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

| 梦荧

2023年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在北京逝世。那么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1)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现中国电科14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

之后583三坐标雷达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王小谟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2)

王小谟说,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

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一年后,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王小谟与同事们投身贵州黔南大山,创建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科38所),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

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匮乏……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首部国产三坐标雷达。

经过十余年的大胆创新、潜心研制,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的至暗时刻,1984年,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在贵州山沟中成功问世!

此后,我国三坐标雷达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85年1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1988年底,38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

在调整迁建过程中,王小谟率领38所干部职工一方面稳妥完成了千头万绪的迁建任务,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预警机的工作。1993年6月,王小谟调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出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同时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得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4)

20世纪90年代,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这是一项技术高度密集的系统工程,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西方某大国压力,合作方单方面终止预警机合作研制合同。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年近七旬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一年时间,王小谟带领的团队就把地面样机做好了,又过了一年,样机飞上了天。随后,他们又打破了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预言,仅花费了5年时间。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5)

如果说1956年来到大学学雷达是机缘巧合,那么后来的岁月中,王小谟则是义无反顾地为雷达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成就了辉煌人生。

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走,留下了三坐标雷达的设计方案。室主任给了他一摞三坐标雷达方面的资料,这是国内当时在三坐标雷达方面的几乎全部资料,而中国对三坐标雷达的研制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王小谟感到非常幸运,“这是给了我们搞最尖端科技的机会”。

王小谟仔细研究了苏联专家的方案,觉得不够满意,又广泛涉猎了各国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被国家批准,这个方案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因为这个项目,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此时,他才刚工作了三年。

1969年,他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投身到贵州参与创建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王小谟甚至还出现过身体浮肿的情况,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小谟依旧坚持了下来,并在那里与中国雷达界的精英们一起,成功研制出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在国内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小谟排名第一。

1993年,他调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以一个领军人的身份,开始向国产预警机事业发起总攻。

24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