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

| 李金

“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15篇)的内容,欢迎借鉴使用!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2)

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在他的手中重现光华,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在他的手中获得新生……凭借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国工匠”刘更生练就了一眼判断残件老旧家具年代、双手让文物“重生”的绝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价值。”刘更生如此感言。

“刚开始当木工学徒的时候,要先学习开榫、凿眼。”自18岁起,刘更生就进入老字号红木家具厂当木工学徒,开始学习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刘更生说,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的是年复一年、成千上万次的.勤学苦练。在这一过程中,刘更生因长时间手握锤子,有时甚至手都无法伸直,开榫刨花也经常磨得满手是泡。

“有一次我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具的书,要150元,当时我一个月就挣300元,相当于半个月工资,但我还是狠狠心买了,翻来覆去地看。当时我想,一定要把修复的手艺学好。”刘更生曾表示,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用发自内心对手工艺的敬重,用自己的技能,让传统家具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凭借着这股精神,刘更生练就了精湛的木工技艺,锛凿斧锯样样精通,刨出的刨花薄如纸张。

刘更生认为,修复古旧家具远比制作新家具要难得多,想要最大程度保证旧家具的原汁原味,需要对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风格谱系均有细致地了解及研究,还要能分辨出古旧家具的材质、器型与制作工艺,将各种木工技艺运用于修复工作中,做到“修旧如旧”。近年来,刘更生成功修复了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这让历史文物再现风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除了古旧家具的修复工作,刘更生还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参与了香山勤政殿、颐和园延赏斋、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厅的家具制作等重大项目,设计制作了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21位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座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贺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城楼内部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其中,刘更生设计的“APEC系列托泥圈椅”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无数个经典作品的呈现,背后是刘更生近40年技艺的沉淀。

此外,刘更生还承担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11个场馆和20个展巡区中共计435件官方生活家具制作。“国家对红木家具平整度的要求是小于0.2毫米,而我们对冬奥会产品的平整度要求是小于0.1毫米。”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前,刘更生每天都忙着为定制座椅进行平整度检测,以极致的传统手工艺人态度,向世界展现精湛的中国传统京作家具魅力。

精心雕琢,代代相传。2016年,刘更生京作非遗大师工作室成立,他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并建设“1351技艺传承梯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9年,刘更生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编制完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艺标准》,带领团队完成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线型刀具制作、异型部件模具的制作及应用等多项创新项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无论是文物修复还是传统京作工艺家具雕琢,刘更生用热爱和对传统手艺的敬重,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其作品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精益求益和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3)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能力。”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们讨论问题.

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4)

他被誉为最年轻的“大国工匠”。“今天我获得这个奖项,离不开我十几位师傅当年无私地把绝技绝活教给了我。”站在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的洪家光,一口东北语调,令看似严肃的他流露出一丝“喜感”。洪家光认为,正是一代一代“航发精神”的传承,他才得以获此殊荣。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便进入技校开始学习机械化修理技术。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的4个小时,是洪家光读书学习的时间。三年时间,他把公交车变成了“书房”,自学了4本技术专业书。1999年,洪家光被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航发黎明)聘用,从此成为了他梦想中的.航发人。

洪家光所在的中国航发黎明公司,承担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的制作任务。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承载部件,叶片型面的设计和制造精度直接影响航空发动机高速运转时的安全性。如果叶片与叶盘未能精准对接,会导致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精度要求接近0.05毫米,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差不多。2014年以前,叶片的精密磨削技术仅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要想攻克叶片精度难题,就必须攻克金刚石滚轮的制造技术。作为一名车工,洪家光深知当时的车床技术无法满足航空发动机精密制造需求,他立志要加工出高精度、高效率的滚轮磨削工具,打破该项技术壁垒,于是他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探索。

2009年,洪家光申请了科技立项,开始向高精度滚轮磨削技术发起挑战。面对这项世界级难题,他需要学习力学、化学和空气动力学等一系列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产制造中。在别人一年完成4000个工时的情况下,洪家光一年工时达到了7000多个,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曾经也想过退出。但后来想了想要突破自己,更要坚持下来。”洪家光说。5年时间,经历1500余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突破着毫厘之差,洪家光和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

“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对叶片磨削精度可达到0.002毫米,接近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五分之一。这不仅超越了叶片磨削标准,还打破了国际垄断,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7年,洪家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的他年仅39岁,也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曾说:“洪家光所突破的这项技术,不仅结束了我国进口国外发动机的历史,也为我国大型飞机和新型战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0多年间,他精益求精、努力钻研,从一名普通技工快速成长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高级技师,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和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贡献力量。

言传身教,匠心“航行”,曾经四处拜师的洪家光,如今已为人师,“航发精神”在洪家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带领团队在生产一线集智攻坚,通过“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洪家光节能大师工作站”等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培训2000余人(次)。

目前,由他亲授的13名徒弟均已成为生产骨干,共计完成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实现成果转化63项,解决生产制造难题564项。洪家光曾多次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航空发动机科研项目,其个人拥有专利8件,团队拥有专利30余件。

精益求精,巧思创新,毫厘间的追逐,打造着强劲的“中国心”,洪家光用他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奋斗者潜心创新,追求卓越,也感染着青年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不平凡的事迹和成绩。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5)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6)

讲起冯新岩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独步世界的技术名片——特高压。

在山东,每六盏灯中就有一盏是由“外电入鲁”的电点亮的。这些电大都是由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转化来的“绿电”。电流通过特高压大电网组建的“绿色通道”,经过一座座特高压变电站,不远万里进入千家万户。冯新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超高压、特高压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000年10月,泉城济南褪去浓绿的夏装,渲染着金黄。新成立不久的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迎来一批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的队伍里,冯新岩排在第一个。他年轻的脸庞上难掩兴奋与喜悦。

冯新岩被分到了电气试验班。那时候,冯新岩白天在现场边干边学,总是拉着师父王宝利问个不停。王宝利常常半开玩笑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试验时,别人做一遍,冯新岩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仅要学会,还要学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职四年后,冯新岩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了前往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继续学习的机会。多年来,他一边实践提升,一边勤学不怠,他的学历不断“升级”。经过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还被母校聘请为校外硕士导师。

在专业上,他扎根一线担当实干,苦练本领,入职第六年,他就与团队拿到了全国首届电力行业电气试验技能竞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备赛期间,由于废寝忘食,他的体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奋发实干,埋头钻研技术,勤奋磨砺本领,渐渐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很多大国重器的“疑难杂症”,别人解决不了,他却能“手到病除”。他“电网神探”的名号渐渐叫响。

2022年,冯新岩从100多万名电网职工中脱颖而出,当选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首席专家。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7)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

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20__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张路明坚守科研一线近40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

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力新一代战机、新一代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屡屡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下功勋。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8)

郑春辉,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2019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工艺品雕刻工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自1983年起从事木雕工作,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守正创新,多年来探索把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木雕创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创作出了《闽乡多锦绣》《喜看山乡换新颜》《争来春色满神州》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故宫博物院、中国民协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为其作了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由郑春辉总设计并带领工作室创作团队,历时4年多创作的大型香樟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收录在用24种文字语言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一书。目前,郑春辉大师带领工作室主创人员,正在创作百米长卷大型组雕作品《京杭大运河》及《百里兰溪图》,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两件作品将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刻画、立体的形式进行创作,是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鸿篇巨制,用工艺美术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郑春辉十分重视雕刻技艺文化交流和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汇集技能领军人才,发挥名师带徒作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行业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等活动,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师、高级技师及省市级大师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创办了莆田市首家民办木雕博物馆“春晖木雕艺术馆”,作为海峡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长期向社会公益展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上百件国家级、省部级获奖作品;2013年起,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并创建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针对行业特性,以莆田木雕传统技艺为基础,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木雕行业的人才培养从师徒相承、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模仿走向系统的.职业培训,为行业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9)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0)

师傅带徒弟是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常见模式。小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首先要感谢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储备制度,并设立了技术学校,贯彻教学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小刘宾说,他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个技术学校的学生,他去苏联学习技术。

考核是拜师入门不可或缺的。“第一次见面,师傅问我,你当兵回来会怎么办?我说我什么都做不了,然后他给了我几个问题让我解决。”小刘宾回忆说,师傅给出了六个三角函数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虽然我没有完成高中,但这些事情对我来说仍然很简单。在军队呆了三年后,我没有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解决了一个方程,然后推出去验证。结果,数字是合适的,我感到非常兴奋。”主人看到,问题解决得很好,让刘向宾跟着他学习。

铣床是机械加工中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需要很好地掌握数学、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手动计算要求很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应该准确。

小刘斌说,第一批技术人员,思想有点保守,尤其是在教“独特技能”时,不能相信的人不会传播。一些航天产品的关键部件,通常白天不做,晚上锁门。工作完成后,第二天黎明,主人会让他拆除所有的工具和夹具。

“现在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30多个徒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所有的技能都教给他们。”小刘宾告诉《新京报》,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上天堂,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都必须是100%。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导。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1)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2)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3)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4)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方面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大项目,身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大项目建设中,也能找到艾爱国工作的身影。

“很多人以为湘钢只研发、生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一个重大项目,焊缝质量同等重要。”华菱湘钢海工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说,“艾劳模就像一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20__年,华菱湘钢瞄准了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油田开发项目——流花项目。流花项目的导管架要求全部使用高强钢,华菱湘钢是国内第一家将新研发的高强钢送去给项目检验的.钢厂,艾爱国参与了焊接工艺的研究。然而,在实验室测试合格的焊缝,到了施工现场,却是另一回事。艾爱国很着急,接到电话,次日一大早便坐高铁到了珠海,在高铁上一个个核对焊接数据。从珠海站出来已是中午,到施工现场还有1个多小时车程,艾爱国拒绝了先吃中饭的提议,直奔目的地。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护面罩,艾爱国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工程师坐下来一一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现场工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老头,也许是一位“技术大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大……”“走,去现场看看!”艾爱国立马起身,几步蹬上铁架,“顺手”解决了这个重大工程的另一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工艺,通过了各方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目2.6万吨高强钢订单。然而,想找到艾爱国参与重大项目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人找艾爱国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片存档,艾爱国洒脱地说:“我哪里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心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一个目标。

“艾劳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而发,感染着身边一群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一批“爱劳模”。

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个人事迹(篇15)

阳光刚刚从海平面升起,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陈兆海就整装待发,来到了单位,这是他忙碌的起点,穿上工作服,开个小短会,制定好详细的计划,时间差不多就出发工作了。

工作内容就是测量,对于你我而言测量特别的枯燥无聊,而陈兆海却与测量仪器为伴,在测绘的路上坚守了26年,不断地刷新行业记录。

这26年里,陈兆海参加了很多大型工程,如国内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

20__年,陈兆海带领测量团队承担了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基床抛石检验的重任,检验要求标高精度控制在20厘米内。当时的`海况十分恶劣,水域深30米,每秒流速1米,高端仪器根本无法工作,精确到20厘米内显然不行。既要满足水下的抛石精度,又要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了。而陈兆海在这种关键时刻想到了“打水砣”的方法。

即便有了办法,但水况过于恶劣,工作依然难以进行。

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好,陈兆海接受了挑战。为了应付水况问题,他每天都要往海里扔30多斤的铁疙瘩。几个月以来,他每天都要扔上成百上千次。一年的时间里,陈兆海靠人工的办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度控制在了厘米级的奇迹。

在日常工作里,陈兆海也很用心。

他带着徒弟东奔西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测量工作,工作时常常提醒徒弟测量要用心,细致。在用餐时也经常提醒徒弟“吃多少拿多少,教导我们要节约粮食。”干好测量,要细致入微。徒弟成手多年,陈兆海还是不忘帮忙查看数据,确保万无一失。

即便在这个行业二十多年,陈兆海也没有停止过学习。他每天工作完都会拿起专业书籍记笔记,陈兆海常说,人能够将自己钟爱的事情作为一生的职业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他一年到头奔波在公司项目的施工第一线,第一时间帮助项目解决存在的测量问题,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忙碌地工作下,他始终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一次,久未归家的他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看着儿子蹦蹦跳跳朝园门口走来,站在他身边东张西望,却不来牵他的手。

“儿子已经认不出我了。”在那一瞬间,陈兆海眼圈红了。

陈兆海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始终奋斗在生产一线。但他也是普通人,他没有耀眼的文凭,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而他追求得不是加薪,而是职业技能的完美与极致,最终才脱颖而出,成为大国工匠。

20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