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
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有哪些呢?对科学家的事迹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1
赵忠贤于1941年1月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上小学时,他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做了一个老鼠生理活动与氧气浓度关系的实验。当增加氧气时,老鼠表现得很活跃,当减少氧气时,老鼠则变得越来越怠惰。这个现象触动了他,“使我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中学后,赵忠贤更好学了。
例如,在学____面几何课程时,他常常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几何习题,“结果搞得床上、地上到处画得都是各种几何题的证明”。他回忆道,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激情以及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科研生涯[2]。1959年的一天,赵忠贤在高中班主任的桌子上发现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招生简章。当了解到赵忠尧、钱学森和华罗庚等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此校执教时,他便决定报考中科大。
同年9月,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科大。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为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该校采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各个研究所的一线科学家亲自登台讲授基础课。例如,吴有训、严济慈等人讲授普通物理,华罗庚、吴文俊等人讲授高等数学。大学期间,赵忠贤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同时,中科大还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在学生掌握深厚数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大学一年级,赵忠贤就曾与同学到实验室开展实验设计。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2
1972年3月13日,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年5月25日,由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艾伦·霍奇金(A. Hodgkin)等人组成的代表团与中方代表在中国科学院举行会谈,决定恢复中英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中国预备建立粒子加速器,发展高能物理学科。通过选派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和欧洲等地考察的方式,获知国际上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已开始使用超导磁体。在此背景下,赵忠贤获得了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超导物理的机会。
1974年2月,赵忠贤到剑桥大学冶金与材料科学系超导组进修。他的合作导师艾维兹(J. Evetts)的整个研究组都在开展第II类超导体的量子磁通钉扎和量子磁通线的运动问题研究。同事邀请赵忠贤一起合作,但他觉得还是自己单独做一个研究题目比较合适。他认为,“别人都研究线性运动。而非线性运动的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但从非线性到线性过渡这块总可以有研究的价值吧”。赵忠贤选择了第II类超导体在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过渡区间的磁通运动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因设备距离较远,他几乎每天以近10公里的路程来回奔忙于调试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之间。不到一年,赵忠贤就发现了“第II类超导体量子磁通线在不可逆过程中,从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转变的临界点和临界电流呈线性关系”的重要结果([2],页437)。但艾维兹却对其产生怀疑——前面已有不少人做过相关研究,均未发现这个结果。为了证明自己的实验数据可靠,在一位同事的建议下,赵忠贤重新选用薄的香烟纸片作为试验材料,最终重复出了令艾维兹满意的结果。赵忠贤离开剑桥大学后,艾维兹让一名博士后继续从事他的研究,相关工作最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并署上了他的名字,这也是赵忠贤在国际期刊上参与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1]。1975年9月中旬,他与其他十几位进修生一起乘火车从苏联转乘回国。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3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出生,辽宁新民人,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今,中国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领跑,走在世界前列。他带领团队在世界两次高温超导研究突破中勇立潮头,成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赵忠贤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年。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4
赵忠贤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相对艰苦,资源匮乏,科研条件有限。然而,赵忠贤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热爱,始终坚持在高温超导的研究上探索。他深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将对电力传输、磁悬浮列车、医学成像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
在1986年,赵忠贤与他的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7-x,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93K,打破了当时的高温超导记录,标志着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赵忠贤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声誉,也为世界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5
1986年3月,赵忠贤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论文后,找到陈立泉等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条件较为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动手制造,设备也是买的二手。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2月,与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这项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9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2008年2月,日本研究组报道在掺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中有26K的超导电性。引起中国学者关注,赵忠贤结合其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突破。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了55K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同时在物理上认识到高的超导临界温度与磁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4年8月,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6
在获得国际国内多个技术大奖后,赵忠贤对外界强调得最多的还是:“我是一个普通人,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
这位“北京的赵”爽朗耿直,喜欢挑战,去滑雪,玩漂流。在赵忠贤的书架上,摆着一张十分显眼的照片。照片上,他身着红白色滑雪服,双臂夹紧滑雪杆,身体微屈向前。他还喜欢音乐,觉得音乐、美术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重要差别。问到最喜欢的音乐作品,赵忠贤的回答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87版《红楼梦》中的曲子。
“赵老师是个很风趣幽默的人,经常把我们的团队逗得哈哈大笑。”赵忠贤的团队成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董晓莉对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说。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7
除了特邀嘉宾牛犇老先生和国测一大队老队员、中国最早参加珠峰测量的郁期青先生以外,就是原中央编译局局长宋书声老先生和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了。
节目拍摄间隙,赵忠贤院士和宋书声老先生坐在了一起。俩人一个侧靠椅背若有所思,一个坐姿端正身板倍儿直。本以为两位不同领域的老前辈会相顾无言,共同坐成一对安静的美男子,不料却出现了一段特别的对话:
“我读过《反杜林论》。”赵院士说。
“这本书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比较好读……”宋老先生也回过头来开始认真地交流。
相对于高温超导这个高冷的科研课题,赵忠贤老院士本人给人的感觉则生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