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乡村医生事迹

| 郑航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暖心乡村医生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1】

盛__,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__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2】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为周围的乡亲们作预防保健,治病疗伤工作。我拖着重度残疾的双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务于社会,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却是那样的精彩。

1975年,一场萧瑟的秋雨后,我不幸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就再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贫寒的家境,苦闷、彷徨、无助甚至绝望伴随我度过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从满天真与童趣的童年。

也许是命不当绝,上天虽然没有给我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我能吃苦耐劳而又自强不息的好父母,我们真情无私的呵护,不向苦难低头的可贵品质,还有那些好心村民对我的真诚鼓励和开导,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别是看书学习,驱走了我心中久积不散的阴霾,感受到阳光的明亮和灿烂。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开始尝试着自学。家里有《小人书》和一本撕的没有部首的《新华字典》。我就把《小人书》上的字一页一页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标到《小人书》字的旁边,然后一遍一遍的去读。不到半年我就认识一千多字。之后,我借来旧课本开始按照课本学习。

这就是我自学的开始,从a o e开始念起,从一笔一划开始写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算起。学习使我过于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当然这背后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劳。

学习更给我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对生存和生命进行深刻思考的营养,特别是我知道了许多残疾人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保尔、张海迪,他们也是残疾之躯,处境也非常艰难,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身带残疾就失去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茫不振,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直面人生,昂起头,挺起胸,自立自强,向命运挑战,向不幸抗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触动着我,感染着我,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为我的人生信条:虽然身患残疾,但也要奋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不成为社会包袱、不成为家庭拖累的人。张海迪不是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吗?那么小小的我就要为了自身“站起”、改变命运而刻苦学习。就这样,白日苦读,夜伴孤灯,七年辛勤自学,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知识照亮我前进的航程,信念赋予我攀登的勇气。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千里之外的省会石家庄,自费在一所医学院跟班学医。

我想做一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疗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石家庄学习了的三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环境变化和身体残疾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功课的压力我要坚持顶住,迎头赶上。日常生活中,上楼下楼、打饭打水、洗衣服、上厕所等一些琐事,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是举手之劳,可是对于我而言却是何等的艰难。但我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仍然以坚韧挺过每件难事,用微笑迎接每个黎明。

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系也是很优秀的,教授们对我的经历既感到惊讶又很是赞赏。惊讶的是我的自学历程,赞赏的是我虽是自学,但成绩却一点也不比正式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差。05—06我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的荣誉。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着瘫痪的双腿,以一个跟班生的身份,圆满完成了医学大专课程的学习,留给老师和同学的是身残志坚的感动和优秀的学业成绩,留给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力量。

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长的故土。

记得我刚回来就赶上夏秋季节时的腹泻流行,这种病几乎每年都会流行。原因就是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的不良。乡亲们知道我回来了,有的人试着来找我看病。望着乡亲们那种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怜悯又是同情。他们太需要懂得医学知识的医生为他们服务了。我把带回的药品无偿的分发给了已发病的人们,然后向健康人群宣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腹泻流行期间应注意的起居饮食。人们很乐于接受我的宣讲。同往年比较,这一年的腹泻发病率明显的下降。

开办诊所,对于一个靠手摇三轮车才能出行的残疾人而言,困难可想而知。办各种手续的周折,特别是开始资金仅有500块钱,所进的药品数量少,品种单一,每周都得往十几公里外的县城跑一趟进药,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这里的土路并不平坦,斜坡坑洼随处可见。路上每逢斜坡坑洼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摇着车努力向前冲,因为只有靠这一点点的冲劲儿惯性才可能冲上斜坡,穿过坑洼,滑下来了还得再来一次甚至两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浑身是汗,好多次赶上手摇车坏了,不管寒冷、暴雨还是狂风,就只能在路边等,等着路过的好心人来帮忙推一推,或者给家里报个信儿……命运是不公的,生活是无比的艰难,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流泪。当手摇车坏了,有人路过时我还是以微笑来邀请帮忙,决不把痛苦与无奈表露在外,因为我不愿意在人们的同情中活着。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3】

贺__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贺__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贺__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贺__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贺__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贺__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贺__的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贺__“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4】

汪__是安徽省祁门县祁红乡某某村的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从医18年来,扎根农村基层,恪守医德,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宣传农村病患知识,为农村医疗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堪称“乡村卫生知识的传播者,老区人民的守护神”。

一、坚定信念,改变家乡却以少药的现状。

汪__所在的村,处于我省的最南端,与江西省毗邻,是当年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新四军军长陈__就在舍会山多次召开豫皖赣特委会议。6个村民小组,800多人口散住在丛山峻岭之中,村民外出只能靠步行,由于交通闭塞,村民的思想观念、卫生习惯陈旧,加上缺医少药,多少年来,有的村民因难产、意外事故、食物中毒或蛇咬兽伤而得不到及时救治,而遗憾地殒命,有的儿童因患麻疹并发症而夭折。

汪__88年6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后,本可以继续升学学习,但由于当时家中兄妹较多,生活困难,他毅然选择了就读县卫生技术学校,毕业后,又自费在县人民医院实习了一年,1991年8月回到了家乡,在村委会所在地组建立医疗室,。受到了全村群众的欢迎。

汪__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积极参加医疗部门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对疑难病症他一方面利用护送病人到县医院救治的机会,随机学习,有时专程到县医院请教专家,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1999年顺利通过第一届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从医18年来的乡村行医生涯中,在分散居住的6个村民组中来回奔波,延绵崎岖的山道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心中牵挂着800多村民的健康。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怨言,好几次乡卫生院和县某私立医院聘请他去工作,但他想到大山里的。村民更需要自己,毅然放弃了到好的地方去工作的机会,他笃定;我是大山的儿子,守护老区人民的健康,是我一辈子的职责。

二、严守医德,体现了一个乡村医生的高尚情操。

汪__,作为一个乡村医生,面向的是农民群众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每当村民需要时,他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长期以来,他从未收过病人的挂号费和出诊费,对村民中的困难户、孤寡来人等患者,尽量做到少收不收。村民戴某某,是一个80多岁的孤寡老人,多年来患有支气管哮喘病,时有发作,汪__对老人的诊治是随叫随到,并一有空总要去看望一下,现在老人逢人就说:不是汪医生,我早就没命了。

18年来,在护送危重病人去县、市医院救治中,先后为病人垫付治疗费数万元,至今还有一万多元无法收回,有的危重病人,转院匆忙或暂时无力支付,往往面对病人家属无望的眼神,汪__只能通过同学、朋友或熟人借款为病人支付,使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2003年8月他护送脑血管病患者汪伟军到黄山市人民医院做核磁共振时,部分小动脉破裂,生命垂危,为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他通过同学借来一万多元垫付了患者的手术费。

1997年除夕夜,天下着鹅毛大雪,正是万家灯火,全家团圆的时刻,年夜饭刚刚上桌,忽然门被推开,进来一个雪人,原来,在另一个村民组有个叫方春根的患者大咯血,人已奄奄一息,汪__只说了一句:“爸妈,你们先吃吧,”转身背起药箱消失在漫漫雪夜中,冒雪爬行了16里山路,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经过救治方春根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当黎明来临时,山梁上咔嚓咔嚓的树枝断裂声似新年的炮声为他返回而送行。

18年来,在医疗室的一角,总是摆放着一个备用药箱、一把雨伞、一身雨衣、一双雨靴和一双解放鞋,只要听说有病人,汪__就会背起药箱匆忙赶去,2008年的腊月,大雪封山,全村断电,电话不通,中午一位村民卷着大雪来求救,他52岁的父亲,突然倒地言语不清,汪__立即判断是脑溢血,立即随来人冒雪去救治,一路上不断传来大雪压断大树的响声,经过初步治疗后,病人病情一旦稳定,他把患者接到了诊所,以便及时观察治疗,大年三十他是陪着患者在诊所度过的。

他的诊所是接待站也是救护站,它不仅是医护人员也是后勤人员,边缘村组的村民来看病,它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监护照顾病人,还要招待病人家属,在某某村,只要一提起汪__,村民们都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好人呐。这个朴实的字眼,蕴含着村民对汪__的赞誉。不久前,一位姓陈的老婆婆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唯一的嘱托就是不能忘记汪医生,他是好人,是你的救命恩人。原来老人的小孙子五岁多,玩耍时从一棵柿子树上掉下,当时头部血流如注,正当茶叶季节,村民无人在家,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汪__迅速处理后,一边拨打120,二话没说,抱起老人的小孙子走了20多里山路,翻过一座大山,及时将孩子护送到公路边护送到县医院救治。当孩子的父母闻讯从外地赶到县医院时,孩子已经转危为安,由于救护及时,挽回了老人唯一的小孙子的生命,汪__,一个让人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好人,一个18年来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好人,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大山深处村民的赞誉。

三、爱岗敬业,做好父老乡亲健康的守护着。

18年来汪__作为一个乡村医生,在救护村民的同时,深深感到,许多疾病与当地村民的生活陋习有关,因此,在他诊所的外墙上有一块水泥黑板,定期出刊向村民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每年坚持订阅卫生报刊放在诊所让村民阅读,乙肝、心脑血管疾病原来在该村发病率较高,他认识到,这与当地卫生习惯和生活陋习有关,一方面加强监控,一方面加强宣传,1998年,村小学连续发现几例乙肝患病儿童,他及时与县疾控中心联系,乡卫生院携带检验设备及时为村民进行肝功能查验,对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注射了乙肝疫苗,至今,近十一年来,该村乙肝发病者仅一例,使乙肝发病率大大下降。

在计划免疫、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治方面,汪__既是监督员又是宣传员,面对村民外出务工,村中留守儿童曾多的现状,为了使计划免疫不漏人漏户,一到接种的时间,都要及时通知,对漏种儿童及时了解去向,及时上门补种,利用出诊的机会,向广大村民宣传防疫的重要性,在当前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中,除了利用宣传栏宣传防疫知识以外,对务工归乡人员实行观察,配合村小学对学生实行晨检和每日量一次体温制度,到目前为止,在某某村,尚未发现一起流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

汪__是某某村村民的健康守护者,1998年4月晚饭后,他正在休息,突然,村西头哭喊声一片,凭着职业的敏感,他赶去一看,原来是村民陈林云四岁多的儿子陈伟彪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正当他在检查时陈庆云自己和妻子、女儿又先后倒地抽搐,牙关紧咬,大小便失禁,看了一家人吃剩一半的饭菜,汪__当即作出判断是食物中毒,在拨打120的同时,迅速组织人员,一个担架10个人,翻山越岭16公里护送到公路接应120急救车,由于处理及时,全家4口人中有两人被救活,且没有后遗症,事后查明是误食毒鼠强中毒。

由于某某村读出皖赣边界,也是皖南的深山腹地,随着近几年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曾多,国家对木材的'限采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加强,深山里人迹稀罕,时有猛兽出没,近几年发生多起狗熊伤人事件,2005年7月10日,汪__在离诊所近20公里大元村民组出诊返回途中,当时已是夜幕降临,他想着诊所还有几位急需自己去诊治的患者,就不顾一天的疲劳,匆匆往回赶,翻过一座山梁,在一个山坳拐弯处,与一只大黑熊相遇,大黑熊做出了扑送的姿势,凭着多年在大山里奔波的经验,他迅速趴在地上装死人,大黑熊嗅了嗅半个多小时才离开,回到诊所已是晚上8点多,几名患者还在等候,浑身泥泞的他,看到患者,将惊恐疲劳放在心里,精心为他们治疗,事后,每当提起此事,妻子总是磌怪的说:“以后晚上再不许出诊”。但他只是一笑,一有病号,不管是雨雪天,还是黑夜。依旧及时出诊,难怪,村民都戏称他是某某村的120。

四、遵纪守法,为创建和谐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汪__,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坚决抵制假、冒、伪、劣药品,确保群众医疗、用药安全,未发生医疗事故,18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医患闹事,在救治过程中,只要是能方便乡亲的事,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无论是上门诊治,还是深夜出诊或是陪护转院,都能有叫必到,并处理规范,多次受到县市医院接诊医生的认可。

积极参与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他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讲“新农合”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某某村村民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全村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汪__在从医过程中,体现出高尚的党性修养,2009年5月经支部全票通过选举他为某某村党支部书记,这样一来,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村中的老人生病,儿女要送她(他)们去县市医院治疗,但她(他)们说;十几年来,只有汪医生知道自己的病,该吃什么药,这就体现了一个患者对汪__的信赖和委托,在某某村,许多村民一有头疼脑热,他们说,只要汪医生到我家一坐,我就有胆,就有靠山,病也就好了三分。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担子虽然重了,但是,汪__觉得,自己可以利用出诊医治病人的机会和广大村民交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的为党做好农村工作。

村民某某,兄弟两人为了一块宅基地闹的不可开交,乡村干部几次调解都无法解决,2009年7月,某某患病在诊所治疗了一个多星期,在治疗期间,汪__多次与某某拉家常,从手足情到邻里关系,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巨变到人生,当湖某某病好时,心结也解了。

总之,汪__这位普通的乡村医生,没有豪言壮语,他用实际行动、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某某村800多村民的赞许,是老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默默做出了奉献。

我们希望汪__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5】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对这个职业的理解,王少松认为“治病救人”四个字就是对这个职业的全部概括,他认为也许救治病人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如医院的条件设施,自身的技术水平,病人的自身病情变化,家属的配合,病人的经济条件等等。这里面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抗拒的,有些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事在人为。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他首先发起了建立中医病房的设想。在科主任的支持和全科的努力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一年半的艰苦工作,中医病床从两张到六张,到19张,直到发展成为现在的独立中医病区。这中间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工作不分是医生的护士的他都干,责任无论是你的我的,他都认真负责到底。他的工作量达到每周三个夜班,而且上下夜班都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他认为抛开一些客观因素,我们医生都能做到的就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大医精诚》)。如果一个医生把病人的病痛当成自己的,他就一定能一心赴救,不做功夫行迹这些表面的工作来敷衍患者。要想做好一名医生,他认为必须做到对待患者尽心、尽责、尽力。尽心是一个医生对患者爱心的体现。6月中医科住了一名72岁的女性患者,这名患者因患有卒中后抑郁,一直怀疑她的老伴有外遇,因此多次无故在病房内与其发生争吵甚至打骂,常使她不能顺利接受治疗,严重影响了她的病情恢复。走在科室的走廊里经常听见他们的争吵声,为了能让她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王少松大夫在给她精心制定治疗方案的同时,每次争吵都去床边劝解,经常是不管多忙,和患者一谈就得1个多小时,从病情恢复、家庭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劝说,帮助疏通她的心理障碍,后来每次一吵架,她老伴都先跑来找王大夫,科里人们也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光管治病,还管调解家庭矛盾。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中药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不仅从床上站了起来,还能迈出了稳稳的步子,在走廊中来回行走,而且能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脸上常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为了表达她和老伴的感激之情,他们精心制作了一个匾送来。那上面写到:“是谁又让我站起来了?是王少松大夫,是谁又教会我行走了?是王少松大夫,是谁帮助我康复了?是大夫和天使。光荣医生和护士啊!我赞美你们。”这是患者对一名医生最高的奖赏和鼓励。

出院后他们在家中发生争吵时,患者老伴还会打电话到科里找王大夫帮助劝解,20年底老两口一起来到医院来看王大夫,带了很多的糖和巧克力,患者和她老伴说“王大夫,你以后不仅是我们的医生,也是我们的朋友”。

尽责是一名医生职业操守的体现,年12月5号,中医科住进了一名病情较重的脑血管病患者,用了心电监护及输液泵,血压和心率波动较大,正值王少松大夫值夜班,那天为了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他每半个小时就到床边去看看心电监护,整个晚上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主任去查房时,他的护工和科室主任说“我在很多医院护理过病人,但从来没见过像他这样负责任的医生”,说他非常的感动,很少见到医生不用护士叫自己一趟一趟的去查看患者的。患者家属也向他深表感谢。

其实他不仅是这样对待这一位患者,在值夜班时,王大夫12点钟以前基本上都是1个小时左右就要到病房去转一圈,不等护士来叫,这样他才能放心。如果有重病人,他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床边查看,整晚都坚持这样。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就是我们的职责,无论是正常时间上班还是值班,只有认真去查看每一位患者,随时观察和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才是尽到了一名医生该尽的责任。

尽力则是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的体现

中医科住过一个病人,是一个表现为阵发腹痛,不能进食的病人,入院前已经有10几天未能排便了。这名患者在半年的时间住过四家医院,一直没能确诊,病情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且与多家医院发生了矛盾,后来住进我院中医科。对于这种疾病,我们也未曾接诊过,对于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把握。接诊后,在保证静脉营养的'同时,我们尽力采用了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经过这些治疗,患者腹痛有所缓解,为了能让她排出大便,我们用中药和甘油交替灌肠,并且每次医生和护士都亲自下手为她进行人工协助排便。每天她的床边都没有离开过医生和护士的身影。有一次凌晨4点钟左右,患者又诉腹痛,王大夫去床边为患者进行人工协助排便时患者家属说“你别再喊疼了,王大夫都来给你掏大便了”并连声的表示感谢。

患者后来终于能自行排便了,而且能少量进食米汤、酸奶了,后又改成口服中药汤剂,以便更全面地调理胃肠功能。患者家属不但没有提意见闹矛盾,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经常把感谢二字挂在嘴上。

有时候像人工协助排便这种事儿家属都不愿意做,确实是又脏又累,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只要对患者的病情有利,再脏再累我们也得去干,这也只是中医科众多病例中的一个,王少松认为医生就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全心全意去救治患者,不做一些敷衍患者的表面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患者缓解病情,解除痛苦。

在中医病房刚开始起步阶段,科里护理人员紧张,如取药、熬中药等工作他都主动承担下来。在他夜班、下夜班的休息时间他都统统在医院忙碌,经常接连四五天都回不了家。

在科研方面,他更是走在前面。他从进入二院以来,结合自己的针灸专业,接连申请了两项区级的科研项目,并协助科主任为科室成功申请市级课题建设示范中医科项目一项,在第二年,在他的大力倡导和帮助下,新来的年轻也成功申请区科技新星人才资助项目一项,共为医院争取科研资金39万元,他认为,科研工作是整个科室的共同协作的一项事情,并不是一个负责人的工作,每次从课题申报到工作总结,他都会组织科里的老中青医生一起参加,一起为科研工作出谋划策,逐渐形成科室重科研、讲创新的良好氛围。作为医院科研申报的成功榜样,在我院科研工作推进会上,他向全院的高级人才作了科研课题申报经验汇报。总之,在敬业、奉献、创新,各个方面都成为我们学习的先锋模范。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6】

作为国家提供经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她免费为所有签约村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做好登记和随访工作。在接诊和出诊时,积极向村民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包括医保倾斜政策、大病救助政策、大病兜底政策等,做到了全村村民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

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李__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熏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因父亲是一名乡村保健员,从小看到父亲经常半夜三更穿梭于乡间小道,为生病的人看病,父亲常常教导儿女:医生要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耳濡目染下李__从小在心中种下一颗成为医生的种子。长大后看到了农村由于极度贫穷闭塞,经济极为落后,村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念。于1998年9月,为了实现这一信念,她用三年时间参加了县职中开办的卫生函授班。在学习期间,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2004年,她到乡卫生院实习,实习期间,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卫生院的老师们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发奋,先后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和乡村医生执业证。

情系群众一心一意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2016年10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__刚刚睡觉。突然间,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电称果园组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哮喘病发,病情十分严重,急需救治。李__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备齐药品,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出发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多了。十三年来,她共接诊病人两万余人次,出诊几百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这十三年来,李__跑遍本村和周边民主、新建等村每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熟悉了本村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2017年云南省开展健康扶贫以来,谁患过哪些慢性病、哪些重大疾病,谁家有几个小孩,在她心里一清二楚,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规范管理,李__坚持每年4次面对面随访、至少两次家庭随访,对于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及时进行转诊治疗。由于工作繁忙,她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完整的`节日,常常端着饭碗,接到病人的电话就背着药箱出门了。

签约服务落实到位

作为乡村医生,李__把党和政府健康扶贫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称赞。

健康体检扎实细致。为签约服务村民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免费测血糖量血压,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生化体检,对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开展入户体检服务,同时为他们发放老年人保健知识资料。2017年末,为了在过年前保证为所有老年人提供体检服务,李__连续一个星期入户体检,由于天气寒冷、道路湿滑,她患上了严重的感冒,手脚也生了很多冻疮,仍然坚持工作,终于在大年三十前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健康教育宣传到位。她定期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卫生室张贴健康教育宣传栏,分别写着“高血压患者管理情况”、“高危孕产妇管理动态表”、“儿童管理动态表”以及“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管理动态表”,这些表格内逐一登记着需要关注的文广村村民的姓名、上次检查时间、健康状况及服药情况。作为国家提供经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她免费为所有签约村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做好登记和随访工作。在接诊和出诊时,积极向村民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包括医保倾斜政策、大病救助政策、大病兜底政策等,做到了全村村民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7】

她在方圆百里的湖面上,以船为家,坚守25年为渔民治病。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她就是11月“荆楚楷模”__。

撑一叶扁舟,在百里洪湖顶风破浪;背一口药箱,给水上渔民送去安康。娇美的脸庞,已被湖风吹成古铜色,眼角更留下深深的皱纹,拿捏听诊器的双手,满是摇桨撑船结下的老茧。

在湖区驾船行医25年,她接诊病人3.5万多人次,出诊3700余次,走过的水路长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

今年47岁的__,是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咀村的一名乡村医生。2013年,她和丈夫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今年她当选为十九大代表。

深冬半夜曾冒险驾船出诊

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咀村,曾经是一个由200多艘船屋组成的渔村。有一次,湖上一名产妇难产,因交通不便耽误救治不幸去世,打那之后,村里就在不足20平方米的船上建起一个湖上卫生所。

1992年,新婚的__与同是医生的丈夫供职于不同的卫生所,听说湖上卫生所要招两名医生,两人主动请缨来到船上。条件有限,船上仅有的一间舱房用来做医务室,夫妇俩的家则安在船底舱,夏天闷热无比,冬天寒冷至极,但他们挺过来了。

__夫妇的到来,使得船头咀村近600名渔民的“看病难”得以解决。小小水上医务室,最多时一天能接待50多号病人,许多时更须划船上门给渔民看病,“几次出诊,我与大家就亲近了,也更能体会他们对医护的需求,我和丈夫没法离开这里。”

有一年深冬的半夜,湖面刮起大风,熟睡的__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70多岁的渔民吴绍好突然发病晕倒了。她赶紧起床,带急救箱和手电筒驾小船出诊,天黑风高,小船在浪涛中颠簸偏离航线,她被一根碗口粗的拦网竹竿撞倒在船上。__强忍疼痛,拼命驾船到达老人的船屋。她迅速给老人输了三瓶药液,一直服侍到第二天上午,老人转危为安。

为每位渔民建起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地给渔民治病,__为每个人都建立了卫生健康档案,清楚地记录着223户、568名渔民的健康信息。谁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有什么老毛病,平时需要有什么禁忌的,记载得一目了然。“健康档案有助于对症用药,医疗设施改善也提高了水上行医效率。”__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省市卫计委拨专款20万元购置新船改造水上卫生室,她与丈夫也不再睡在船底舱了。

洋河公司还捐赠一艘价值20万元的水上医疗急救快艇,更是大大方便__水上出诊。

20多年来,__以自己的村医坚守,被渔民亲切地称作“水上保护神”,她相继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上岸后继续做渔民保护神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洪湖湿地生态的保护,洪湖围网渔业养殖逐渐被取消。曾经以船为家的船头咀村渔民,依靠政府帮助,已在洪湖市城区陆续建起了岸上幸福家园。

渔民上岸后,__说要继续当医生,她正在请示上级部门,在船头咀村渔民入住的三个小区中心地段,建一个大型卫生室,服务好这些上岸的渔民。渔民们也说:“谢医生熟悉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我们离不开她看病”。

作为十九大代表,__觉得肩上的担子变重了,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村医生和乡村医疗多做点事情。她认为,近几年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乡村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村医年龄老化缺乏新鲜血液,需要培养新人才;二是水平亟待提高,可与城市医院联谊,或下派专业医生进村普及医疗知识;三是尽早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问题。”

洪湖的水变清了,湖面变宽广了,上岸后的渔民生活会越来越富足安逸。__说:“看病条件肯定还将不断改善,这里的渔民需要我。作为一名党员,我会更加牢记医者仁心,为渔民们的健康做好服务。”

暖心乡村医生事迹【篇8】

宋__到__村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他扎根乡村,多年如一日,凭着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得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宋__医生深知在乡村行医,必须医疗技术全面。他知道,单凭自己在学校学的那些西医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看病的需求。因此,在繁忙之余,他除了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外,还常刻苦自学中医.针灸推拿等,很快成了多面手的乡村医生。

__村八组的饶忠香和余立锦先后因腰椎和颈椎骨折而致高位截瘫,在市内大医院手术后,专家说他们能站起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回家后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宋__医生不辞劳苦,每天上门去为他们治疗。他查阅大量针灸书刊.古典医籍,运用中西医结合,内服中药,头针.体针结合穴位注射,配合推拿综合治疗。几个月后两伤者都奇迹般的下地走路,还能象从前一样劳动。他们感激的逢人便说:”如果不是宋医生,我可能这一辈子要瘫痪了”。

五保老人钟立德八十多岁了,前年因咳嗽.咳血,宋医生为其检查后怀疑”肺癌”,联系队长带其到市内医院进一步检查,经CT检查果然是”肺癌”,而且还是晚期。队长把他交给宋__为其安慰性治疗,宋__积极地给予对症治疗,并不断的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有时钟立德不能到卫生室来,宋__去他家中为其输液送中药。在宋医生的悉心治疗和鼓励下,钟立德顽强的和癌魔做斗争。如今钟立德仍坚强的活着,而和他同时诊断为”肺癌”的另一患者已经死去快一年了。

治疗活着的生命是医生的职责,给临终病人以人性的关爱也同样是医生的使命,这是宋__医生的职业信仰。因此有不少濒死患者还要其家属找宋医生为其瞧病,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尽快赶到。老病号刘隆根肝癌晚期,临终前由于疼痛而痛苦挣扎,已经休息了的宋__医生接到电话,立即跑到刘隆根家,当他赶到时,刘隆根还在悸动.抽搐。宋__医生轻轻的抚摩他因疼痛而扭曲的面容,合上他半闭的双眼,象催眠一个幼小的婴儿,刘隆根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他的仪容是那么祥和,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象熟睡了似的。很多人说医生是不送终的,宋__却不那么认为。他说医生既然被尊为白衣天使,有迎生送死的使命。

宋__所在的`__村卫生室不仅要为辖区的村民们治病,还要承担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公共卫生工作。尽管工作量很大,宋__都尽责尽职的完成。2009年夏天H1N1流感全世界流行,各地方都认真的开展H1N1流感防治工作。一天下午,宋__知悉余家湾有一小孩和来自疫区的人员接触后突发高热,便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迅速赶到那小孩家去诊视,可当他赶到时,那小孩及家人都不知去向,晚上他又连续去寻找三次都一无所获,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和区卫生局领导以及疾控中心联系,并互通查找结果。深夜快十二点时,宋__医生又第四次和开发区卫生局翁局长.曹局长等一道再次去查找发热儿童,村子里恶狗乱窜狂吠,宋__勇敢的走在前面开路,斥退厉犬。可这次他们仍无功而返,宋__只好回卫生室值班候命,局长们接着去挨个医院查找,终于在太和医院找到那发热小孩。第二天一早宋__又去那小孩家,终于见到了那小孩,宋__仔细的询问病情.检查身体,并为其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是普通的感冒发热,经治疗已好转,宋__及时的把情况汇报给区卫生局,大家才始放下心来。因为他认真务实的工作,第二天在全区防控H1NI流感会议上,得到管委会叶主任和卫生局局长的赞扬。

24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