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

| 徐球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王淦昌有哪些研究事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王淦昌(1907-1998),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于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

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1960 年,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专家后,我和同志们____号召下,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北京花园路第九研究所热火朝天地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当时九所的所长是李觉,副所长是吴际霖、郭英会、朱光亚。1961 年 4 月的一天,我看到王淦昌教授坐小汽车来到花园路九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来参观的,后来才知道他是来九所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的。

王淦昌教授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之一。1951 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所长是钱三强,副所长是王淦昌和彭桓武。刚到研究所时,我被临时安排在王老师的办公室里。当时王老师去参加土改,不在所里。我要和他同在一个办公室,心中总是忐忑不安,十分紧张。不久,他参加土改回来,晒得黑黑的,剃个短短的平头,一点没有架子,待人十分和蔼可亲,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了,从此我认识了王老师。

凡是祖国的需要,王老师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地完成任务。1952 年 4 月,上级派王淦昌赴朝鲜去执行探测美军是否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武器的任务,王老师立即接受。组织上选派我作为王老师的助手,协助王老师去执行这次任务。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说到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很多人或许都会说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当年都是中国护照,并非美籍)。但是说到第一个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学者,大家或许就不知道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国两弹元勋——王淦昌教授。而且他不止一次错过诺奖,而是两次。

1930年,青年王淦昌离开家乡,去往科学王国——德国学习。在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于著名女物理学家——迈特内。

一日,王淦昌在迈特内的实验室工作。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钋释放出 的 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 , 并将其解释为γ 辐射。王淦昌听说后,就觉得不对。于是他对迈特内说:”这个结论有问题,我认为这次的实验能发现一个全新的粒子。“

然而顽固的迈特内夫人似乎觉得王淦昌人微言轻,于是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

然而两年后 , 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迈特内听说此事后,后悔不迭,于是主动向王淦昌道歉。虽然与诺贝尔奖错失,但是王淦昌却并没有责怪老师。

1933年,王淦昌通过了博士答辩,成为了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1934年春,王淦昌在正式取得博士学位,便毅然选择了回国.当时许多国外朋友婉言相劝:“科学没有国界,中国那么落后,没有从事 科学研究的条件,你为什么要回去呢”。王淦昌回答道:“正如巴斯德所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 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她正需要我回去 。“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王淦昌还是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1986年的3月3日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联合提出了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和设想: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与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相结合的产物,863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中国高技术的进步。

王淦昌以广博精深的学识,严谨的学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申张正义、乐于助人、坦荡、谦逊、平易近人的崇高品格教育熏陶了几代人。他确实不愧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共同认定和命名“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主要依托科技馆、重要科研设施(平台)、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研院所、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设施建设,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光明日报》曾有一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介绍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与教育基地,收到了广泛的好评与赞扬。但是,有些宣扬科学家的文章,实事求是,证据可靠方面有点瑕疵,罔顾事实,夸大其词,结果背离了科学精神,反而失信于民,起到了不好的效果。(张晓华 、杨顺玺:《王淦昌:我愿以身许祖国》《光明日报》,2022-07-29)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小村庄。他17岁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成为第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清华园的4年,王淦昌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展开研究,在物理学家吴有训的指导下,王淦昌完成了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实验研究的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一种惰性气体,具有放射性)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生,前往德国的柏林大学求学。在德国读书期间,他辗转于诸多欧洲著名的科学中心进行学术访问。1932年,王淦昌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1934年,王淦昌回国后进入山东大学物理系执教,主要教授基础物理学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王淦昌没有死板讲授书面内容,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获得了许多同学的喜爱。那时候的中国物资匮乏,王淦昌还会带着学生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淦昌在大学执教20余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物理学人才,邓稼先、于敏等物理学家都曾是他的学生。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山东大学成功建立了近代物理学实验室。不仅如此,王淦昌还十分关注家乡的教育情况。1946年春,王淦昌回江苏老家探亲,在得知常熟县枫塘湾的小学因没有经费而停办后,立即给学校捐款,协助办学。

1979年,在北京郊区原子能研究所一座静谧的大楼里,所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入党申请。最终,参会的21名党员一致通过。王淦昌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他激动地说。

25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