后仰,四肢肌张力增高、嗜睡胆红素脑病警告期表现,必须马上换血治疗,哪怕晚一个小时就会有更多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孩子的生命就多一份危险,今后有智力和听力的损害可能性就大一些。当天晚上刚好休息,但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踏上脚踏车就冲进夜色中,并投入紧张的救治中。终于,患儿得救了,那一刻,眼泪在她的眼里慢慢打转,一股说不尽的心酸涌上心头。就象很多的医务工作者一样,因为工作她把给家庭的爱都给予了与病魔做斗争的小患者。由于双手每天多次使用消毒剂,双手出现严重的接触性皮炎,皮肤糜烂渗出、奇痒无比,每天晚上给自己的双手上药,包扎,第二天又继续……;这样紧张繁重的工作使她双膝关节韧带损伤,常常出现剧烈疼痛的症状,她却顾不上自己的病痛,仍然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因为工作繁忙,加上老公外出进修学习,她甚至没空带生病的幼儿看病,致儿子高烧、腹泻多天,体温达39.5度,现在儿子消瘦,营养不良,她也无法给儿子很好的补充营养,仍坚持上班,为了患者的安康,她只能“顾大家而舍小家”,默默地奉献自我。她总是与科内护士一起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办理出入院、录入医嘱到打针加药,哪里最忙,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五、团结科室同事

每次夜班,经常自己做些有特色的小吃带到科室,在这个平淡而繁琐的工作环境中,营造出了人间最温暖的情怀。同事有困难需要人顶班,她都主动提出帮顶班。

大医精诚,大爱无声。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以真诚的爱对待患者,以真诚的心对待同事。默默的奉献、辛勤的努力,几年护理工作使她尝到了病人感谢时的甜,愧对家人时的酸,工作繁忙时的苦,被病人责难时的辣。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为更多患者服务的精神。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事护理工作以来,whz始终热爱本职工作,并以工作为乐,这一点是她在护理岗位上不断进步的源泉。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在医疗行业无数护理人员当中,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一滴水,组成了浩瀚的大海,滋润了无数患者的心田。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8)

  尹福文,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烟溪镇新云马村乡村医生。

  情系山乡,扎根基层好儿郎。20余年来他走村串户、无私奉献,他的足迹遍布新云马村的各个角落,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到了预产期、谁家的孩子该接何种疫苗了,他都了如指掌,被村民誉为“保护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2年被评为益阳市首届五十佳乡村医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年荣获先进个人,所在卫生室年年被评为先进卫生室,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德泽百姓,为民解难为己任。不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村民的病痛是他最牵挂的。他不计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哪里艰难就往哪里闯,一个电话,他立刻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室救治,有时遇到疑难杂症一时无法救治,他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镇医院或毗邻的溆浦县级医院。多年来,他累计为当地村民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同时他还坚持对军烈家属重点关照,对贫困家庭重点帮扶。

  技惊四方、乡土郎中美名扬。他医术精湛,农村常见病治疗信手拈来,用中医推拿、针灸诊治村民的颈、肩、腰、腿疼痛,还能将多年积累的行医经验加上祖传秘方解决疑难病症,名声远扬,连邻近新云马村的溆浦县附近乡镇村民都慕名而至。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9)

  王跃武,男,1969年9月出生,冷市镇东庄坪村乡村医生。

  自从立志投身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他25年如一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坚决抵制假冒伪劣药品和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每年考核均为优秀,无医疗事故,无医疗纠纷,无处罚记录。

  王跃武虽学历不高,喜欢思考,喜欢钻研,喜欢读书,习惯一边工作一边用心探索,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及时救助心律严重失常,心界明显扩大的患者;将摔倒撞破头的空巢老人及时送医等等。

  他热爱本职工作,以诚信为本,患者至上为从业宗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关注重点人群,帮扶弱势群体,只要村民有需求,不分严寒酷暑,或者深更半夜,都随叫随到,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治。对于重点人群和残疾人员家庭,挨家挨户宣讲健康知识,免费健康检查,帮助大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真正担负起为大家守护健康的责任。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0)

李广歆,男,汉族,民权县人,1963年10月生,中专文化,全科医师合格证,1983年至今担任伯党乡乡双楼村卫生员,30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李广歆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1)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陆续播出了最美乡村医生的事迹,他们都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边远山区的广大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乡村医生是李前锋和居马泰。

横县大浪村扁担村医李前锋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拴着干粮,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点山泉,身子虚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岖不平的山路间来回不停地穿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扁担医生李前锋身患尿毒症身体羸弱的他却在大山深处的乡村诊所坚守10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居马泰1992年7月毕业于伊宁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扎墩是特克斯县三个乡镇、两个牧场以及尼勒克县一个牧场的牧民过冬的冬牧场,总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户4000余人。进包扎墩冬牧场路途十分艰险,身边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路是由牧民凿出来的,所以仅能容一匹马或一只羊通过。每年冬季牧民赶着牛羊转场,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马就会坠崖,连尸首都无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婴儿骑着马转场时,马失蹄,结果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母女和马都没能找回来。所以,包扎墩也被当地的人成为“天堑之地”。居马泰在这样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脏病,不能在高原山区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加之他妻子动了5次手术,3个孩子还年幼。当地卫生局领导签于他的实际情况,准备把他调至农业村,但是他婉言谢绝。

还有很多很多的乡村医生奋斗在帮助边远地区居民远离病痛折磨的第一线上,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结合中共中央十八大会议精神,我们要把学习最美乡村医生的先进事迹联系起来,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身边其他人一起学习,要把学习这种先进事迹形成一种风气,让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形成立足岗位争贡献,爱岗敬业争奉献的良好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之后要互相对比,寻找个人不足之处,把学习这种典型先进事迹长期贯彻下去,执行下去。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2)

刘桂生,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10年7月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宣城市泾县医院,曾任泾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19年8月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入怀宁县中医医院。现任怀宁县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医十余年来,刘桂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病人之所想、忧病人之所忧、急病人之所急,视病人如亲人,追求清纯的医德医风,坚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价廉、安全的诊疗服务,深受一方百姓的信任和好评。多次获得医院“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怀宁县“卫生健康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2019年之前,怀宁县中医医院在消化内镜技术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刘桂生医师入职后,带领科室团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内镜中心于2020年、2021年开展了国家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为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早诊早治保驾护航。

作为医生,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他利用工作之余苦练基本功,学习内镜新知识,了解内镜新动态,积累内镜操作诊疗新经验。他在2021年7月首届安庆市消化内镜图片大赛中获优秀奖,2023年4月在第二届安庆市消化内镜图片大赛中获B组三等奖。“医学技术无边无际,我永远在学习成长的路上”刘桂生经常这样说。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3)

小克出生于1965年7月27日,新和县人, 1987年7月毕于喀什卫校后服从组织分配至新和县维吾尔医医院,现任该院皮肤科主任。

洞察肤理 业精于勤

每逢周一、周三,新和县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门诊走廊便布满等候就医的人群。小克不忍心让远道而来的病人因看不上病而留宿,她会为病人写出治疗方案、留下电话方便外地病人咨询。患者的信任是她从医32余年最好的奖励,病人的痊愈、科室的发展是她不懈的追求和最大的安慰。

小克于1995年11月到1996年12月在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参加皮肤病培训班,回单位后她把培训掌握的知识与临床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医院治疗皮肤病的水平,获院领导的好评。她在这30几年来的工作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医术,多次在各种杂志登刊自己的著作。医生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奉献和终生学习,而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更要终生学习,皮肤病病种繁多共3600余种,要把3600种病理、病机搞清搞透,穷其一生也难以做到。她常说做一名应付门诊的皮肤科医生容易,但做一名优秀的皮肤科医生很难。

积极进取 谋求发展

小克担任新和县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主任时,当时只有40多岁,是新和县维吾尔医医院最年轻的临床科室。接过科主任重担时,皮肤科只有一间诊室,一个小小治疗室,共两间房,面对人员不整、空间不足、设备匮乏的局面,她没有退缩,带领全科室人员积极进取谋求发展。她把白癜风用光治疗法和用光识别仪器从自治区引进新和县,并提出了综合治疗白癜风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和缩短了疗程。把各种先进的`激光技术、光疗技术及皮肤病理疗技术引进新和县,使皮肤病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始终处于前列,多项技术填补医院空白,尤其在重症皮肤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艺高胆大 尽职尽责

每次遇到疑难病,小克都主动诊治,给别人下医嘱出治疗方案,她因为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得到医院领导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每逢雷锋月,她都带领新和县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病医务工作者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深入基层为百姓义诊。海热古力·艾克木常说,要做事先做人,淡泊名利才能避免浮躁。医业本是善业,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坚韧持久的学习和自我超越,难的是优秀品格和视野的结合。倘若如此,人生便不会虚掷。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4)

小孜,女,维吾尔族,1995年7月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学习护理专业,1996年1月参加工作,现在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卫生院玉斯屯克库拉斯村卫生室工作。多年来,小孜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切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职责。

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

小孜自从在村卫生室工作以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十几年前,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通讯工具,没有交通工具,就靠步行到农户家里为他们看病,给他们讲解医疗知识,虽然条件艰苦,但她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相信,终有一天医疗条件会好,就这样一个坚定地信念,使她一直坚持到现在,就是她这样坚定的信念,任劳任怨,深得群众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不忘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不熟悉的病情,她认真询问患者,并用本子记下来,回来以后,查阅资料,请教老医生,直到把问题解决她才能安心休息。她从来没有埋怨过,勤奋好学不断克服困难,逐渐当起了“乡村医生”这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

积极拥护医改工作

20__年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地区、县委政府要求标准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诊疗室,候诊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乡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她积极开展合作医疗门诊统筹,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小孜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

小孜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她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

最美医生感人事迹介绍(篇15)

小萍,女,31岁,2010年6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12月进入康宁医院参加工作,现为地区康宁医院精十科医生。从医以来,她始终把精益求精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秉承“医者为民,医者爱民”的精神,全心全意服务患者,赢得了领导的认可、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在大家的印象中精神病人就是无缘无故打人、,很多人都不想干这个行业,她也有过犹豫和担忧,但是当看到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救治归于正常后,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精神科工作,小萍深有体会:“要想为精神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要表现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必须用心去服务病人,医患之间不仅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关系、亲人关系。”

有一年秋天,小萍例行查房,她看到一名病人坐在床头瑟瑟发抖,问了护理人员才知道,衣服带着不够,病人家属一时联系不到。小萍知道住院的精神病人大多来自农村,患病后家庭愈发困难,因此,病人缺衣少穿的'现象很常见。她回家翻出了自己的衣服,让病人穿上,也动员科室职工把自己的旧衣服捐赠出来,接济贫困病人。最让大家乐道的是她的“激励治疗法”,精神病人大多不好动、不愿动,为了帮他们早日康复,医院多采用“工疗”“娱疗”等方法,小萍常常让一些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拖地、扫地等,然后自掏腰包买些火腿肠、奶粉等食品给他们吃。其实,大家都知道她这样做一方面是帮助恢复病人的自我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病人增加营养。她就是这样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守着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在平时诊疗中,她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遇到行动不便或无人陪护的患者,她总是会上前搀扶一把,帮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买来日用品送至病床前。有时还护送康复出院的患者到医院大门外,殷殷叮嘱注意事项,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是她的亲戚。有时患者为了表示感谢,会邀请她一同吃饭或送礼品,但她总是婉言谢绝。从医以来,她从未收过患者任何财物,更没有以工作之便侵占公共财物。长期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时常无故遭受到精神病人的辱骂和攻击,可她从不因此而冷落病人,始终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在小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李大钊的格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而惟以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成。”她用这句话始终激励自己,并为此不懈奋斗。因地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需要,2018年10月医院成立了精十科,主要接诊地区轻症精神障碍患者,这在地区乃至南疆都属未开拓的“荒地”。当时医院找到了小萍,她爽快地答应了,她说我们年轻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于是她利用业务时间钻研工作,摸索治疗规律,很快适应了工作。

小萍深知学无止境,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发生过因技术问题引发医疗差错事故,患者零投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特别是医院心理科成立后,在科主任的培养下,她既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又要协助主任提高科室医疗质量、处理科室行政事务,每天抽时间把年轻医师的病例审查一遍,并将病人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用纸条写好,夹在病例中,提醒主管医师。工作忙时她住在科室,从未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20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