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大家看过吗?郭永怀的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1
大方的郭永怀,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小气”,他的毛巾要用到破得不能再用了才肯换新的,他的钢笔也一直用了很多年。郭永怀的女儿曾恳求他利用在部队的工作关系让她去参军,但他没有同意,坚决送她去了内蒙古呼伦贝尔插队。面对女儿写信诉苦,他只鼓励她“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困难”,绝不搞特殊化。
郭永怀为保护国家绝密资料壮烈牺牲后,有关方面询问李佩:作为烈士家属,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地方。李佩坚定地回答:“我们不需要!”于是,他们的女儿回到了插队的地方,李佩也回去继续劳动改造。
李佩与郭永怀一样,都是为祖国和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人。
40年后,李佩又再次将全部积蓄30万元汇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以补充2003年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此时,她的存折仅剩几百元。在此前一个月,她已经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奖学金”捐赠了30万元。
即使是到了晚年,李佩仍在不停地捐赠,写字台、书、唱片、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她几乎捐赠了她和郭永怀的一切。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支持智障儿童幼儿园……也都有李佩捐赠的。无所谓名利物欲,满心都是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郭永怀、李佩夫妇眼中,仿佛没有什么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和他们的一切都属于国家和人民。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2
1931年,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国家招收中英庚款留学生,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三人考5门课,总分均超过350分,破例被一并录取。但因二战爆发,他们改到加拿大留学。22人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全体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直到8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多伦多大学。
郭永怀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飞行速度接近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每小时1200公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飞机受到的阻力剧增,支撑飞行的升力骤降,舵面失灵,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都会发生强烈震动。人们称这个跨声速难题为“声障”。郭永怀决定选择跨声速难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3
1957年,郭永怀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分管六室。1960年,根据国家安排,兼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就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他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从事原子弹方面的研究。
郭永怀负责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量化等工作,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提出很多前瞻性的意见,而这些意见的基础研究工作,部分就在力学研究所完成。当时,对于铀的同位素分离,一般采用气体扩散法和电磁分离法,需要庞大的工厂和昂贵的设备,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中,单单一个项目的电磁铁就用了1.47万吨白银。1962年,郭永怀提出用电磁离心方法分离同位素的构想,如果成功了,就可以用一台小型设备代替庞大的气体扩散工厂,这项工作的基础研究落到了磁流体力学实验室,也就是六室身上。
由于当时片面强调工程技术,忽视理论研究,有人将六室说成是郭永怀的“自留地”,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但郭永怀并不退缩,他耐心强调:“科研机构应该进行探索研究,不能等待别人来提出要求。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不同,许多问题生产部门照顾不到,我们不能只看眼前。”他不但在磁流体力学室反复重申他的主张,就是在所里的会议上,也是全力保护这个基础研究室。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4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西滩郭家村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曾就读于石岛镇明德小学。1926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的第一个公费中学生。1929年,他如愿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又成为了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
1931年7月,凭借对光学的浓厚兴趣,郭永怀在转入本科时选择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师从顾静薇教授。两年后,郭永怀又在顾静薇的推荐下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师从光学大家饶毓泰。1935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并兼做研究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永怀回到家乡并进入威海中学教授数学和物理。次年3月,日军侵占威海,郭永怀历经两个多月从威海出发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合大学改学航空工程。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39年,郭永怀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但在上海登船前发现领到的护照竟由日本政府签发,便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随后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深造,在应用数学系系主任辛格(J. L. Synge)教授的指导下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与钱学森一同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从事可压缩流体力学,特别是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最终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郭永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5
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多少都有过隐姓埋名的经历,郭永怀也一样。
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讲解员说,这个名字消失过一段时间——起初,连馆长都不了解他。但如果现在去学校里问,知道郭永怀的越来越多。
这几年,郭永怀的名字陆续出现在青海原子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展览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话剧也在大学里上演。
2024年国庆假期前,除了节目一开始提到的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活动外,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还播出了郭永怀的故事。
通过这些展览、活动纪录片,大家逐渐知道,天上挂着一颗编号为“212796”以郭永怀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也知道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是其中唯一一位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大领域的专家,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出身农村的科学家。
2024年年夏天,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对着飞机失事的视频资料哇哇大哭。馆长李波后来特意在那附近放了盒纸巾,定期补充。
虽然不少在展览、纪录片、活动中看到郭永怀的年轻人,会钦佩他的“毅然决然”和“大义凛然”,但那些宏大叙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郭永怀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但实际上, 生活中的郭永怀,不全是那样一个典型角色。在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他也有曾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的迷茫和彷徨,也曾漫漫求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