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是什么呢?郭永怀有哪些事迹值得大家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郭永怀,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周恩来听到他因飞机着陆失事而遇难的消息失声痛哭。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郭永怀激动万分,作为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时机。但是由于中美关系紧张,他回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55年,日内瓦外交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人民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美国取消了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禁令。10月,钱学森回国了。临行时,钱学森和师弟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当时的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月工资高达800美元,这还不包括他的稿酬、科研酬劳等收入,生活十分富足。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回忆:“钱学森一归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记挂着那个贫穷的国家呢?”对此,他坚定地说:“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1931年,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国家招收中英庚款留学生,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三人考5门课,总分均超过350分,破例被一并录取。但因二战爆发,他们改到加拿大留学。22人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全体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直到8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多伦多大学。
郭永怀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飞行速度接近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每小时1200公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飞机受到的阻力剧增,支撑飞行的升力骤降,舵面失灵,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都会发生强烈震动。人们称这个跨声速难题为“声障”。郭永怀决定选择跨声速难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如此大方的郭永怀,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小气”,他的毛巾要用到破得不能再用了才肯换新的,他的钢笔也一直用了很多年。郭永怀的女儿曾恳求他利用在部队的工作关系让她去参军,但他没有同意,坚决送她去了内蒙古呼伦贝尔插队。面对女儿写信诉苦,他只鼓励她“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绝不搞特殊化。
郭永怀为保护国家绝密资料壮烈牺牲后,有关方面询问李佩:作为烈士家属,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地方。李佩坚定地回答:“我们不需要!”于是,他们的女儿回到了插队的地方,李佩也回去继续劳动改造。
李佩与郭永怀一样,都是为祖国和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人。
40年后,李佩又再次将全部积蓄30万元汇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以补充2003年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此时,她的存折仅剩几百元。在此前一个月,她已经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奖学金”捐赠了30万元。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今年夏天,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站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对着飞机失事的视频资料哇哇大哭。馆长李波后来特意在那附近放了盒纸巾,定期补充。有两位企业家参观完,捐出了两笔奖学金——“永怀教育奖”和“永怀乡村教师奖”。
暑期过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学典礼上,来自荣成的张雨霖又听到校长周琪提起了这个名字。这时候,郭永怀已经比多数本科新生年长100岁。
直至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话剧仍在大学里上演。在宽敞的大楼里,这些享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反复排练,要表演出一种想象中的“毅然决然”与“大义凛然”。
事实上,生活中的郭永怀不全是那样一个典型的角色。
他的时代似乎离我们太远了。
为了了解郭永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永怀》话剧的创排者之一的史歆祺去了研制原子弹的青海221基地,她这样形容原子弹试爆的环境:“很不现代,一看就是没钱才那样弄的一个土墙。”
话剧排演中,她发现最难的不是大量对白,也不是飞机失事时细碎的肢体动作,而是演绎条件的艰苦——人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是用一种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在说话的?
“喝碱水、住帐篷、煮野菜……这一段很难排得出来感觉,大家都没经历过。”史歆祺说,“你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人,就是演不出那个时代的难。”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张雨霖和郭永怀是老乡,事实上,他们大抵只有乡音相近。至于乡土,几乎是两个世界。
荣成靠海,在张雨霖眼中是风景优美、宁静的“海滨城市”。对郭永怀而言,这里意味着甲午海战,是混乱、口岸与革新。
1909年,他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滕家乡西滩郭家村。在这之前,日军已从荣成湾登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开始了32年的殖民地历史。
10岁那年,郭永怀曾被土匪绑架,在海上漂泊了四五个月。之后,父亲将他送往一个名为石岛的小镇读书。郭永怀入学时,明德小学已经设有国文、英语、算学、地理、历史、修身、理科、图画等课程。这是胶东地区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发端之一。他自此正式接受教育,直至17岁离开荣成。
“我在家庭中生活时间不长,但对我还是有所影响。”他说。
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第一位所长汪德昭在纪念文集里提到一件小事:“一次,郭永怀在中关村的花坛边,看到四周乱纸纷飞,便对他说:在山东因为尊孔,地下有一张纸也要捡起来,怎么堂堂的科学院竟满地都是乱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