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中国航天员英雄事迹

| 刘慧

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时代楷模——中国航天员英雄事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时代楷模中国航天员英雄事迹

时代楷模——中国航天员英雄事迹

当上飞行员

费俊龙:我小时候很羡慕军人,可能是小时候挺喜欢看战争片,我感觉到军人特别伟大。我特别欣赏红五星,我小时候自己做过红五星,拿铁皮自己铰的,完了以后刷上红漆,放在自己的帽子上。

后来我姐夫是当兵的,我特意跟他要了一个帽徽,别在我的帽子上,那时候我都已经上初一了。因为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别的向往,所以当1982年我们学校进行招飞的宣传,我义无反顾地就报了名。

当时我是自作主张。飞行员最后一项检查眼睛,要检查眼底,必须散瞳以后才能检查。我检查完,戴了一个墨镜回家了,因为父母都知道,我平时不戴眼镜。母亲问我眼睛怎么了,我怕她着急,就我没什么事,就是检查眼睛,学校组织的。我的家在江南,江苏昆山。那里比较富裕的,也是个鱼米之乡。我在家排行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南方有一种习惯,作为一个男孩又是老小,要当兵的话,父母可能有点顾虑。我想既成事实以后再跟父母说。后来跟父母说的时候,父亲给我一句话,他说既然你自己选择了,你以后不要后悔。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选择的事,你把它做好。

刚到空军的时候与想象中有些不一样,经过一年多的军训,终于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一个军人,并且是一个飞行学员,这个过程训练相对比较艰苦,但是我咬着牙过来了,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爸说的那句话,也相信我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聂海胜:当兵是我自己的选择。参加高考前,空军招收飞行员,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学校里,所有符合条件的男生都报名了。最终选了选了7个,最后飞行飞出来两个,我一个,还有一个在飞运输机。

所谓“飞出来”,就是身体检查合格了,到部队和航校经过几年的训练,最终成为飞行员。没飞出来,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身体原因,比如不适合飞行。

飞行中遇到的危险

费俊龙:有一次,我在飞行过程当中,油耗灯提前亮了,我就判断油量有问题。这时候我就边报告,边往回走,当时(地面)指挥员判断是不是电路故障,让我按规定路线在正常空域里面下降,完了以后再下来。因为要经过内层空域,机场是内层空域,从外层空域回来的时候,下降到一定高度才能从内层空域下面通过,当时我想,如果这样下来,假如真是没有油,有可能就回不了机常根据自己的判断,我立刻请示,按空滑迫降路线回来。

最后,我安全落地以后,机械师一检查,果真是没有油了。如果不是按照空滑迫降下来,如果中间我再加油门,到不了地面就没油了,后果不堪设想。

航天成就

高分专项建设收官—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对地观测能力

高分专项工程,是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于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十二五"阶段,高分专项建设成绩斐然。值得一提的是,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亚米级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的有机结合。高分专项在网络上被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

2018年7月31日11时,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19年11月28日7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之一,主要依靠卫星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高分一号卫星2020年12月6日,中国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从2013年4月26日发射高分一号至今,中国在7年内发射了十四个系列、二十余颗卫星组成高分卫星网络,其分别分布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中国科学家历时七年,在高分卫星专项系统建设上成功收官,它们几乎覆盖了航天领域所有对地观测方式,比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为我国长期稳定地获得高分辨率全球遥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高分卫星专项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组成。国防科技工业局将进一步加强高分一号、二号卫星,以及其他民用遥感卫星观测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数据区域应用推广,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扶持等工作力度;加强对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开展商业化增值服务,加速推进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

神舟7号的发射意味着什么?代表了什么?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何重大意义?

神七有三个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是神七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新期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憧憬。二是神七任务的成功,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此次任务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将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三是神七任务的成功完成必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面临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人们不得不用200条棉被为火箭保温。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又一个金秋来临。在我国第7艘神舟飞船即将遨游太空之际,让我们回首此前6艘飞船飞天的历程――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6枚刻度,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一位外国作家在评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时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

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在飞向太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正是神舟的轨迹。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仅仅用了7年时间,航天科技人员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构建了太空飞行的生命保障系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此后3年里,神舟二号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试验飞行连续获得成功。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一项项关键技术陆续突破,飞船技术状态逐渐接近载人,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也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有所改进和完善。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起步晚,但不能照抄,要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从而迎头赶上。”

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完美升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伴随着杨利伟历史性的太空之旅,“taikonaut”,一个由英文中的“宇航员”和汉语拼音中的“太空”合成的英文单词,成为了世界媒体对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称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一次次进步与突破,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务。而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就是第二步规划中的首次飞行。

位于西北大漠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的6次成功飞行,也见证了每一次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上天的神舟一号,原本是一艘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船。把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史无前例,风险巨大。

在这艘飞船“冒险”发射成功后,神舟二号作为一艘真正的正样飞船,却在发射前夕遭遇火箭“撞伤”。

更换部件,修复箭体。火箭最终送飞船入轨的那一刻,科研人员们泪流满面。

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的第4天,穿舱插座中的一个接点信号不通。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全部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和形体假人的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面临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人们不得不用200条棉被为火箭保温。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令人揪心的风雪突袭发射场。航天人用他们精妙的计算,为神舟六号找到了一个风停雪歇的窗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航天人的付出所换来的,不仅仅是6次世界瞩目的飞行。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一大批原材料、制造工艺、元器件生产等基础工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而载人航天工程所采用的技术也逐渐扩展到了通信、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飞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的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更是为中国航天储备着更远的未来……

神舟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也是助推神舟七号升空的最强大力量。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令人揪心的风雪突袭发射场。航天人用他们精妙的计算,为神舟六号找到了一个风停雪歇的窗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航天人的付出所换来的,不仅仅是6次世界瞩目的飞行。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一大批原材料、制造工艺、元器件生产等基础工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而载人航天工程所采用的技术也逐渐扩展到了通信、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飞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的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更是为中国航天储备着更远的未来……

神舟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也是助推神舟七号升空的最强大力量。

24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