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对陈芳允的故事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小行星命名是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从科学家到工程师,从文艺巨匠到商业领袖,每一颗以他们命名的小行星,都是对他们卓越成就的最高致敬,也是对后来者的无限启迪。这其中不乏浙江籍名人,仰望星空,这些夜空中最亮的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浙江城市之声推出特别融媒策划《星空中的浙江人》,不仅是一次对浙江儿女卓越贡献的深情献礼,更是借由这些夜空中最亮的星,传递出不灭的精神火种,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共筑辉煌。
在广袤无际的宇宙天幕下,有一颗独特的星体,它以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名字被铭记,默默地在夜空中熠熠生辉,这便是“陈芳允星”。“陈芳允星”不仅是对陈芳允院士卓越科学贡献的最高致敬,更是对他深沉爱国情怀与不懈奉献精神的永恒颂歌。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陈芳允院士的非凡人生,体验他那如星辰般璀璨的科学探索之旅,以及他为这个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深远影响。本期,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敬仰,共同仰望《星空中的浙江人——陈芳允星》
陈芳允机智勇敢,趁厂长不在,拔去左脚大脚趾的整个指甲,造成一个血肉模糊而且是无法走路的样子。这个脚指甲是请谁拔的呢?就是陈芳允的岳父,他岳父是一个外科医生。拔这个脚指甲,就是表明了陈芳允坚决不帮国民党打内战,也是不愿意去台湾。就这样,拔了大脚趾甲的陈芳允留在了上海,现在回想起来那次经历,陈芳允和家人都觉得,人的思想认识基础,对于人生的选择,真是关系太大了。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陈芳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以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陈芳允先生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聪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深知,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重任。
在新中国成立后,陈芳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科技建设。他致力于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中国的航天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陈芳允先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着团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使得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陈芳允先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1921年,陈芳允开蒙,次年,生母病故。
1928年,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读初中,1931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
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物理系中有任之恭、孟昭英教无线电课,他对其中的实用无线电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在任之恭先生的建议和推荐下陈芳允先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做无线电通信有关的课题,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工作,去后不久因搞无线电定向仪有成绩,被提为研究股长。
1943年,在成都与沈淑敏女士结婚。
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撤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1948年5月,陈芳允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
1950年3月,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并在上海成立分院,陈芳允在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在此期间,陈芳允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完成了一套电子仪器(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这是国内在生物电子学方面研制的第一套设备。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
陈芳允“北斗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他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指导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工程专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获国际天文组织小行星命名。2019年9月,863计划倡导者获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授予的“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