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认识孙家栋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篇1
学成回国后,他被安排到导弹研究机构,又被钱学森的慧眼相中,任命为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但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钱,没技术,没专业设备,要造卫星,简直比登天还难!可从不服输的孙家栋,率“十八勇士”,提出一切从简方案,去掉卫星的探测功能,确定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12字方针 !他的口头语是:“办法总比困难多!”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举国沸腾!这个过程,孙家栋和他的团队,用了不到3年时间。41岁孙家栋在航天界一战成名!从此,孙家栋,这个名字就与我国的卫星事业联系在一起。
2007年,78岁的他,又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当“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时,在欢呼的人群中,他转身抹泪的瞬间,打动了亿万国人。60多年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中国自主研发的100个航天器中,孙家栋参与的就有34个,占了1/3。说起关于吃红烧肉的这段经历,他呵呵一乐:“嘴馋才让我有了锦绣前程!”
2016年,孙家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他说:“唯有中国造才能强国富民!”一辈子的时间,他都在造“中国星”,只因怀揣“中国心”!____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篇2
钱学森说过:“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航天工程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曾说过,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纯属偶然。1948年,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了汽车专业。
1950年元宵节这天,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的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这顿难得的红烧肉之后再回家。饭间,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的学生,说北京空军招人,去者当晚就要赶往北京。
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机会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就在一瞬间。孙家栋怎么也没想到,馋嘴也会“馋”出个军官出来。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篇3
孙家栋在中国航天领域的早期阶段,担任了卫星总体设计部的负责人。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这颗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他还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卫星总体设计,领导了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孙家栋的卓越设计和领导能力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孙家栋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主任设计师,领导完成了导弹总体设计;孙家栋曾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技术研究工作。后来,他转向航天领域,致力于卫星和火箭的研制。他在卫星总体设计、发射技术、轨道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孙家栋不仅在技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他建议国家重视航天人才团队的培育,注意人才的接续性,行业的交叉性和人才相互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孙家栋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航天科技人才。他在航天领域的工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员,为中国航天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篇4
“东方红一号”的设计与挑战孙家栋带领团队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从卫星结构设计到姿态控制系统,从太阳能供电到信号发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缺乏经验和设备的情况下,孙家栋和他的团队自主创新,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实现了卫星的稳定运行。
“东方红一号”的历史意义“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孙家栋和他的团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在航天领域取得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为后续的卫星研制和发射积累了宝贵经验。
“两弹一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在“东方红一号”之后,孙家栋继续投身于中国的导弹和卫星事业,成为“两弹一星”功勋之一。他为中国航天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战略导弹的研制在卫星研发之外,孙家栋还参与了中国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他的工作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孙家栋的技术贡献不仅体现在卫星领域,也在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探月工程与“嫦娥”计划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全程参与并指导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实施。他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做出了关键性贡献,特别是在“嫦娥一号”的设计和发射过程中,他亲自把关每一个关键技术节点,确保了探月任务的圆满完成。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科学家事迹篇5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
北斗一号与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立项研发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承担起了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包括多少颗卫星、卫星的高度以及怎么进行排列等前期设计。
许其凤在分析判断国家发展需求与国际态势后,发现在卫星星座设计中,GPS的卫星星座是绕全球转的,这对于中国来说只有不到40%的利用率。凭借对卫星和GPS的全面了解,许其凤认为中国必须“另辟蹊径”,应该选择新的轨道,既满足使用需求,又少发射几颗星。几经精心设计、严密推算,许其凤提出采用倾斜同步轨道代替GPS的轨道,设计8颗星的最少卫星星座的建议。
不过,也有异议:“外国人成熟的路不走,我们却新开一条路,是不是可靠?能不能达到最后的设计目标?”许其凤没有动摇,经过反复的试验测试,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北斗二号卫星相对于北斗一号的技术跨度更大。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应用卫星,在技术方面遇到的“拦路虎”之一是星载原子钟的研制。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天地间时间必须同步,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几亿分之一秒),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千米。
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原子钟的厂家,尽管有几家单位在研制,却一时半刻拿不出产品来。着急!没办法,只好去国外买。北斗一号用的两只原子钟是进口的,指标非常低,算是勉强能用。
时间紧,百般无奈,北斗二号只好走老路,还去国外买。好几家外国厂商以保密为由,一口回绝。后来,好不容易找到欧洲一家厂商,答应卖一款产品,技术参数基本够用。正准备签合同,没想到除了价格一涨再涨之外,对方还附加了一系列的霸王条约:卖给中国的产品,档次要比用于伽利略导航系统低一个级别;发货时间必须等待他们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无法按期交货造成的风险要由中方承担等。
孙家栋闻讯,双眉倒竖,拍案而起:“做生意起码要讲究个诚信和买卖公平,这也太欺负人了!”
孙家栋对现北斗三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进口产品了。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他还对原子钟提出四条标准:国产化指标不能降,可靠性性能不能减,长寿命要求要达到,所选用元器件以国产为主。
孙家栋用热切的目光望着谢军。谢军深知造出“中华牌”星载原子钟的意义,同时,也意识到这四条标准的分量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