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
对大国工匠的重视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1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帅坤,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盾构机行业,从事设备的使用和监管工作。当时国内施工所用的盾构机全部依靠进口,成本昂贵且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容易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以及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
“必须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这样的信念在我心底生根发芽。2010年,我加入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此,我和团队一起从零开始,边摸索边学习,走上了自主研发盾构机之路。
2016年9月29日,我和团队研发的国产首台高铁大直径盾构机“望京号”、国产首台铁路双线超大直径盾构机“中原一号”同时下线,结束了大直径盾构机施工领域“洋盾构”的垄断局面。“望京号”开挖直径10.87米,用于京沈客专京冀段望京隧道施工,连续掘进3168米,下穿重要建筑物时地面沉降仅0.68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原一号”开挖直径12.81米,用于豫机城际铁路施工,仓内机器人、开挖仓气压掘进新技术的应用,确保设备一次性连续高效掘进3800米,有效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此后,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超大直径盾构机零部件国产化率从最初的6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并带动上下游企业累计实现配套产值50亿元以上。这些年,我们团队研制的国产盾构机,不但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今后,我和团队将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填补行业空白,攻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在世界舞台上擦亮更多中国高端装备新名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2)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1991年进入东方电机,从事水轮机装配工作。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2019年1月2日,我和团队奔赴白鹤滩工地,开展世界首台百万千瓦巨型机组转轮静平衡工作。白鹤滩转轮设计标准残余不平衡力矩为183千克·米,我和团队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转轮粗平衡、装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最终转轮残余不平衡力矩只有21千克·米。
正当大家松一口气时,一个近似苛刻的新要求摆在了我们面前:能否实现首台转轮“零残余”的终极目标?
什么是“零残余”?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时,转轮不平衡力矩越大,高速转动时的摆动就越大。通过叶片自身的精密装配,将不平衡力矩压缩到最小,实现不平衡力矩为零。但是,“零残余”是静平衡的一个理论存在值,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经过仔细讨论,我和团队决定拼一把。当时,为了消除风吹对平衡的微影响,我们甚至把厂房的大门和窗户都关闭了,然后对平衡底座重新进行近乎苛刻的零偏差水平调整。终于,平衡仪器显示屏上的“两通道”数据变为0∶0。成功了!那一刻,我和团队成员兴奋得跳了起来。
扎根水电一线30多年,我和团队先后攻克抽水蓄能机组核心部件球阀金属密封渗漏行业难题,实现了球阀零渗漏的常态化;开展了导水机构同心度偏差等22个创新攻关项目,获得专利授权62项;创造了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白鹤滩转轮平衡的零配重,让设备运行更加平稳。
我还记得刚进厂时,一位姓徐的老师傅经常对我说,要趁着年轻,不懂时多学多问。如今,我也常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交流,要珍惜眼前时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技能。只有凭着专注和坚守,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极致,才能在产品的精雕细琢中实现对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3)
2022年10月,何少华工作室接到了保护套管及生产通道技术攻关的任务。“因为反应堆在设计时没有在堆芯安装保护套管,所以无法在堆内直接生产。”何少华用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围起一块田,田地周围要建立保障,这个东西由谁来承担?就是保护套管。它装进反应堆内后,再装生产通道的管子,相当于为同位素生产创造了一块永久的自留地。”
但难点在哪里呢?这块自留地需要“盲装”,而且是在布满排管的狭小空洞里,把一根长达十几米的套管实现精准“盲装”,保证它在高辐射水质环境下不产生任何偏移,不对排管产生任何影响。何少华边拿起手边的水杯比划,边绘声绘色地形容,仿佛身临安装现场。“因为安全是我们的底线,不能把反应堆毁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从前期现场勘测VP1观察孔,到保护套管的研发设计,再到套管及生产通道的安装,何少华团队又“从0到1”开发了各种特种装备,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2023年4月,完成勘测;2024年4月,实现安装。
“装上保护套管和生产通道后,我们以后还会生产更多种类的同位素,比如镥-177、锶-89、钇-90等等,而且可以在线不停堆地随时生产。”何少华骄傲地说道,“医用同位素的产业化生产,对民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所以我们团队都非常积极地投入进去,在安全的前提下准确、及时地完成任务。”
“你有想过失败吗?”何少华坦陈,“肯定会想,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个行业不允许你出错。核电人是相当保守的,安全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但在保守的前提下,需要有开创精神。”无数次从0到1填补技术“空白”,都是千锤百炼的验证之后,在99%成功、1%可控范围内的落地,“因为我们实践、实践、再实践,从短期来说有失败,但从长期来说没有”。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4)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5)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6)
“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而你却完成了它!”这是__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__是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总装二分厂4A班一名员工。自20__年入职以来已四年有余,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到班组中流砥柱,从一名辅助工到技能人才,除了时间的沉淀以外,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一年还是学徒的他估计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可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20__年,默默无闻的__成为了在总装分厂人尽皆知的'明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他在分厂举办的“工匠精神”打螺钉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创造了__的记录。辉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从不懈怠的勤勉。
刚到岗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慢慢他发现如果仅仅是进行这种流水账一样的工作,自己并不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师傅和同事。稳重的性格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也有毅力坚持。中隔板的固定没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使不能胜任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钣金件划伤的危险。技能不熟练,跟不上生产节奏,频繁出问题,这对于每一个位新员工来说都会不可避免的,而对于__来讲,将这个不适合时间缩减到最短,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就下班跟对班学习,去培训基地练习,每天要达到什么样的进步,都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自我追赶的过程中,__在操作技能上慢慢的更加得心应手,他坚信: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__认真观察,实地研究,对于岗位操作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使自己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件件优质的产品,无不凝聚着__的心血和汗水。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__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__依旧在自己的岗位时刻坚守着,看似平凡朴素,实则不平凡。
一个有品质的精细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时代必将呼唤“工匠精神”。__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产品负责的理念,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诫我们,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四年的__,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属于他的“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7)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__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__是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__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__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__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8)
本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活动采取各省级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推荐,与职工群众推荐、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材料、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对比遴选,从推荐人选中初选出5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再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人士组成专家评委会进行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艾爱国是我省焊接行业领军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由他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被评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建设,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
省总工会表示,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内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仅2021年就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9)
对机器多看一眼,就能发现少没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车尾气的温度和气味,就能对"运转是否正常"知道____不离十;再听一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就能判断有什么问题。怀揣绝活,重庆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工厂的维修工张永忠觉得这些都没什么神秘可言。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张永忠说。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张永忠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永忠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张永忠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张永忠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30多年来,经他手调试、维修的发动机数量早已突破万台大关。他也获奖无数:工厂十佳妙手、公司一级手艺师、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国兵装团体手艺人、中华手艺大奖……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张永忠2003年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张永忠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张永忠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张永忠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凭借一手绝活,张永忠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参与完成离合器压盘分离不彻底、发动机拉瓦等攻关项目,独立发明G系列气门发动调整螺钉瓶颈工具,将发动机生产30%报废率降低为零。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张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2012年,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5年,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我就是一名维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张永忠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0)
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工、特级技师潘从明,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09年,我依托自己总结的“颜色判断法”,带领团队开始进行铂族贵金属精炼工艺的革新。经过1200多个日夜和近万次实验,我和团队最终研发了以“精确分离”“深度除杂”“快速提取”为核心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解决了沿用38年的传统工艺原料适应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清洁环保性不高等问题。这一创新成果将铂钯产能由400公斤/年提升至4500公斤/年以上。
回忆起实验研发阶段,当时我选出60多种化学性质符合的试剂,在不同温度、酸度、浓度等参数条件下逐一验证。每天下班后,我就一项一项做实验,排除掉一种试剂往往需要一个多月,大量的实验做下来,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灵感。经过反复论证,一种从没有用于贵金属提纯工艺的试剂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分离效果,突破了技术瓶颈。以此为支撑,我们集团新建了一套更为高效的贵金属一、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生产线,将铂族贵金属年产量提升到了8000公斤以上,目前已达10000公斤以上。
这些年,我常常在思索,国内大量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催化剂等已面临报废高峰期,各类废旧物品中的贵金属就是一座座有待开掘的“城市矿山”。我和我的团队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加适用于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绿色高效提取的新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1)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3)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4)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工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工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一届技校生,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入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一面,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干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几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角函数的六个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高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解个方程,再反推出来进行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心里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一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工是机械加工里最难的工种之一,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对手工计算要求极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儿”的时候,信不过的人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一些关键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儿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师傅又会让他把工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十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5)
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企业作为员工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久以来,日本老字号企业的前瞻性令世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怎么能从一瓶小小的酱油,看到一个巨大生态链的延展?因为背后的素直之心,对自己事业的执着精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纯洁无暇,不受名利侵染。工作已经不再是赖以为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和追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人格基石和灵魂所在。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6)
刘湘宾常常告诉自己的徒弟们,干航天工业不比做手机、做电脑。手机、电脑坏了,可以拿去修,有试错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
说起奉献,刘湘宾不忘的是自己的团队。刘湘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以精密加工技术攻关研究为依托,为企业精密、超精密加工制造保驾护航。现在,他所在团队的轴圆柱度、半球球面度等加工精度在整个西北片区独占鳌头。
据刘湘宾介绍,在某型号球阀的加工中,通过自创抛光轮,打破传统硬对硬的加工模式,改变为软对硬的加工方法,保证了毡垫在高速旋转时定位准确。同时,采用工装压表的方法控制机床坐标的位移精度,使球体圆度达到了0.002毫米、光洁度达到13级的设计要求,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017年,刘湘宾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班组建立了半球、球碗生产单元,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攻关。对比刃具参数、优化加工工序,进行工装设计和改制。攻关后的半球、球碗两种零件的合格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90%,单件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了近3倍。
2018年5月,刘湘宾带领团队开展了以某型产品零件加工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声振动低应力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经过9个月反复试验,使加工精度达到了壁厚0.5毫米至0.8毫米、内外球面同轴度1微米,首次在国内行业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7)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自制测量表架、选择高精度的精镗头等方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刀具选择以及加工误差、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改进,让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面镗孔的方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生产任务进入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生产模式,工艺、技术人员提前‘铺路’,生产人员一人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人员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两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自创了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生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