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的英勇事迹

| 李金

英雄故事激励英雄传人,英雄传人续写英雄故事。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杨根思的英勇事迹(优秀10篇)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1)

杨根思(1922年~1950年),本名羊庚玺,男,汉族,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

194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

1950年11月29日时任连长杨根思,奉命率3排官兵,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阻击美军南逃,美军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不断发起冲锋,面对数倍于己的美军,连队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已是孤身一人,他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毅然抱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8岁。

1951年5月29日,老连长杨根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1951年12月11日生前所在连也因此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牺牲后,彭德怀亲笔为他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2)

在“杨根思连”荣誉室,珍藏着一件被鲜血浸透的迷彩服,这件血衣记录着连队官兵无惧生死的血性胆气。

当地时间2016年7月8日,南苏丹爆发激烈冲突。7月10日,一枚火箭弹击中中国维和步兵营位于难民营4号哨位105号步战车,负责警戒的“杨根思连”战士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

步战车爆炸起火后,战士于明彬冒着炮火把战友救出来,突然想起步战车上还存放的上百发炮弹,以及油箱内存储的近数百升柴油,一旦火势蔓延造成二次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他从前来救援的突击车上取下灭火器,穿过流弹乱窜的空地,重新返回步战车进行灭火。10多分钟里,于明彬冒着枪林弹雨和二次爆炸的危险,数次登上战车,最终成功扑灭大火。

当天夜里,维和步兵营接到通报,南苏丹形势即将恶化,维和营区可能遭受攻击。根据部署安排,连队需要安排8名战士组成反坦克狙杀组,担任外围第一道防线。主动请缨的8位勇士组成突击队,奔赴各自战位。直到接到撤退命令,他们才在夜幕掩护下潜回营地。

军人生来为战胜,军队百战为和平。岁月流转,“杨根思连”的人员和装备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保家卫国、不辱使命的报国之志从未改变。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3)

步入营区,广场上矗立着杨根思舍身冲向敌群的雕像,连队门厅悬挂着“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官兵宿舍里至今还给老连长留着床位,处处都能感受到英雄的气息,仿若英雄从未走远。

杨根思生前所在班班长付东旭,这个皮肤黝黑、双目有神的年轻人,5年前紧握“杨根思连”的战旗走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提起这段往事,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自豪和坚毅。“在选拔期间,如果自己被淘汰了,就无法面对老连长用鲜血染红的战旗,每当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三个不相信’,就会充满无穷的力量。”

在连队,“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就是有这种“魔力”:它能让平凡之躯化为钢铁战士,让看似不可能成为可能。

一次上级临机拉动,连队先摩托化行军,又连夜空中转运,连续十余小时,官兵只啃了几口干粮、几乎没有合眼。飞机刚一落地,他们又连贯组织向25公里外的作战地域奔袭。到了后半程,水喝干了、脚磨破了、衣服湿透了,15公斤重的弹药箱将肩窝和胸口勒出了两道血印子,很多官兵体力消耗都到了极限,有的累倒了又爬起来。这时,队伍里不知谁喊起了“三个不相信”的口号,一声、两声、三声,到最后口号响彻振天,大家胸口的那团火又燃烧了起来,一鼓作气攻上了蓝军阵地。

“从入连到退伍,老连长杨根思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每名官兵的血脉。”仇安说。出征动员时青筋暴起喊出的呼号、操枪弄炮磨破又长起来的老茧、比武场上拼到虚脱也要胜利的坚持、为了完成任务奋不顾身留下的伤疤,都让人感到每名官兵都是铁打的。

2019年3月,时任排长的仇安带队备战陆军“铁甲奇兵-2019”比武。“出征前,我在营区走了一圈又一圈,不觉间就走到了老连长雕像前,看着老连长坚毅的目光,我的情绪更加高涨。第二天,我与队员们定下了‘誓拿第一’的目标。”仇安说。

在距离正式比赛只剩20天时的一次模拟训练中,仇安不慎将鼻子撞伤。医生要求他手术,否则会有后遗症。“想当年,老连长敢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自己这点伤算什么?”仇安请医生现场给他做了处理,药劲还没过就重返训练场。班组成员的斗志瞬间被点燃,最终夺得“优胜战斗车组”荣誉。

“杨根思连”中士孟筱垚是全旅有名的“单杠小王子”。“入伍前,我就对单杠充满兴趣,经常观看体操比赛。看了《士兵突击》后,感觉许三多完成333个腹部绕杠肯定是艺术效果,现实中一定没人能做到。”

入伍后,全旅组织创破纪录比武,孟筱垚报名参加了单杠二练习课目。“81!82……”比赛开始后,当他做到80多个的时候就已经听不清楚周围战友们的呐喊声了,只感觉体力已经达到极限。当他挂在杠上调整时,班长走上前,为他暖暖手,并小声说:“你现在代表的是‘杨根思连’,加油,再做几个。”听到班长的话,想想“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一股莫名的力量充满孟筱垚的全身。他不停拉单杠,仿佛只能听到耳边风吹过的声音,潜意识中一直提醒自己不能放弃,不知道最后突破了多少次身体极限。最终,孟筱垚以单杠二练习340个的成绩,创造全旅纪录。

2017年8月1日,是“杨根思连”官兵最为自豪和难忘的一天。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今天,“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场上、维和战场、抢险救灾一线,连队官兵始终赓续“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向实现强军目标发起新的冲锋。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4)

2021年,“杨根思连”参加实兵演习,官兵们战法打法屡屡出乎“蓝军”意料。制高点难以攀爬,连队官兵用随车携带的折叠梯迅速抢占,并立即展开火力压制;坚固的房屋无法从正面突破,他们便用破墙器从侧面突入进行清剿……

最让“蓝军”指挥员郁闷的是,原本火力最猛的正面战场,打到最后才发现是虚晃一枪,阵地两翼早已被“杨根思连”穿插分队钳形包抄,连后路都被堵上了。

“敢于追求创新突破,源于大家对胜利的渴望。”王玉恒说,连队每名官兵都明白,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必须让制约打赢的问题在战争打响前“归零”。

2020年8月,连队赴某陌生地域组织滨海适应性训练。战士李伯利发现,人员装备装载登船后会被分配到不同舱室。由于舱体材质特殊,加之密闭性较好,各种通信系统受到很大干扰,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如果在战时,这还怎么实现高效指挥?”虽然只是一次演练,但李伯利还是向连队报告,并迅速研究解决办法。最终,李伯利成功在船舱内开通无线通信网,有效保证连队高效指挥。

近年来,连队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激发官兵创新潜能。连队支部“一班人”还结合战斗进程,组织骨干围绕战场侦察、战斗编组、战术动作等,探索出百余条改进措施,并成功运用于连队演训实践。

2022年盛夏,某陌生地域演训场,“杨根思连”在演习中夺控重要敏感目标时再次奇招频出,打得“蓝军”措手不及,在有效保护敏感目标的同时成功歼“敌”。

演习结束,上级给予高度评价:“‘杨根思连’敢打硬拼的血性不减,巧打善拼的劲更足,这样的连队上战场一定能让党和人民放心。”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5)

“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这是1945年11月,杨根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在入党志愿书中留下的一句话。

“把一辈子交给党,也是我连官兵对党最想说的心里话。这种忠诚,源自一代代官兵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真信笃行。”仇安说。

多年来,连队赓续传统英雄忠魂,不断厚植坚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的忠诚底色,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连队官兵发扬老连长杨根思“像瞄准射击一样”专注学习革命道理的优良传统。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__的话语朴实深刻、催人奋进。”在“根思小讲堂”上,连队理论骨干郭孟祺的激情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去年四月,连队开展“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考虑到郭孟祺大学就入了党,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有些理论底子,特意安排他在“根思小讲堂”上一堂微课。

试讲那天,郭孟祺旁征博引、长谈阔论,一番慷慨激昂,没想到却得了个“脚不沾地、理不走心”的评价。接下来几天,他一有空就走进连队荣誉室,凝望着一张张图片,品读着一段段文字,抚摸着一面面锦旗,英雄宣言背后的故事冲击着他,让他进一步读懂了信仰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军人的梦想,也真切领悟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

正式授课那一天,郭孟祺把强军思想与连队的光辉历史贯通起来,围绕“忠诚魂与英雄梦”,讲述了连队“闽东游击战争与中央失联始终心向党”、“整编北上抗日换了着装依旧忠于党”、“抗美援朝奋勇杀敌一腔热血献给党”3个故事,赢得了战友们阵阵掌声。

“对别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授课,对我来讲,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雕琢。”郭孟祺说,这一课,是讲给别人的,更是讲给自己的。

指导员说,“我们每周组织一次理论串讲,每月举办一场‘根思小讲堂’。特别是在‘根思小讲堂’上,官兵人人分享强军故事,结合新闻点评畅谈认识体会,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战士叶兴泰是某大学的全日制研究生,参军入伍来到“杨根思连”后,发现自己所学的控制工程专业与个人的岗位完全不匹配,内心十分失落。通过学习理论,他坚定信心,“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只要坚守岗位、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凡的业绩”。

战士薛凯家里经商,条件优越,“从小舒服日子过惯了”,一次课后讨论时说,“我家不差钱,就算躺平也能躺赢”。通过学习理论,他认识到,“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自己绝不能当‘啃老族’,一定要在部队实现人生价值。”从此,他像加满油的机器,铆足了劲干,入伍第二年就立了三等功。

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气象万千的“中国答卷”……通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话题式讨论,官兵历数新时代伟大成就、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大家对“强国强军跟着谁”、“伟大成就源自哪”、“东升西降说明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十年不懈奋斗,中华儿女同心奋斗,绘写了壮美画卷……”连队官兵一致感到,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

大树的长势,取决于根脉扎在哪片土壤、枝叶朝向哪个方向。“杨根思连”官兵在灵魂深处种下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种子,扎下了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的思想根系,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信仰高地,使他们沿着党指引的方向铿锵前行、不懈奋斗。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6)

去年,上级准备翻新连队宿舍楼,考虑到官兵日常训练比较紧张,原本计划增设几间休息室,没想到连队官兵一致请求增设研战室,作为展开敌情研究、创新战法打法的场所。最终,一间集资料查询、沙盘推演、军情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研战室建成运行。

“杨根思连”官兵始终认为,未来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只有在备战上比别人精细、比别人精准,打起仗来才能比别人更有胜算、更有底气。

“打仗要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平时准备细一些,战时胜算就多一分。”连队干部仇安说,连队抓战备唯一的标准就是实战需要,断电、缺水、少粮都要备上一手。

做好战争准备,“细”是基础,“准”是关键。装甲装备保持良好的战备水平是个大难题,战士李亚召给每辆战车制作“身份证件”,将其“脾气秉性”一一列出,帮助大家提升装备操作保养效率,确保每辆战车时刻保持“满血”状态。

在大家细心保养下,连队近3年不论是大项演习还是日常战备拉动,战车均未出现抛锚、趴窝的情况,有力保障战训任务完成。

2021年7月中旬,驻地周边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接到上级紧急驰援命令后,“杨根思连”官兵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人员收拢、物资装载,成功完成转移受灾群众、封堵大堤决口等任务。

2020年,营里组织战术演练,连队官兵没有按以往自导自调模式进行,而是主动联系兄弟单位,邀请本专业、本领域高手到演习场,开展自主对抗。平日里的兄弟非但没有手下留情,反而刻意提高难度系数,不仅设置复杂多变的敌情,而且专业把关严格苛刻,不少班组在特情处置中被扣分。

在仇安看来,未来战争更残酷,作战对手更强大,必须树立“下棋找高手”的观念,在严格训练、实战环境、复杂斗争中去磨砺摔打。步机枪短点射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对他们来说只能算合格;战斗射击在实现正面即停即打基础上,他们把倒射、侧射作为新增训练内容;分队战术训练经常给自己出难题,断通联、放毒烟、打冷枪,条件怎么复杂怎么设。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7)

“老连长,我们向您报告!”

豫中大地,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广场上,“杨根思连”官兵执行演训任务归来,尚未解去征衣,便在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前整齐列队。连队干部仇安代表全连官兵,向老连长报告此次演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此次任务中,我们实现了多个突破……”

阳光下,左手抱炸药包、右手紧握铁拳、纵深前跃的巍峨雕像,定格了70多年前“特级英雄”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动人心魄的画面。

该连指导员说,像这样的仪式,在“杨根思连”经常举行。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伍,官兵们都要逐个向老连长报告;执行大项任务前后,他们也会来到这里,或写请战书,或汇报成绩,或反思不足。

74年前,时任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奉命坚守小高岭,发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简称“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疯狂进攻,阵地上仅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连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根思连”。

今天,记者走进“杨根思连”,深刻感受到英雄从未离开:门厅里,“杨根思连”锦旗十分醒目,无时无刻不昭示着连队曾经的辉煌和荣誉;宿舍里,杨根思的床铺一直保留至今,每天战士们都过来帮老连长整理内务;走廊上,老连长的名言和事迹随处可见,时刻警醒保持冲锋的姿态;晚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名字就是杨根思,全连官兵一起答“到”……

九十余载风雨征程,“杨根思连”这支由党一手缔造的红军连队,始终紧紧跟随党的步伐,赓续红色基因,先后历经300多次战役战斗、涌现出150余名英模个人,不断开创新的英雄业绩。近日,“杨根思连”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8)

“报告老连长,我是连队第6986名士兵……”

2022年12月,“杨根思连”举行入连仪式。面向连旗,战士肖荣基郑重宣誓:“做新时代英雄传人,把一辈子交给党!”肖荣基还有一个身份——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入伍前,他到哥哥墓碑前告别:“你未完成的使命,接下来由我守候。”

近距离了解杨根思的英雄事迹,肖荣基感受到一股特殊的力量。他积极向英雄学习,训练上永远不言苦、工作中从来不喊累,受领任务从不讲二话,脏活累活总是抢在最前。大家一致评价他:踏实可靠,是个听招呼、守纪律的好兵。

连队门厅里,“杨根思连”锦旗十分醒目,无时无刻不昭示着连队曾经的辉煌和荣誉;宿舍里,杨根思的床铺一直保留至今,每天战士们都会过来帮老连长整理内务;走廊里,老连长的名言和事迹随处可见,时刻警醒保持冲锋的姿态;晚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名字就是杨根思,全连官兵一起答“到”……

连队干部王玉恒说,自组建以来,连队官兵面对重任没有一个人叫累,再大的危险没有一个人后退……人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誓言。

实兵对抗中,上等兵虞山跳出掩体,冲过火力封锁区;参加一些重大任务,出征前官兵们提笔写下告别信;抗洪抢险任务重,党员突击队从晚8点奋战到凌晨2点多,受困群众被妥善安置……

一天凌晨时分,“杨根思连”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官兵们闻令而动,在夜色掩护下悄然出发。

刚抵达目标地域,数辆“敌”装甲迎面扑来。“杨根思连”迅速利用现有装备排兵布阵。最终,他们打出6类轻武器及火炮射击靶标命中率均为优秀的成绩。

“火炮像长了眼睛一样精准命中目标!”演习结束,导调组人人竖起大拇指,英雄铁骨名不虚传,这把胜战尖刀依旧锋刃如新。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9)

“杨根思连”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淬炼了他们拖不垮、打不烂、压不弯的坚韧意志和乐观精神。进入新时代,他们赓续忠诚基因,锤炼胜战本领,全面锻造新时代“三个过硬”基层。

“杨根思连”是新时代基层“四铁”先进连队的标杆,他们生动诠释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全面展现了新时代踔厉奋发、争创一流的强军豪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示范性和导向性。

他们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最高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从难从严真抓实备,努力提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实战本领,始终以实战标准抓战备、严训练、正作风。他们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自觉做到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始终有面对第一敢争的锐气、面对任务敢拼的豪气、面对生死敢上的胆气;他们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不断使连队建设获得新的生机活力,始终把更新思维理念作为转型先导,把创新训练模式作为转型重点,把集聚官兵智慧作为转型支撑。

“杨根思连”作为新时代基层建设的标杆,是一心向战、不畏强敌、永不服输的模范。他们的事迹经验,有力回应了人民军队为谁打仗、敢不敢打、能不能胜的时代之问,集中展示了新时代英雄传人奋斗强军、担当作为的崭新面貌。学习“杨根思连”,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官兵弘扬传统,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部队转型重塑具有示范作用;对于带动各级聚焦强军目标为战向战敢战胜战,牢固立起“三个过硬”标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精选篇10)

在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雕像,定格了70多年前“特级英雄”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

“杨根思连”是诞生于闽东革命老区的红军连队,是以“特级英雄”杨根思命名的荣誉连队。90多年来,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杨根思连”先后经历战役战斗300余次,一茬茬官兵赓续传承“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宣言,展示了新时代英雄传人奋斗强军、担当作为的崭新面貌。

20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