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

| 徐球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郭永怀有哪些感人的事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1)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

两年后,顾静徽推荐郭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2)

他的时代似乎离我们太远了。

为了了解郭永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永怀》话剧的创排者之一的史歆祺去了研制原子弹的青海221基地,她这样形容原子弹试爆的环境:“很不现代,一看就是没钱才那样弄的一个土墙。”

话剧排演中,她发现最难的不是大量对白,也不是飞机失事时细碎的肢体动作,而是演绎条件的艰苦——人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是用一种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在说话的?

“喝碱水、住帐篷、煮野菜……这一段很难排得出来感觉,大家都没经历过。”史歆祺说,“你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人,就是演不出那个时代的难。”

他们不得不引导年轻的演员们去想象。在高原冬季住帐篷,早上醒来,要先用手捂着按摩一会儿,才能睁开眼睛,因为眉眼上都是霜冻。

饥饿一度成为原子弹研制工程的最大障碍。《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中描述,当时科学家每餐只能吃到一个馒头、一角钱的干菜汤。附属电厂的职工用变压器泄漏出来的油炸青稞面吃。饥饿使人便秘、浮肿。核武器研究所将近一半的人得了浮肿病,副所长彭桓武的脚肿到穿不进布鞋。

高原的冬季漫长,郭永怀一行曾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进行了一个月的核弹试验。54岁的郭永怀坐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吉普车里,每天颠簸行进4个多小时。戈壁滩上没有帐篷,所有人席地而坐,啃着冻馒头与咸菜,配着从兵站要来的一暖瓶热水当午餐,郭永怀也是如此。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3)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1939年国家招收中英庚款留学生,力学专业只取一人,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三人考5门课,总分均超过350分,破例被一并录取。但因二战爆发,他们改到加拿大留学。22人从上海登船出发留学时,突然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签证,上书“允许在横滨停船上岸游览”。为捍卫民族尊严,全体留学人员当即下船。直到8个月后,郭永怀才赴多伦多大学。

1968年,郭永怀的女儿郭芹到内蒙古插队,由于天气寒冷,她写信给父亲,托他买一双棉鞋寄来。但就是女儿的这个小小请求,竟成了永远的遗憾。直到最后,女儿也没有等来那双棉鞋,这是为什么呢?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坠毁,他以身许国。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枚可用于实战的热核武器试验成功,实现了氢弹武器化,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更加牢固,郭永怀的梦想终于实现。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4)

1955年,中美日内瓦会谈后,美国被迫取消了在美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钱学森马上起程回国,但是因为郭永怀手中还有一项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因此他比钱学森晚一年回国。1956年9月15日,郭永怀一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克利夫兰总统号”。开船前,美国特工突然登船,专门搜查同行另外两位华裔科学家张文裕、王承书的行李。此时,李佩才理解了郭永怀焚烧手稿的良苦用心。

10月6日,郭永怀一家经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祖国的土地。1957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文章中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我将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1962年,郭永怀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第二届全国____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归国后,郭永怀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力学事业中。

郭永怀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四大奠基人。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下称“力学所”)副所长的10余年里,一边主持力学所管理工作,一边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当时,力学所所长是钱学森,但因他身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一职,负责我国导弹的研制,工作繁忙,所以力学所的工作长期由郭永怀主持。他和钱学森等一起开拓了我国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重要分支学科,使我国的力学研究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前沿。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故事(篇5)

在读博士期间,郭永怀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郭永怀在1946年至1956年间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

25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