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
9月10日,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王芬入选。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1)
王芬,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995年入学山东大学从事考古学专业学习,2006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山东省学科新秀奖等。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王芬教授长期奋战在考古教学第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她所带领的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我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刚开始王芬对考古学的知识很陌生,但她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被考古的魅力深深吸引,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本科毕业后,她继续留在山大学习直至博士毕业,期间在专业顶尖学术刊物《考古学报》上发表长文。她一直认为,知识的持续积累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知识积累不够,即使遇到了好的考古遗存也不能充分解读,那会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此她也一直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充盈自己。
“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兴趣爱好,闲暇之余也就是读读书。面对不断涌现的考古新理念和新材料,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王芬说。而今她在考古研究的路上,已经多有收获,当初做的选择已经回馈给她最好的结果。谈到未来,她说也没有什么大的规划或目标,汲汲于知识,收获到学习的乐趣就是好的。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她,或许已经忘记了年少时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是现在的状态,也许就是应该有和最好的模样。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2)
王芬,1976年12月生,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她承担“双万计划”国家级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讲授,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的教学三原则,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担任研究生导师数十年,培养研究生多人,指导学生在业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获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她扎根田野考古,开展以聚落考古为核心、科技考古为支撑的史前社会研究,在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焦家考古获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参与的《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06年王芬毕业留校,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积极参与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田野考古发掘又称“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她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在她领队负责的焦家遗址考古实习遗址中,与聚落考古发掘理念、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多学科合作体系构建紧密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教研模式,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数百名考古学子在焦家实践中实现了知行互进,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岗位。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承担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考古+’本硕博衔接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教育部2022年度基础学科拔剑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3)
王芬,山东大学教授,1995-200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近期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聚落考古、陶器考古。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曾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学大会金爵奖,其主持的焦家遗址考古发掘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
王芬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主持的焦家考古项目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田野考古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参与的《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等项目多项等。
总是有人问考古是什么?悠远历史的奥秘,总要有人上下求索,沉下心,走进去,在堆堆土坷中探寻文明的遗迹。不在乎发掘的物件,只愿将当年的社会风貌展露于世间。这是王芬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千千万万考古人的夙愿。她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发掘了一个又一个价值极高的历史遗迹,分析出了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对于王芬来说,“考古人”三个字便是对她最好的界定。醉心考古,探究文明;耕耘半生,只愿将遗失的那段历史讲述与人听。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4)
王芬,1976年出生,山东临朐人,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获得者,滕州古薛文化研究会顾问。在《中国科学》《考古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有《王因墓地分析》等论著。
王芬教授长期奋战在考古教学第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她所带领的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我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她领队负责的焦家遗址考古实习遗址中,与聚落考古发掘理念、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多学科合作体系构建紧密结合,已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教研模式。数百名考古学子在焦家实践中实现了知行互进,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岗位。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承担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考古+”本硕博衔接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王芬打破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把考古学特色的“课堂-田野-实验室”无缝对接。她负责的北阡(史前基层贝丘聚落)和焦家遗址(史前大型中心城址),是推进考古科教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成功案例。仅在北阡和焦家教学过程中就催生出丰硕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前沿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在环境考古、植物考古、GIS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向产出46篇各类学位毕业论文。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5)
王芬,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承担“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核心课程。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负责的焦家考古有力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合著)、山东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团队获“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等。在《中国科学》《考古》《考古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
王芬教授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我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以鲁东南地区聚落考古、章丘焦家考古为代表的考古工作,在近20年来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走在全国前列,为探寻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之路作出“山东贡献”。其中,王芬教授先后主持上海广富林、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莱州吕村、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参与主持日照两城镇、苏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实证中华五年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揭露出距今5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壕沟、城门、道路、百余座房址、包括四十余座大型贵族墓葬在内的380多座墓葬、几十座祭祀坑、万余件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焦家遗址表现出文明要素齐全、文明社会开启、以棺椁制度为代表的礼制初步形成、手工业专门化出现等多重特征,立体性地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图景,极大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有力地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6)
王芬,女,1976年生,山东潍坊人,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
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聚落考古和陶器考古。主持的焦家考古项目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田野考古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参与的《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等项目多项等。
王芬自2006年开始任教,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近5年来承担本科生860个课时,研究生720个课时。承担“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考古学概论》教材中篇幅最大的第三章“分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撰写,担任该教材编写组秘书。在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采用的考古教材《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中,承担重要章节的撰写。
王芬在教学中打破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把考古学特色的“课堂-田野-实验室”无缝对接。其负责的北阡(史前基层贝丘聚落)和焦家遗址(史前大型中心城址),是推进考古科教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成功案例。仅在北阡和焦家教学过程中就催生出丰硕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前沿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在环境考古、植物考古、GIS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向产出46篇各类学位毕业论文。2021年,王芬指导刘同学学生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和华北赛区一等奖。其学生宋同学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优秀个人,王同学等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等荣誉70余项。
2024年“最美教师”山东大学教授王芬个人事迹(精选篇7)
王芬,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教授。1976年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教龄17年,先后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芬承担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章丘焦家遗址发掘报告(2016-2017年),2018-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化学考古,2018-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胶东沿海地区史前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2013-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流通和社会复杂化,2011-2015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即墨北阡遗址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氮同位素考察,2012-2015年。
王获奖记录
1.《即墨北阡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沿海先民的食物结构》获山东省第二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科联;同获山东省考古学第二十七次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考古学会,2014年。
2.入选首批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山东大学,2015年。
3.首届中国考古学学大会金爵奖,中国考古学会,2016年。
4.第十届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山东省社科联,2016年。
5.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政府,2017年。
6.合编的《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分别获: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7年。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
7.主持的焦家遗址考古发掘分别获:2017年获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山东省考古学会;2018年获2016-2017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山东省考古学会;2018年获2017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2018年获田野考古奖,中国考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