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

| 徐球

“中国好人”马淑芳大家认识吗?这位好人有哪些事迹值得学习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1

今年64岁的马淑芳2011年退休后组建了我市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市家怡养老院。13年来,马淑芳全身心投入到养老事业中,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在养老行业打造出“家怡”品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赞誉。养老院入住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生活护理服务,为200多位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马淑芳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养老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得第17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2024年第一季度“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马淑芳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今年我市首位获评敬业奉献类的“中国好人”。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2

“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准确预测一个生命何时降临,却无法预料一个生命何时离开。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真心真爱真情照顾好每一位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入围2024年第一季度山西省“中国好人”候选人的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马淑芳十三年如一日投身养老事业,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让院里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

“第一次知道且接触‘护工’这个职业还是在2000年,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下半生会与之结缘。”马淑芳说,那一年,她父亲生病做了个大手术,但术后护理却把一大家子人难住了。所幸,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雇了一位护工,困扰大家的棘手问题才得以解决。期间,她对护工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退休后,闲不住的她总想着“发挥余热”,找点事情做。源于对护工职业的了解,她发现一些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饮食起居无法得到及时照料;有的子女即使想尽孝心,但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不能很好地照顾老人,她便萌生了开办养老院的想法。从此,马淑芳“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3

马淑芳,女,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投身养老服务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守“真情服务、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在养老行业打造了“家怡”的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家怡养老院入住率长年达到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为200多位老人送终,引领社会公益爱心组织到养老院开展尊老助老活动近2000人次。马淑芳曾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第二届“山西十大孝星”、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11年,马淑芳退休后秉承“为政府减轻负担、为家庭排忧解难、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初心,组建了大同市第一家民办养老院。从养老院组建的第一天起,她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养老院,和老人们同吃同住,日夜守护养老院的老人。“如果我们不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又怎么会有家的感觉呢?”马淑芳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并作为全院的工作准则,要求所有员工用对待家人的态度来对待养老院里每一位老人。把养老院当成家,把别人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和坚守,短短几年,家怡养老院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养老院做到全市乃至全省知名养老品牌。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4

日前,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马淑芳上榜,成为今年大同市首位获评敬业奉献类的“中国好人”。“中国好人榜”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别。

此次入围“敬业奉献”类别的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马淑芳,今年64岁,在2011年退休后组建了民办养老院——大同市家怡养老院。投身养老服务十余年来,她始终秉持“真情服务、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理念,在养老行业打造出“家怡”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家怡养老院入住率达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医疗、生活护理服务。马淑芳曾荣获省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省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第二届“山西十大孝星”、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同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同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中国好人”,在古都大同播下了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他们用平常心做不平常事,至爱至善,是社会文明风尚的领跑者,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助推剂。下一步,大同市文明办会在全市上下继续挖掘好人事迹、讲好感人故事,让“好人”更好发挥榜样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5

“养老服务是良心活儿,得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为了更好地保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马淑芳了解每一位老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对每一位入住老人,她都视作自己的叔伯长辈、待若父母亲人。对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行走时要求护理员必须跟着搀扶;手臂不方便的,穿衣、系纽扣由护理员帮助;针对老年人牙齿不好、吞咽能力差的特点,每顿饭都搭配有稀饭和汤菜,荤素配置合理,满足每一位老人的营养和口味。在老人们眼中,她就是这样一位不是女儿、胜似女儿的存在,是老人们的主心骨。  马淑芳高度重视全院管理,不断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细节化,积极完善全院制度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引入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培训,创新文娱活动。从生活照料到医疗康复,从硬件设施到文化建设,她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观,带领全院职工抓好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评比活动,激励员工争做老人的贴心人、知心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一般情况下,80多岁的老人大多有好几个孩子,没工作的老人需要子女分摊各种费用,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有工作的在分家产时,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有的子女多次来院里吵闹,老人苦不堪言。“每个人都会老,谁也不知道自己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虽然这些事本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但将心比心,只要老人在院里一天,我就要对老人负责一天。”面对这样的子女,马淑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出面缓解家庭矛盾和纠纷,即使被对方骂得很难听也在所不惜。看到这一切,护理员都忍不住替她叫屈,但又从心底里钦佩她的处事方式。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6

“每到周末,战士们干活,居民就自发送水递毛巾,场面特别温馨。”马淑芳忆起当年事,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画面如电影般一帧帧展现在眼前。

为感谢武警官兵的辛勤付出,马淑芳也尽己所能为战士们提供帮助,被亲切地称为“编外指导员”。有的战士字写得不好看,马淑芳就从金华贸易学校请老师,每周到部队义务上书法课,从一撇一捺开始辅导战士们练字,大大提升了部队的学习氛围。

战士们信任马淑芳,生活中有困惑也会找她谈心。“他们都叫我马奶奶,愿意与我分享心事。有的战士裤子太长也找我修裤边,特别可爱。”马淑芳说。

逢年过节,马淑芳会带着热心居民到部队帮厨;老兵退役,她一趟趟地送;新兵入伍,马奶奶课堂一度成为“必修课”……她还办起来料加工厂,给生活困难的随军家属增加收入。

从社区退休后,马淑芳的拥军故事还在续写。社区组建的“马奶奶拥军服务队”接续薪火,从最初的节假日相互走访,到迎新兵“马奶奶”课堂、送老兵退役晚会,再到义务植树活动等等,不断增进军民鱼水情。

“中国好人”马淑芳先进事迹精选篇7

2011年1月,马淑芳组建了大同市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建院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工作人员少,她既当炊事员,又做护理员,院内大小事务都是亲力亲为。从那时起,她把养老院当成家,跟老人们同吃同住,这一住就是13年。每逢佳节,在万家灯火、家家团聚的时刻,马淑芳都是在老人身边度过的。对于她来讲,这里才是她的家,她离不开这些老人,同样院里的老人也离不开她。她的家人也特别支持她的工作,一直追随着她,一家人在养老院过年已经成了平常事。

“刚建院时,一共有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因工受伤,脾气因此变得很坏;一位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马淑芳说,起初由于经验不足,护理过程中难免过犹不及。她清晰记得,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刚来时,她好几次半夜悄悄守护在大娘的床前,直到听到大娘均匀的呼吸声才敢放心去睡。大娘虽然眼睛看不到,但嗅觉却很灵敏。有一天,她刚俯下身去听,尚未睡熟的大娘闻到了她的气息,紧张地挥起了双臂,而未及躲闪,她的脸被顺势抓伤了……

护理经验不足就多参加培训,管理经验欠缺就常外出取经……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马淑芳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遇到挫折不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一路摸索前行。两个月后,养老院步入正轨,老人越来越多,知名度也渐渐打开。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