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

| 徐球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大家认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篇1】

9月13日,________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根据主席令,授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近日,央视网记者跟随并记录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从家乡出发跨越4270公里赴京全过程。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家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在帕米尔高原,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年接力护边,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不久,边防巡逻点位之一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这条路因险峻而出名,平时马匹都很难通行,只能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一路上还经常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连队官兵犯难之际,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连队的义务向导。这之后的23年里,他带领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

1972年,巴依卡从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边境线上的义务向导,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边境上度过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成为护边员的37年间,巴依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他也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篇2】

2024 年 9 月 29 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北京被授予 “人民卫士” 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回溯一个月前,当我们初次踏上帕米尔高原,见到巴依卡大叔。他幽默风趣,和小孙子玩耍的画面温馨而又动人,给院子里树木剪枝的模样,就像一位亲切的邻家爷爷。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巴依卡大叔的人生是那么与众不同。

巴依卡大叔家中的每一张照片、奖状、证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巡边的故事。他翻看着老相册,眼中满是深情。那个叫吾甫浪沟的地方,是巡边路上最艰难的一段路,但大叔说,再难也要去巡,因为没有国家的界碑,就没有牛羊满地。

巴依卡大叔的父亲凯力迪别克,是家里第一代护边员。新中国成立后,主动为巡边的解放军带路,开启了一家三代的戍边之路。1972 年,20 岁的大叔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红其拉甫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沿途翻雪山、过冰河,经常遭遇雪崩、山石滚落、泥石流。从 1973 年开始,大叔正式接过父亲的班,独自给边防官兵做向导。每次巡边,他都走在最前面,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睡在山沟里,啃着干馕。37 年,700 余次,行程 3 万多公里。巡边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甚至错过了父亲、母亲、妻子离世前的最后一面。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篇3】

巴依卡大叔长年戍边,头、肩膀、肋骨和腿多次受伤,家里的牦牛也牺牲了14头。2001 年巡边摔断 5 根肋骨,2004 年又带上儿子拉齐尼一起巡边。后来他患严重高原性心脏病做了搭桥手术,可当边防部队领导问他需要什么报答时,他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入党。”2009 年,因身体原因,大叔无法继续巡边,他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拉齐尼。

拉齐尼在巡边的道路上一走就是 16 年,却在 2021 年 1 月 4 日,为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叔虽悲痛万分,但他说:“虽然我的儿子牺牲了,但是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年轻人都是我的儿子丫头。” 他在陪伴自己近四十年的牦牛鞭上刻下了儿子牺牲的日子。

在大叔的故事里,牦牛是巡边岁月中最重要的伙伴。每次巡边,大叔家出的牦牛总是最多。不够了,就从其他牧民家借。巡边时,大叔家的牦牛总是勇敢地走在最前面。多年来,他家先后有14头牦牛在巡边中牺牲。自己家的牦牛损失了,大叔默默承受;牧民家的牦牛损失了,他毫不犹豫地赔偿。大叔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感恩啊。” 如今,他虽走不动巡边路了,但每天依旧会到房子后面的路上走走,那里可以看见他曾经巡边出发的路。他的心里,始终挂念着巡边的战友,怀念着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他说,只要祖国需要,他带上药,也要继续走下去。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篇4】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为解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年仅41岁。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拉齐尼去世后,政府发的20万抚恤金,巴依卡后来全捐给了灾区。

时至今日,72岁的巴依卡早已走不动巡边路,他已经14年没去过“死亡之谷”。喀什边境管理支队____王博文说,过去巡边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随着边境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如今巡逻车辆能到达的区域越来越广,再加上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普及运用,边境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强,“现在除了部分崎岖难行或大雪覆盖的山路,我们对牦牛和马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塔吉克族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王博文说,像巴依卡这样一家三代戍边的家庭并非个例。从1951年起,塔吉克族牧民就同边防战士们一起巡边护边,边防连、移____察、护边员共同树起了国境线上有生命的丰碑。

巴依卡的家乡提孜那甫乡距离北京4270公里,路上要花整整两天,他要先从乡里坐车五六个小时到喀什,从喀什飞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一路上舟车劳顿,他却一直很兴奋。这是巴依卡的妻子第一次去北京。巴依卡说,领完奖后,他要带妻子去爬一爬八达岭长城。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范文【篇5】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这里是当地政府为他和红旗拉甫边民建起的牧民定居安置点。他说:“这座房子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盖的。在这座房子里能感受到党的温暖。中华大家庭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的家,我们一定要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2024年9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他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双拥模范先进个人”。走进他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他和父亲、儿子三代人做义务向导获得的众多荣誉。

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死亡之谷”。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要去红旗拉甫边关建立哨所,由于山路崎岖复杂,塔什库尔干县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成为第一位当地义务向导,和边防军人一起巡逻护边。这位向导,正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1972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父亲的事业,从青丝干到了白发,守卫着帕米尔高原千里边防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不计个人得失,全力守护着祖国边防。1999年6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由于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能再做向导了,他把接力棒交到了大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手中。拉齐尼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守卫神圣国土、捍卫祖国尊严。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边防一线。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2021年3月,拉齐尼·巴依卡同志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25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