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新鲜出炉,杨嘉墀的科研成果都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精选篇1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杨嘉墀以《傅立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5年,美国过程仪器公司与杨嘉墀签订了生产合同,每生产一台仪器,给杨嘉墀100美元发明金。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王安保管。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58年初,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当时按苏联的叫法为自动化技术工具)和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嘉墀曾为该校自动化系的建设、授课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专业课程“自动检测”已于1978年由张是勉和杨树智整理成书出版。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精选篇2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和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回溯这段奋斗历程,有一位科学家,归国50年间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这位把“少说多做”刻在了骨子里的科学家,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杨嘉墀院士。
在我国卫星发展规划中,返回式卫星占有特殊的位置。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杨嘉墀就开始注意跟踪国外空间技术的发展动向,他结合美苏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的相关信息,开展了有预见性的卫星控制理论研究。他坚持卫星上天前必须充分进行地面仿真模拟实验,并亲自带队进行了三次大型模拟实验,对姿态控制系统的参数优化和可靠性的验证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日后首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奠定了基础。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后,也曾遇到过意想不到的惊险场面。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是决定卫星能否成功返回的关键所在。卫星入轨后突然出现氮气压力下降过快的紧急状况,如果气压下降是因氮气泄漏引起的话,靠喷气产生反作用力所实现姿态控制的返回式卫星,有可能永远无法回家。在紧急商讨中,多数科学家认为应当让卫星提前返回,“提前回家总比回不来强”。这时,钱学森把目光转向了正在一旁埋头计算的杨嘉墀,想听听他的意见。
杨嘉墀用沉稳的语调分析说:“根据我的计算判断,气压降低是地面和外太空的悬殊温差导致,过段时间就会稳定下来,我认为实验可以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一向决策有度的钱学森经过再三思考,果断决定采纳杨嘉墀的意见,让卫星再“飞一会儿”。11月29日,“太空游子”成功着陆,完美履行了杨嘉墀“在轨三天”的设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那一天,钱学森对身旁的杨嘉墀说了四个字:“控制有功。”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精选篇3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863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杨嘉墀星”。
杨嘉墀出身于古镇丝业世家,备受“勤俭、诚朴、尊爱”的家风影响,一路求知奋进,科技救国的初心矢志不渝。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他相继就读于震泽镇丝业小学、震属中学。1932年,举家迁居上海,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他读书用功,尤善工科,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37年,杨嘉墀以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交通大学录取。时值淞沪抗战爆发,杨嘉墀在战乱中度过了大学四年。大学期间,杨嘉墀始终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奋发读书,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课余时,他加入有志研究科学的青年组织——科学生活社,曾担任该社科普杂志《科学生活》的编辑。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精选篇4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希望以科技救国。
1946年,杨嘉墀前往美国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翌年进入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学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0~1955年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
956年,中国留学生经过不懈斗争,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常权利。杨嘉墀和夫人变卖家产,购买了振荡器、真空管等国内急需的设备毅然回国。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自愿,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杨嘉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事迹精选篇5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89年2月,杨嘉墀重访哈佛故居,在这里,他曾经和一个名叫王安的中国留学生住一起。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针对当时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