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
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了解“最美医生”事迹,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5篇,以供大家参考!
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篇1
8月17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管向东成为上榜2022年“最美医生”的10名个人之一。当日下午,已在海南三亚抗疫11天的管向东通过“腾讯会议”接受了广东媒体记者集体采访。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顺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管向东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座右铭。
作为中国较早期重症专业医生,他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如一日,将毕生的时间与精力,投身于推动我国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重症医学专业。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他与全国重症专业同行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有力推动了重症专业在中国的发展,为现代医学、国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奠定了良好的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症专业救治基础。
2020年初,疫情初始,身为重症专业主委,他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书,获得了积极响应。全国4.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中,有1.9万名是来自ICU的医护人员。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的医疗救治组国家级专家,他第一时间受命驰援武汉,每日“疯狂工作”十几个小时,驻点雷神山医院,转战武汉几乎所有定点医院ICU、湖北各基层县市疫情定点医院和ICU。
武汉疫情鏖战正酣时,他受命组织国内专家,凝聚一线抗疫经验,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作为各地临床重症新冠救治实战依据;他带领科室团队编写发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推荐方案(1版)》,向世界提供中国疫情重症救治方案。抗疫归来,他在多个场合以亲身经历讲述抗疫故事,颂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两年多来,他十四次奉命出征,足迹遍布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广东、湖南、河南、上海、海南等局部疫情聚集性发生地,疫区奋战344天!他以对人民的赤诚,对生命的敬佑,凭借精湛的医术,“为每一位重症患者,织起一张生命之网”。他说:“能帮助别人,是让一个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能帮助患者,是让一个医生感到快乐的事情;能作为医生在疫情中救治重症患者,为国家疫情防控尽微薄之力,是感到快乐和光荣的事情。”
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篇2
1999年,潘凤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刚到村里时,条件很艰苦,潘凤只能在山顶上租用民房来建村卫生室。由于潘凤是方圆二三十里唯一的医生,村民大病小病都会来找她,其中最令她忧心的,还是孕妇们的分娩问题。
1999年2月24日上午,村卫生室还未完全建好,潘凤就接到八坎组村民杨大团丈夫的紧急求救:“妻子生孩子胎盘粘连,剥离不开,感觉要出大问题。”
潘凤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跑去了杨大团家。刚进屋,就看见她的家人准备用石磨压产妇肚子挤压胎盘……“第一次接生就见这架势,当时真的被吓蒙了,赶紧叫停!”潘凤马上叫大家住手。最终,经过近一个小时努力,完成了她人生第一次接生。
“每次接生我都很怕出意外,尽量让大家去县、乡医院,但农村产妇总是临近分娩,家属才来找我,想送都来不及。”潘凤先后接生1000余次,但从未有过闪失。
让潘凤感到欣慰的是,近10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产妇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村里老年人的健康也是潘凤牵挂的事。
58岁的杨忠芬患脑梗无法走动,丈夫去世,儿子患有夜盲症,家庭困难。潘凤知道后,坚持一周两次免费接送杨忠芬去做针灸。两个多月后,杨忠芬渐渐好了起来;77岁的孤寡老人潘国方摔伤卧床,潘凤连夜赶到他家医治。看到老人家中特别困难,每次去诊治时她还带上一些补品,帮助老人补充营养……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潘凤对治疗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等基础性疾病游刃有余。她的坚守,让长久以来困扰村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难题得到极大缓解和改善。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半辈子;一座山,一守就是23载;越过千道岭,行过万里路,家家户户的情况都了然于心……潘凤被群众誉为大山里的“白衣天使”、苗岭山上的“健康守护者”。
潘凤说:“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和服务者,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守护好他们的平安和健康。”
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篇3
潘凤出生在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该村距普坪镇政府30余公里,也是一个边远的苗族村寨,海拔1430余米,整个村子地处半山腰上,潘凤就生在该村青杠林苗寨。
潘凤生长在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1995年9月考入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在校3年,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学习很刻苦,毕业时,学校在300多名毕业生中推荐3名学生到遵义医学院深造,潘凤被学校选中。
当她正要到学院报名时,却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回到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得不到好的治疗,就给乡亲们治病吧,需要我的人更多。”潘凤化悲痛为力量,办完丧事,她选择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
进修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纷纷选择留在城里时,潘凤义无反顾地回到戈塘村,一心要当乡村医生。
创业之初很艰辛,没房、没钱、没资助,怎么办?她只好白手起家,在戈塘村租用民房办起了村卫生室。方圆二三十里,全村就她一个学医的。1999年2月24日上午,卫生室未开张就接到八坎组的苗族妇女杨大团丈夫的紧急求救,说妻子生孩子胎盘粘连,剥离不开,生命垂危。
潘凤刚进杨家,就看见杨大团的家人准备用石磨压产妇肚子挤压胎盘,并用扁担绕着脐带准备用力的样子,“第一次接生就见这架势,当时真的被吓蒙了,赶紧叫停!”潘凤马上叫大家住手,自己处理。经过近一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她人生第一次接生。
1999年6月21日,村卫生室开业了,潘凤当天接到了一生难忘的出诊。当天中午气温高达31度,相邻海子镇堡堡村石丫口组的湛国友一路小跑来到卫生室,要求她帮其妻接生。潘凤顾不着招呼前来道贺的乡邻,跟着湛国友连走带跑,跑了两个多小时,左转右拐,以为要到他家时,却被带到半山腰上的一个山坳里,没有房子没有人,她被吓得全身发麻,“上当受骗了,哪有在山上生孩子的。”
正在不知所措时,湛国友猜出她的心思,忙说,“妹妹,别怕,我怕你不来,所以一直没敢讲在山上。”原来,湛国友带妻子罗国菊在山上干活,妻子突然提前临产,产妇痛得死去活来,潘凤唯一的助手只有湛国友,在山野里完成了一次难忘的接生。
“当年,我每次接生都很害怕,怕出意外,每当遇到上门要求接生的,我都要求家属送往县医院、乡卫生院。但总有产妇临近生产时家属才上门,已经来不及送了。不接,良心过不去,接,风险很大。”说起当年的接生,虽然从未有过闪失,但潘凤还是心有余悸。“现在,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我不用再担心了。”
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篇4
说起潘凤,方圆十里的群众无不称赞,都说她是苗乡群众的救命大恩人、大好人。70多岁的苗族老太王发珍,一字不识,靠捡垃圾为生,但潘凤没一点嫌弃她。每次到潘凤的卫生室,王老太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可潘凤每次都要给老人检查,“老人要么发高烧,要么胃病犯了才会到卫生室找我,去痛片不仅治不了有时还起反作用。”因此,每次潘凤都是仔细检查,对症下药,没按老人“要求”去做。每次开的药都是几元到几十元,老人先后到她那里看诊20余次,潘凤收的钱总共不到5元。
2017年10月,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后街组58岁的杨忠芬患脑梗塞无法走动,丈夫去世,儿子患有夜盲症。潘凤知道后坚持一周两次免费接送杨忠芬去做针灸,两个多月后,杨忠芬渐渐好了起来。
2018年3月14日晚,普坪镇戈塘村牛坪子组77岁的孤寡老人潘国方摔伤卧床,潘凤连夜赶到他家中医治。潘凤看到老人家中特别困难,每次去诊治时就带上一些补品,帮助老人早日康复。
自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潘凤的任务更重了,在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作中,她对全村35岁至65岁农村妇女(贫困户)进行宫颈癌筛查,2019年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服务116户502人,免费服务患者3000人(次)。
潘凤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困难病人,于是她经常抽时间参加一些公益活动。2018年5月23日,在她的多方努力下,争取到恒金中医堂在安龙县医院发起“公益万里行”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邀请到著名针灸专家郭相华教授亲临现场为聋哑患者和中风偏瘫及疑难杂症患者施针,并争取到恒金中医堂捐献10万元的关爱款用于困难病人。
谈到潘凤,村里的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夸她是戈塘村的好大姐、好媳妇、好医生,都会甜甜地叫她“凤阿姨”“凤姐姐”。
2018年8月,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戈塘村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了城,潘凤的卫生室随着人口的迁移搬迁到相邻的鲁沟塘居委会卫生室,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2年来,潘凤走遍戈塘、鲁沟塘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村卫生室地处海子、洒雨和戈塘三个乡镇交界的苗族地区,辐射8个村2万多群众,其中苗族群众12000余人,平均每天到卫生室就诊的群众30人左右,先后接诊20万余人(次),走村串户出诊防疫2万余人(次)。
潘凤入选2013年“贵州省十大最美乡村医生”,2014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贵州省最美家庭”称号、黔西南州“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妇幼天使”称号,2016年荣登“贵州好人榜”、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当选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座山,潘凤一守就是20余载。她,越千道岭,行万里路,跨过千沟万壑,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她,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她,就是大山里的“白衣天使”、苗岭上的“健康守护人”。
中国医师节“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篇5
“管爷”身材高大,走路生风,是个豪爽又有一颗大心脏的医生。 去年年初,他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症专家组成员只身前往武汉抗疫。在支援的两个多月里,“管爷”经常单枪匹马外出巡查,开车几乎跑遍了武汉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指导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临床救治。天门市、仙桃市的死亡率曾居高不下,经他现场指导,鼓励当地医生积极进行插管治疗后,病死率大幅下降。
在武汉期间,管向东和国家组的其他专家共同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是全国各地临床救治的实战依据。由他和团队编写的《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推荐方案(1版)》更是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管爷”不仅艺高,胆子也大。他告诉笔者一个小故事:那是刚到武汉的第二天,他和另一位“重症八仙”杜斌教授一起到武汉集中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金银潭医院巡查。到医院后,早到十多天的杜斌轻车熟路,利落地穿好防护服进了病房。“新来的”管向东不熟悉业务,只能一个人照着墙上贴的指引一步步进行防护。出来时,也是照着指引依样画葫芦,“我问杜斌为什么不等我,他说你只要把口罩戴好就没问题。” “那时候的金银潭可以说是‘龙潭虎穴’,都是传染性很强的病人。但是我们几个(专家)很轻松,没有一点觉得恐惧害怕。因为我们本身干ICU 的,这些东西见多了,心里都有数,只要把防护做好就行。”
回看武汉期间的照片,管向东的防护服上除了名字,有时还会写上“管爷”或“管OK”,他就是患者和医护心目中的“定心鼓”。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司向是管向东的博士生,也是中山一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当时“管爷”到他支援的汉口医院巡查。巡查结束后,“管爷”脱下口罩,在医院的空地上抽了根烟。 “当时我们还是有点紧张的。”司向说,“可我一看主任非常潇洒地抽了一根烟,心一下子定了很多。我意识到应该正确看待这个病毒,它在空旷、空气流通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传播的,我们要在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轻视它,掌握了它的传播规律就不要惧怕它。” 从武汉回来后,“管爷”在广州仅仅休整了3天,又应召到黑龙江抗疫去了。这一年多来,他步履匆匆,时刻准备好出差套包拎着就能走。他先后驰援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等地抗疫。今年5月底,“家门口”出现疫情,他任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驻点一个多月。
新冠疫情发生后,“管爷”累计参与一线疫情处置超过250天。武汉之后的多次驰援,他一直保持着直接管理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零死亡的纪录,“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着病人从ICU出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