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新鲜出炉,屠守锷在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贡献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篇1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他看上去非常平静,就像是任何一次普普通通的签名一样。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着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虽说家境不富,但屠守锷的父亲还是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屠守锷在家乡上了小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篇2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历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7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导弹技术,开启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屠守锷成了地地弹道导弹(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研制大军中的主力干将。第二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团队同时启动了导弹发动机仿制生产和试车台设计。可是,屠守锷很快就发现,苏联专家的指导有所保留。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篇3
抗战胜利后,屠守锷渴望报效祖国,决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于1946年辗转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担任副教授,从事航空技术教学与研究,1947年升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参加革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屠守锷继续从事教学事业,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
由初期仿制转向独立研制。1957年2月,屠守锷调动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负责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开始从事航天科技事业。当年9月,他以技术顾问的身份随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谈判,促成了导弹技术的引进,此后进行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随着苏联撤走在华专家,1961年,屠守锷在困境中赴导弹研究院一分院任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转向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的独立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研制远程火箭。1965年,屠守锷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负责洲际火箭的研制任务。他着手制定从中程、中远程到远程火箭的分步发展规划,在设计上大胆采取新技术,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制导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均达到先进水平。1971年9月10日,中国研制的洲际火箭发射试验基本成功,屠守锷紧接着对设计方案作了十次重大修改,终于在1975年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火箭步入实用阶段,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篇4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生于浙江湖州的南浔镇。历史上的南浔有“诗书之乡”的美誉,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屠守锷的父亲屠维屏是清朝末年的举人,家境虽不宽绰,但很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屠守锷少年时在家乡读书,后进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及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
1932年1月29日,途经上海码头准备回乡的屠守锷,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的阵阵轰鸣声,日军的轰炸机一架接一架俯冲下来,投下一颗颗密集的炸弹,原本繁华喧闹的码头瞬间陷入一片火海。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一定要为死难的同胞报仇,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
1936年,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航空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又随学校师生步行80余日赶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坚守救国信念,潜心学习,希望能用所学挽救危难中的国家和人民。
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顺利毕业。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完成《横向加强筋薄板的强度》论文,获硕士学位。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应聘入职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成为一名飞机强度分析工程师。他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实践机会,整日伏案工作,在工作中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技术。
在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第二天,他来不及作任何准备,毅然辞职回国。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从美国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由于没有去中国的客轮,于是就搭乘去青岛的运兵船,历经艰辛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回国之旅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
“两弹元勋”屠守锷事迹材料篇5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浙江湖州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1945年回国,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副教授,清华大学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
1957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八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总体设计部主任;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屠守锷先后担任中国近程、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特别是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