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孙家栋的科学成就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____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面对苏联专家撤走的艰难局面,孙家栋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仅用17天就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此后,他又领导设计了“东风二号”以及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等,使中国成为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1967年,孙家栋开始进行卫星方面的研究。他担任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
1976年11月26日,孙家栋领导设计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在“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卫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上,他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早年生活与学术启蒙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大连瓦房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的孙家栋聪慧好学,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原东北航空机械学院),攻读航空工程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勤奋,打下了扎实的航空和机械工程基础,为日后投身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留学苏联与技术积累
1950年代初期,孙家栋被选派前往苏联学习,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他在这里学习了航空工程、火箭技术和导弹设计等前沿技术,并参与了苏联的导弹与卫星研究项目。留学期间,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回国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国报效:投身中国航天事业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加入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团队。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他投身于导弹和卫星的研发工作。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孙家栋迅速成长为核心成员之一,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孙家栋的科研成就与贡献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
在中国航天史上,1970年4月24日是一个永远铭刻在历史上的日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是这项伟大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了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不由得爬上心头。
此时,美俄两国已经完成卫星导航星座的布设。
1989年2月4日,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成功发射第一颗工作卫星;1994年,达到全球98%覆盖率的GPS系统,已将24颗卫星布置在6条地球轨道上,轨道高度20200千米,实现了在地球上任何一点均可监测到超过四颗卫星的目标。
俄罗斯于1995年完成了格洛纳斯系统卫星星座的组网布局。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布置在相隔120度、高度19100千米的3个轨平面上。
欧洲紧随其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盟公布,由欧盟和欧空局联合负责。该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的轨道高度为23616千米。2011年10月,第一批两颗卫星发射升空;2012年10月,第二批两颗卫星发射升空。
我们在埋头紧追。
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能源与交通总司2003年9月在北京草签了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伽利略计划过程中广泛合作,包括卫星发射、卫星制造、无线电传播环境实验、地面系统及无线电频率、接收机标准等。
2004年10月,中欧正式签署《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这是当时中欧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国虽然是投资方之一,却始终进入不了伽利略计划的决策圈子,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到2007年,双方合作分歧加大,中国退出了伽利略计划。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孙家栋于1929年4月出生在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小学时,由于他左撇子的习惯不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接受,两周后便被学校退学。但通过努力,孙家栋终于会熟练地使用左右手,且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1942年,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而抗战爆发使他被迫“失学”。几年后,他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尽管时局动荡,但孙家栋坚决想要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沈阳。
在沈阳,他遇到了同自己已离散多年、互无音讯的三哥孙佳楠。此时孙家楠已是一名地下党员,他建议弟弟前往已解放了的哈尔滨,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整个中国都快要解放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你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和人生最高使命便是继续读书。”孙家栋毫不含糊,毅然踏上向北的列车,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的正月十五,孙家栋本来计划去姐姐家团聚。然而,那天学校为学子们准备了一顿大餐,在晚饭时,上了一道硬菜——红烧肉。孙家栋一想起这道美味,就食指大动。但正当学子们望眼欲穿“红烧肉”之际,校领导宣布了一个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来我校招人,急需懂俄语的人才。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孙家栋报名参加了空军,来到了北京。
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选拔一批空军优秀人才,赴苏联学习飞行、维修、管理等知识。孙家栋经过层层筛选,成为30名学员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赴苏留学生。在苏联,他学习刻苦,记忆惊人,成绩优异。____亲自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孙家栋在现场,听到了那番著名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____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句话深深鼓舞了孙家栋,让他的生命价值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1958年学成回国后,他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入了研制导弹的队伍。
“两弹一星”孙家栋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孙家栋,是运载火箭与卫星的技术专家。在中国卫星研制的关键阶段,他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这一年,他只有38岁。谁能料到,正是一次吃红烧肉的经历,使他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6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随母亲,是左撇子。他常在哥哥姐姐面前挺胸昂头说:“我厉害吧,左手超灵活!”然而,入学仅2周,班主任就掐着腰说:“让你家长来办退学!你用左手写字,会把其他同学都带坏了!”他的脸腾的一下红了,小声问:“那假如我学会用右手写字,还能上学吗?”为证明自己和别的孩子没两样,小家栋开始突击练习,很快,他不但能用右手,写一手漂亮字,甚至能左右开弓打羽毛球。他生怕老师再让他退学,心里憋着一股劲,没日没夜地学习。1年后,他不仅赶上课程,而且门门都是优!他一挑眉毛,一脸自豪:“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从此,他的成绩一路飙升。19岁时,他考入哈工大预科班,准备专修俄文。
凭着一股子干劲,孙家栋凭再次以优异成绩,在30名优秀学员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批留苏学员,学习发动机专业。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读书。省吃俭用买了支录音笔,方便随时随地听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在专业崭露头角,获得斯大林纪念章。站在领奖台上,他举着这枚纯金纪念章,用地道的俄文说:“我要感谢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