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

| 徐球

2024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是什么呢?张卓元事迹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篇1)

张卓元,这位杰出的经济学家,1933年7月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学生时代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中学时期,他偶然读到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他入了迷,从而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1950年,张卓元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系同时录取。

受经济学魅力的吸引,他最终选择中山大学经济系。

1953年,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张卓元由中山大学经济系被调整至中南财经学院,在那里,他的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1954年,张卓元大学毕业,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开启了他的经济学研究生涯。

在这里,他参加了由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主持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编写整理工作,开始了对价值规律的深入探究。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篇2)

1995年后又转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在财贸所期间,他致力于流通经济、价格改革研究;在工经所时,研究重心放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到经济所以后,更多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

张卓元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价格改革、流通问题、国企改革、控制通货膨胀、统一国内外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宏观调控体系设计、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改革与治理机制现代化等众多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卓元的学术之路,是一条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道路。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后辈的关怀,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他的故事与经历,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贡献,将永远被时代铭记。他的名字,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一同,被后人传颂。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篇3)

张卓元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事业成就卓著。他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张卓元教授参与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这部教材对于培养经济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卓元教授指导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等。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新一代经济学家,这充分展现了张卓元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激励和引导年轻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张卓元教授的教书育人事业,不仅体现在他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教材编写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上。他的工作和成就,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他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人才得以成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篇4)

在随后的1993年,张卓元参与的文件起草组用了近半年时间,完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一万五六千字的篇幅对市场经济各个子系统改革之间的配合关系和时间顺序做了细致安排。当年11月,党的十四届____通过上述《决定》,中国开启大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张卓元先后参加了十几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其中多数为党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全会文件,包括中央文件。他的老朋友吴敬琏为此赠他“玉泉山人”雅号。

“参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对于像我这样的理论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接触实际、了解中国国情,了解党中央如何作出战略决策、确定发展改革大局的学习机会。”张卓元在一篇自述文章说,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和论著都是在1993年-2013年这20年间产生的。

离开家乡数十年,张卓元谈吐间乡音犹存,对家乡的发展也殊为关心。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卓元说,广东的改革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广东要继续在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不断创造先进经验和做法,当好“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作用。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事迹(精选篇5)

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谈到张卓元,人们难以避开这些夺目的“光环”。

但当记者问张卓元,是什么促使他投身经济学研究时,他只简单回答了两个字:“兴趣”。

1933年,张卓元出生于广东梅县。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读到了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尽管对书中的基本原理一知半解,但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使张卓元入了迷,让他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1950年高考,17岁的张卓元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时录取,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开启了与经济学长达70余年的不解之缘。

张卓元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和《新中国经济学史纲》等重要文献,为中国经济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学问难,难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张卓元,正是那个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2009年,张卓元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出了他心中的“学术观”——  “对于做学问来讲,最重要的应该是兴趣,其次才是天赋。仅有天赋,没有兴趣,对知识没有渴求和好奇,很难静下心来钻研。兴趣恰恰是‘坐下来’并且‘坐住’的关键。”

25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