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

| 思恩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既然这样,那么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

孙家栋,1929年生,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听说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见过他的人,都忘不了他那温和的笑容、温暖的大手。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40年100余颗中国星,他的“孩子”有34个。81岁时,他又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给自己打3分,在5分制里,这是个及格分。

他就是孙家栋。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2)

上世纪90年代,在孙家栋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面对当时已经成熟运行的国外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北斗”该如何发展?孙家栋院士认为“北斗”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道路。

孙家栋院士表示这个工程非常大,建设起来非常复杂。第一步,九十年代北斗一号(试验卫星)上天以后起到了队伍培养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北斗”工程走出第二步,建设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整个工程第三步的战略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栋院士带领团队相继建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立项论证和启动前期工程实施,为中国北斗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道路。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3)

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中央正式批准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施方案”的报告,并确定由钱学森负责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专门负责人造卫星方面的研究。这时,钱学森又想到了孙家栋,经他向聂荣臻推荐,领导决定调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当时正是“”的混乱时期,行政机构基本被“砸烂”,两派闹得正激烈,如何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队伍,是摆在孙家栋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

当时只有38岁的孙家栋,在人们眼中已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他大胆的从两派中选定18人,钱学森点头赞同,并很快得到了聂荣臻的批准,这便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主持审定了人造卫星方案。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正样卫星完成了各系统的研制工作,在百忙中听取了卫星研制情况汇报。孙家栋作为汇报人参加了会议。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4)

1967年7月29日,孙家栋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次,孙家栋一干就是四十多年。自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我国也于2004年启动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5)

1957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主席那番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第一次讲,孙家栋第一次听,青年人的血液霎时沸腾,他说,“那时候就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专注9年导弹研究的他开始“转向”,由此开启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直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6)

4月是中国航天的重要月份。既有中国航天日,又是孙家栋的生日。

如今已经90岁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个信念,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挫愈勇。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他要求再调5度,最终正确的指令使卫星化险为夷。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7)

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从导弹到卫星,从“北斗”到“嫦娥”,哪里需要,孙家栋院士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院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嫦娥舒袖多浪漫,卫星探月路艰辛。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8)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审议通过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中国通信卫星计划正式开始了工程实施。孙家栋为试验通信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孙家栋不负众望,他挑起更重的担子。1976年,孙家栋被正式任命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几年后升任为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他相继担任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第一颗资源监测卫星等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参加并领导了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9)

2009年3月5日,钱学森给孙家栋写去一封信,98岁老人亲手签了名。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一字一句细看,为钱学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1967年7月29日,一位姓汪的部队参谋驱车直接找到孙家栋,讲明来意,传达指示,随后又直接将他从北京南苑送到当时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从造导弹到放卫星,人生的转折,似乎也只是十几公里的距离而已。

由钱学森推荐,在导弹设计领域已小有名气的孙家栋,38岁时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

孙家栋回忆说,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要求无论如何也要在1970年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但从当时情形看,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科学院卫星研制工作由于受“”冲击几乎停顿。同时,由于卫星方案内容很多,加大复杂程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卫星上的各种仪器研制进度不一致,一查有的仪器,甚至还没开始动手做。按照既定方案继续,到1970年很难完成。

聂荣臻元帅万分焦急,于是找到钱学森,一定要在1970年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0)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

在这100个航天飞行器之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为:“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1)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对此,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当“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时,孙家栋却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转过身掏出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孙家栋说:“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种成就感那确实一生都忘不了的。所以有的人问我说,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都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2)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15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3)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自己研制的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终于获得圆满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预定的赤道上空,孙家栋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确定在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研制计划。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主要为:“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航天工程、“风云2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工程和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资源1号”地球资源卫星工程。每项航天工程都由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及卫星应用这五大系统构成。五大系统中的每个系统均设有总师,而负责五大系统的工程总师通常被人们尊称为“总总师”,孙家栋便是这三项卫星航天工程的“总总师”。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4)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寥寥12字,简洁概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以此形容初次接触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孙家栋也十分贴切。

当时的孙家栋就展露出擅长总体协调的能力。他选定的来自不同单位的18名技术人员,后来成为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得到了毫无争议的认同,人们还敲锣打鼓把这些技术人员送来。

“那时候分歧厉害,提名很难,最后凑巧,群众对名单没什么意见。”分析原因,孙家栋谦虚地说,“从工作需要出发选人,人们自然通情达理。”

随后,他又重新制订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方案需要有人拍板,孙家栋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直率而恳切地说:“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5)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6)

。1997年5月12日,新一代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由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97年6月10日,自行研制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由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99年10月14日,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

此后,中国火箭承揽发射外国卫星,卫星专家孙家栋又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

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序幕刚刚拉开,经国务院批准,由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工业部联合组成中国航天对外发射代表团,孙家栋任代表团团长。1988年10月18日,孙家栋率代表团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美国政府代表团开始了第一轮会谈。美国代表团由美国国务院、商务部、运输部、国防部、安全部和美国航空与宇宙航行局(NASA)等部门的官员组成,由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商务的助理国务卿迈考里斯特任团长。

会谈开始,孙家栋简单致辞后便直接切入主题,单刀直入地陈述了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他用光明正大、深得人心的说辞为中方赢得了利益,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7)

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腾。中国从此迈入太空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消息传来,短时间内,天安门广场就挤满了激动万分的人群,人们争相传看人民日报号外。

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如果按照原来方案,东方红一号卫星不可能在1970年发射成功,有人说,“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卫星发射可能还要再等几年”。

“十八勇士”之一、后来成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说:“孙家栋是小事不纠缠、大事不放过的人,跟他在一起痛快!”

已故的“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曾说起,孙家栋在年龄上虽然要比我们年轻许多,但他为人处事很谦虚,很低调,很注意用分析的态度倾听不同意见,所以在学术界经常能够获得大家的支持。

对孙家栋而言,“东方红一号”,意义最特殊,最难以忘怀。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8)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19)

航天发射,每次坐在指挥大厅里,各个系统报告航天器状态,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漫长而难熬的一天。

离火箭点火发射还剩几十秒,卫星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己内部供电,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个2吨重的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孙家栋脑子里“轰”的一声,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气,大喊“赶快停下来!”但按照航天发射程序,此时即使是孙家栋也没有发言权,他的喊停,既违反纪律,又冒着政治风险。发射场负责人尊重了孙家栋的意见,中止发射,检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组织火箭再一次发射。“没想到,转眼间火箭掉头就下来了,对爆炸那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孙家栋说,幸亏还仗着火箭飞了21秒,否则整个发射场都没了。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所有人的数年心血随之化为灰烬。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20)

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出生,辽宁复县人,中共党员,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委员。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21)

三九天里,两百多人含着眼泪捡了三天,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捡回来要把问题找出来。有的人心细,还拿筛子把混在沙子里的东西都筛出来。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最后实验证明,确实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

这种事情影响中国航天几十年,也促成了航天质量体系和制度的建立。如今航天界有一个5句话组成的故障归零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最厉害的是‘举一反三’,”孙家栋说,一个电子管零件坏了,火箭或者卫星上的所有仪器,都不能再出现这一批次的零件,不论好坏都不能用。“这是几十年血的教训积累。”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落在一片水稻田里。当时卫星没有设计挂钩,还是靠看热闹的老大爷出主意,用两根长木头,人们喜气洋洋地把卫星抬上了汽车。当时,返回式卫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尖端技术之一,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美国和苏联也是经过多次失败才成功。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22)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这电话一接起来就像开会似的没完没了。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

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

这只是孙家栋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几十年如一日,他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个人事迹(精选篇23)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43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7年11月17日,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那番著名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初,因为等着吃学校里的一碗红烧肉,遇到报名参军的机会,孙家栋当天报名,当天入伍。之后到苏联留学,下定决心一辈子干航空,没想到回国后被选中造导弹,之后又转向放卫星,从此和航天结缘半个世纪。对孙家栋来说,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

2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