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供大家参考!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
朱光亚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50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1994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5年、1988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2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在钱三强的推荐下,年仅35岁的朱光亚走马上任,出任九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主要技术负责人。此后他隐姓埋名数十年,在核武器研制这一关乎祖国命运的伟大工程最前沿,与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科学家一起,在高原、深山、大漠的艰苦环境中组织攻关。在当时的科技人才中,朱光亚的工作层次最高,也最有战略性、全局性。20世纪60年代,我国核武器方面的重要文件基本都出自他手。在这些文件中,朱光亚科学地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明确论证了核试验的“两步走”战略,对党中央作出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随后,他又高瞻远瞩,组织于敏等人攻破了氢弹难关。
1963年8月,美、英、俄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暴露出有核国家妄图通过禁止大气层核试验阻止他国发展核武器的阴谋。风雨欲来,朱光亚当机立断,提出将核试验转入地下,并先后组织突破了相关核心技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得以继续推进。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3
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然而,常人很难想象,朱光亚是如何“主持”的。
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经30多次亲临现场,早期还曾带人进入爆后坑道实地观察。爆后坑道余温犹存,放射性剂量很大,还随时伴有塌方,他们“深入虎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71年,一架携带氢弹的飞机飞临靶场上空,驾驶员连试3次都无法把氢弹投出去。作为现场最高领导,朱光亚凭着对核弹性能的深刻了解,果断指示驾驶员带弹返航。
让一架带着解除保险氢弹的飞机着陆,任何国家史无前例。万一引爆氢弹,后果不堪设想。
千钧一发之际,朱光亚毅然拍板:“带弹着陆,我负责!” 经请示北京的周恩来总理,飞机安全降落,氢弹毫发未损。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4
朱光亚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著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
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5
在中国核武器研发那段最忙碌的日子里,朱光亚和家人聚少离多,后来即使在他远离科研一线,致力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导工作时,他的闲暇时间也十分有限。
自20世纪90年代起,朱光亚身兼数职,每天奔波于不同的办公地点,出入于不同的会场。他的警卫员回忆道:“我有一年计了一下,他一年参加的会议大概有300多个。”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6
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朱光亚是活跃的,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时,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发起成立“真善美”小组,彼此相互激励。当年的“真善美”小组成员后来有四位都成了院士。
那时的朱光亚还很喜好音乐,并与另外三位同学成立了四重唱小组。在西南联大读书和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时,他都是校合唱队的成员。那时期,他和同学泛舟、草坪聚会、唱歌、讲演,留下了很多照片,他是中国留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回国时,他带回了近百张古典音乐唱片,一到周末闲暇时就会放几张听。
在北大任教时,朱光亚还经常和学生打篮球,球技惹人注目,还被人误认为是刚入学的研究生。
“父亲是个缄默的人,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对时事什么的都不作评价,不喜欢表态”,朱明远说。他试着理解父亲的缄默:“可能因为工作性质改变了,由此也改变了他的性格。一个是工作需要保密,不能乱说,另一个是他的职务是在技术上拍板,关系重大,不能随便表态。李政道在一篇文章里就提到过,当年搞核武器的这群人,每一个都是帅,朱光亚作为‘众帅之帅’能让这群人配合得这么好,挺难得的。”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7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他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第一次喝醉,也是唯一一次。”朱明远说道。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内敛且控制力极强的人,但那天破例了。
“他不承认自己酒量不行。”朱明远回忆,自己曾经听记者问试验总指挥刘西尧,原子弹爆炸高兴吗?刘老说,高兴。记者再问,怎么个高兴法?刘老想了想说,朱光亚都喝醉了。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时间,留美中国学生奔走相告。同年11月至12月,朱光亚等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所在地安娜堡,以留美科协名义多次组织中国留学生座谈会,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方面的作用,动员大家归国效力。
1949年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先后有52名中国留学生在公开信上签名。
归国心切,时不我待!朱光亚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于1950年2月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取道香港返回祖国。
在投身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朱光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956年4月,朱光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终身。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9
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立下了学成必归,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坚定决心。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把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填上“赶快回国”的词,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
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回国的轮船上,朱光亚牵头与51名血气方刚的爱国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在这封短短1600多字的公开信中,朱光亚用了11个感叹号,每个感叹号都诉说着朱光亚内心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每一个感叹号都昭示着朱光亚唤醒中国留学生报效祖国的斗志和急切的期盼,朱光亚那藏在文字中的,对祖国崛起的热情深深感染了许多留学生。后来,密执安大学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取得了学位后,都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新中国。这封信还传到英国、法国,在那里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也都陆续回国,后来为核武器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程开甲就是其中之一。1950—1955年间,由海外回国的学子有上千人。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0
早在18岁那年,朱光亚转入位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开始物理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中共地下党员,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1946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国留学,攻读核物理学专业。留学期间,朱光亚密切关注国内形势变化,积极组织学生进步活动,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终于,等到了机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时间,留美中国学生奔走相告。同年11月至12月,朱光亚等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所在地安娜堡,以留美科协名义多次组织中国留学生座谈会,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方面的作用,动员大家归国效力。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1
朱光亚有个“百宝箱”,放着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长子朱明远结婚时,朱光亚送给他一个收音机。一次收音机出了故障,只得暂置一旁。谁知不久,收音机就被父亲拿去悄悄修好了,朱光亚还特意留了一张字条,告诉儿子哪个按键被修理过,使用的时候要轻一点……
让子女们叹惋的是,81岁才正式退休的父亲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偶尔在家听听古典音乐和京剧就是一种享受。没有人会想到,当年在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曾是合唱团里的男中音。
朱光亚曾说,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决定发展核武器完全是被迫的,我们发展核武器是为了不用核武器,最终目标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造福人民,这是朱光亚一个久怀的梦想。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2
朱光亚很喜欢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需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他还把这句诗送给李政道。在朱光亚80岁生日时,李政道又拿此句回赠他。
家乡建公园选名字想以他为名,他执意拒绝,换成了其他名字。
当年一位新华社记者为了报道已经重病的邓稼先而采访朱光亚时,他欣然接受。最后这位记者写的文章传遍全国,引起轰动。但他又去采访朱光亚本人时,却被朱光亚接连拒绝了几次,最终也没能采成。后来朱光亚有点过意不去地跟家人说:“我可把这位大记者得罪了。但是,得罪归得罪,采访绝对不行。”
还有一次,一个人写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因为用了一点儿文学夸张的手法,被朱光亚叫到家里批评了一顿。
这些小事,正是朱光亚严谨一生“醉心物理,无意浮名”的写照。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3
在中华大地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实验、第一次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地下核试验等一系列重大试验,都是在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下进行的。
朱光亚不但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也是一位各方公认的战略科学家。他始终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眼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在推动核能和平利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论证、创建中国工程院等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等诸方面功勋卓著,有利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遥望苍穹,朱光亚星熠熠生辉!“两弹一星”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4
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我国仅用 40 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外国几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才达到的技术水平。
1950年4月,年仅25岁的朱光亚回国任教,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到北大以后,他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第一线,同时讲授光学和普通物理课程,他精心地准备好每一堂课。1952年春,朱光亚以英文翻译的身份被派往朝鲜,参与板门店停战谈判,当时美国军方利用核武器屡次威胁我国。这种屈辱使朱光亚彻底认清,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武器。1957年,朱光亚被调任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参与在苏联援建下开始的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5
1971年,朱光亚他领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朱明远感慨:“我觉得我父亲一生够本了,他干了那么多的事儿。”
朱明远敬佩:“尽管他干了那么多事,也从没见过他手忙脚乱过。”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6
朱光亚深知,中国的核事业取得如今的成就,并非他一人之功,是所有参与人员倾力奉献的结果。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两弹一星”研制集体中的一员,因此,当组织上多次要为他撰写传记时,他都婉言拒绝。2004年1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就在2002年朱光亚78岁时,他最后一次返回母校旧址(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西南联大旧址),深情地写下了“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其对母校的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81岁时,朱光亚正式退休,但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还有很多的事情他还没来得及做。2008年时,病重的朱光亚已经不能常去办公室了,但他还总念叨着要去看一看。朱光亚的警卫干事史博回忆说:“首长一到办公室就特别精神,从来不打瞌睡。每天离开办公室以前,还是像以往一样,把办公桌上的文件和书籍摆放整齐,把茶杯里的剩茶水倒掉,把茶杯洗干净。”朱光亚离世的那个早晨,他的警卫干事史博凌晨4点多到病房中时,看到朱光亚的眼中噙满泪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留恋,他还想为国家再多做一点贡献。2011年2月26日,鞠躬尽瘁、一生报国的伟大科学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个人事迹介绍篇17
在我国最早期的原子能大本营中,朱光亚领导设计了轻水零功率装置,顺利地迈出了中国核反应堆制造的第一步。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然而,1959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我国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年仅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任。看着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碎片”,朱光亚无畏无惧:我们就要从这些碎片里,造出我们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他从家里搬进研究所单身宿舍,不辞辛劳地忘我工作。
1962年9月,在朱光亚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爆轰试验等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二机部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最迟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即“两年规划”。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朱光亚编制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4年10月16日,天空上一朵腾空跃起的黄褐色蘑菇云象征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时的朱光亚正在离开试验现场返回指挥塔的路上,他透过车窗看到这一幕时,顿时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