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

| 徐球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彭桓武的科学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篇1)

彭桓武出生于20世纪初,就在他出生的翌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幼时的他体弱多病,两岁多还不会说话,但却已经会计算简单的算术题了。

他小学时基本病休在家,但期末考试还是按时参加,且每次考试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

15岁时,他就开始通过英文教材自学物理学和微积分。

16岁时,他从敬重的两位历史名将的字号中各取一字为自己重新取名,激励自己树立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20岁时,从清华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理论物理开山祖师周培源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研究广义相对论。

由于周培源先生一直在国外,加上战乱,论文完不成,只好肄业。跑到云南大学教书,月工资100中央票,比当时的省长还高。

1938年,他获得了留学英伦的机会,为了追随心中的物理大师马克斯·玻恩,他放弃了去剑桥大学,而选择了爱丁堡大学。

玻恩,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曾是该校物理系主任。

作为波函数统计阐释的提出者,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有德国的海森堡,奥地利的泡利,匈牙利的魏格纳,意大利的费米和美国的奥本海默等众多20世纪物理学天才在其门下受教。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篇2)

早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彭桓武就开始了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我在四年级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做广义相对论,由周培源先生指导。后来周先生又招我做研究生,继续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不过周先生将题目交代给我之后就去了美国爱因斯坦那里,留下我独自在清华。由于研究院头两年要听许多课,我只做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工作,不过直到我离开清华时都未发表,事实上当时国内局势也无法发表,大家都逃难去了。多年以后从国外回来才知道北欧有个克莱因(F. Klein)教授发表了类似的工作。当年周先生是按爱因斯坦的观点教我们的,当时我总觉得不舒服,以至于不知道广义相对论是个什么理论,是参考系理论呢还是时间、空间理论,抑或引力理论。其实周先生虽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教我们,但已对爱因斯坦的观点产生了疑问,酝酿提出新的解释。

直到 70 年代周先生在庐山物理学年会期间正式提出与爱因斯坦不同的观点,将谐和条件作为物理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只有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时究或伽里略时空。参考系理论仍是通常的洛伦兹变换理论。周先生的观点告诉我们做研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即使像广义相对论这样的著名学说,只要发现有问题仍然可以讨论。当然也不只是周先生一人对广义相对论提出质疑。前苏联的福克也持类似的观点,只是不如周先生那么明确。他们认为谐和条件是可以人为加上去的,而周先生认为必须用谐和条件,这是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同样重要的,是引力理论的一部分。福克也认为广义相对论中没有参考系理论。从一个参考系到另一个参考系的变换可以用群论方法来数。六个转动四个平动,组成十个参数的群。根据微分几何中的定理,n维空间可能允许的最大的群为 n(n+1)/2,n=4 时这个数目为10。因此必定有空间的曲率为常数。曲率若为零就是狭义相对论,若曲率不为零则可以有另一个空间。因此,作为参考系的理论,广义相对论的提法是不通的。在周先生的理论中时间空间就是狭义相对论的guv,是引力势,引力场有 10个势。从而说明广义相对论只是引力理论。当年我第一次到英国时曾问过玻恩(Max Born)爱因斯坦为何要搞广义相对论,回答是狭义相对论建立起来以后就一定要推广牛顿的引力理论。标量势不行,光不能拐弯,与实验不符,而矢量势要排斥,不能相吸。如要相吸就必须搞到有 10 个分量的二级张量去。我注意到根据周老观点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是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时空观一致的,这就避免了彼此无共同语言的局面。另一方面周老的理论也不是完全否定爱因斯坦,另起炉灶,仍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

只是10个引力势所满足的10个方程彼此并非完全独立,其中有 4个恒等式,必须加上4个谐和条件作为物理条件方可定解。我觉得根据这个观点可以开展许多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研究。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都是数学家,追求所谓严格解。可这些严格解一个也不同物理问题相对应,因为不知如何同物理相对应。然而根据周老的观点就可以做与物理相对应的问题。譬如对一个密度为常数的球的问题。按照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座标可以任意选择,只要应用史瓦西(Schwarzschild)座标即可求解。但史瓦西座标不知是什么意思。而按周老的观点,既然是狭义时空,座标是客观的。10 个引力方程加上4 个谐和条件,解14个方程才能得到唯一解。从这可以看出采用周老的观点接触实际问题是可能做出结果来的。这样就打开了理论联系实际之门。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篇3)

彭桓武本人在这一生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是主动请教。记得上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讲了个透镜公式 1/f=(n-1)(1/R1-1/R2)。当时我以为所知道的物理公式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看到竟然有这么复杂的公式,甚觉莫名其妙,我便去问老师。我的物理老师是一位北大毕业的好老师。他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借给我一本北大用的英文版大学物理教科书,指着上面的一幅图对我说,解释就在这里。我一看就清楚了,原来这个公式也有实验基础,就是折射定律,其余都是数学推演,主要是用几何学,而且我自己也做出来了。这件事我一直铭记在心,因为我从中得到很深的教益。一是看到了理论的作用,实际上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接触物理理论。理论和实验一结合,即使是很复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二是我的英文就此在初三时期就过关了。再有,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启发式教育的积极效果。

后来我到英国留学,师从著名学者玻恩(Max Born)。在阅读一本专著时碰到一个散射公式,是用波动力学求解的。波函数写成入射波与散射波的和,而散射的强度需用波函数的二次式计算,但其中交叉项则被略去,然而这些被略去的项在数量级上同保留下来的项不相上下,似乎照理是不该略去的。我便带着这个疑惑去请教玻恩,他给了我一个很精彩的回答。测量散射波是不能在入射波经过的路途中进行的。入射波虽然通常用平面波描写,但实际上总是有一定宽度的,就同光束的宽度受光阑限制一样。在散射方向的测量处,已在入射波的宽度之外,其入射波的幅度应为零,自然也就不出现交叉项了。换句话说略去交叉项恰恰是反映了物理的实在。他的回答告诉我做理论研究一定要使理论能正确地描写实际情形,就是说要妥善处理理论和实验的关系,这是做学问的一大关键所在。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篇4)

“只要看到国家有需要,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定义无反顾地去做。彭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者间接的学生。”周光召说,“彭先生是新中国理论物理发展的第一人,是这个方面没有争议的创始人或领导者。”......

这14个字,饱含了彭桓武对核武器事业经验的总结:“不迷信国内或国外的权威,不屈从。主要是靠集体的实践为基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来让大家吸收并消化,是集体创造成果,使每个人都能发挥积极性,再实践、再创造。当然,集体也有个领导核心,经常研究进展,明确目标分解课题,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协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还要注意到纵深配备。按照‘集体、集体、集集体’的方法去做,成果自然就‘日新、日新、日日新’了。”.....

从他16岁踏进清华园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中间隔了不止30年;从他的故乡长春,到北京,到昆明,到英国,到爱尔兰,再到青海,这期间跋涉了不止8000里。

彭桓武两弹元勋教授事迹(精选篇5)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

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

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

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缅怀彭桓武先生,学习彭桓武先生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学术活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理论物理专款支持的主要项目之一。由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主办。第一届论坛2005年6月4日开幕,由中科院物理所创办,以后每年一届,由各高校、研究所承办

25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