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郭永怀为两弹一星做出的卓越贡献有哪些?郭永怀事迹中大家熟悉什么故事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郭永怀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读博士期间,郭永怀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郭永怀在1946年至1956年间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1968年12月5日,在中南海刚接待完外宾的____回到休息室,听着工作人员的汇报,双手渐渐捂住了眼睛。泪水顺着指间流下,总理痛哭失声。
就在不久前,一架小型客机在距离地面400米高度准备降落时,坠毁燃烧。
机上14人,一人重伤,其余13人全被烧成了焦炭,郭永怀也在其中。
当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这两具烧焦的遗体分开。
让现场的人们大吃一惊的是,从他们分开的身体中掉出一个几近完好无损的公文包,里面装着热核导弹数据的绝密文件。
据生还者回忆,在坠机时,就听到郭永怀大呼:“我的文件!我的文件!”
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钱学森誉为“一人能抵十个师”的师弟,死亡的瞬间,脑海里还是未竟的事业。
常人与伟人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吧,思想上的跨度如同一道幽深的狭谷,让人远远望见却无法触及。
郭永怀一生中所做的选择,很多时候都让人难以理解。
出生在山东荣城的他,打从读书开始,就显示出了一株好苗子的所有特点。
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家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南开到北大,师从名师,打下了坚实的物理专业基础。
1938年卢沟桥事变后,为躲避战火,北大迁往昆明,组建成了西南联大。一路南迁的路上,郭永怀看到了太多因战争而分崩离析的家庭,目睹了日军飞机在头顶上方肆意横行。他心里仿佛被什么触动了般,决定改学航空专业。
要知道,郭永怀在物理专业上,受到的可是国内最顶尖的教育。他是知名教授顾静薇最为得意的门生,更是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的爱徒。
老师和同学不明白,学得好好的,突然转专业,岂不是要重头再来。
可郭永怀此时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要想让祖国强大起来不再挨打,单纯学习理论的东西还远远不够。想要济世救民,航天航空的发展更能让我们的国家不再任人鱼肉。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石岛虽然是一个小镇,但对于小永怀来说,充满了新鲜与好奇。镇上有一家照相馆,他被那架神奇的照相机吸引住了。他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就是长大后制造照相机,这样就可以拍下家乡蓝色的海岸、白色的风帆以及盖着海草的房子。
在石岛明德小学,郭永怀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奖励。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开启了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大门。
1926年,17岁的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乡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除了刻苦学习,他也关注时事。当时政府软弱,洋人在青岛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在一份手书中,郭永怀写道: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何以能如此自由,而中国人自己反而没有自由呢?郭永怀对中国人民所受的帝国主义压迫已经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已在他心中萌生发芽。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郭永怀本科先在南开大学就读,转学至北京大学物理系并毕业,考获庚子赔款出国,先在多伦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获博士学位,读博认识同门师兄钱学森。1946年另一同门师兄William R. Sears在康乃尔大学创航天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怀为创院教员,后升任教授。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任北大校长,积极发展北大工科。饶毓泰向胡适推荐正在美国任教的郭永怀、朱兰成、马大猷等青年才俊,同时提议由钱学森担任应用力学系主任。后因钱学森暂时无法离美而未果。1950年代受钱学森之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科学,郭永怀夫妇离美前,在赵元任家吃告别晚餐。1956年10月抵埗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7年郭永怀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是科技工作的领导人和组织实施者。
1982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怀文集》。1985年,郭永怀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美国读博期间,郭永怀选择了当时航空工程领域公认的难点项目——声障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为了尽快达到科研目标,郭永怀毅然舍弃了所有社交娱乐,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都投入到了研究和计算工作中。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1940年8月,作为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20多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乘坐一艘名叫“俄国皇后号”的邮船从上海驶往加拿大,开始了他们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当年同在这一条船上、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家的林家翘先生回忆说:“我们一起从昆明要动身到英国去,可是英国对德宣战,所以我们就没有去,到第二年才去。英庚款董事会就把我们送到加拿大,所以我们就到多伦多大学读书了。”
这20多人中,不少人日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科学巨匠,其中就包括郭永怀。早在1933年,倾心于物理学专业的郭永怀就在顾静薇教授推荐下,跟随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深造,后经过入学考试,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于1938年南下昆明,在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他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会落后挨打,因此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在此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一起被录取,成为多伦多大学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1941年,在多伦多大学以优异成绩和出色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的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对当时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当初在确定研究课题时,面对“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这一困难重重的问题,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但郭永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性格却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样一个难题。天道酬勤,四年的拼搏使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获得举世公认,为人类突破声障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