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刘慧

石光银在沙海里摸爬滚打40年,为我国治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11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和先进模范工作者奖状、奖牌上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篇1

在蒙语中,“毛乌素”是“坏水”和“寸草不生之地”的意思。六十九年前的石光银,就出生在陕西省的一片“毛乌素”中。

像是宿命一般,那里漫天黄沙的开场,铺垫了这位后来知名“治沙英雄”与沙抗争的一辈子。

“我从小就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石光银近日在北京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被邀请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举行的一次集体采访,谈履职,谈感受。

石光银现在有多重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但他的言语透露出,“治沙人”仍是他最本色的身份认同。这也与外界认知相一致,“治沙英雄”是大家对他最直观的印象。

但英雄并不好当。

先是受尽了风沙的苦。全家一连“九迁”、“沙进人退”的地区常态自不用提,单单是童年的一场遭遇,就让他至今后怕。

7岁那年,原本和伙伴在野外放牲口的他,被一场漫天沙尘刮到了三十多里地开外。3天后,父亲在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他。但他的伙伴,却命丧尘沙。

于是他立志“反击”。

“种树!”

1984年,32岁的石光银在试水十多年后,一口气与乡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承包治理的合同,成为中国首位包地治沙的农民。

那时,为了筹措买树苗的钱,他卖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

但治沙的故事,就从这里埋下了成功的伏笔。

第一年,十余次大风,九成栽好的树苗被摧毁。初战失败。

第二年,八成的树苗又惨遭风沙“毒手”。再战铩羽。

但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剧情没有发生在石光银身上。

总结失败经验,招募更多同仁,到先进地区学习成功经验,引进“障蔽治沙法”……手握正确战术,石光银终于在与“沙魔”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

这一战,就是三十多年。

今天,还是那个叫“毛乌素”的地方,有5300多万株乔灌木生长在石光银承包的那片地中,像一片百余里长的“绿色长城”,宣告着外人口中奇迹般的治沙胜利。

但当地人都明白,与其说“奇迹”,不如说是石光银的一股斗志。

这股斗志,有不甘。石光银时常想,如果当年有这样的一片绿林,他的伙伴就不会命丧沙尘。

他也时常想,如果他的伙伴还活着,看到这片因绿变富的地方,一定会感到欣慰。这些年,风小了,沙固了,因为生态状况的改变,产业发展起来了,人们也变富了。

想到这,石光银在采访现场有些感慨。“对我而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治沙进行到底。”他缓缓地说。

回去后,为了防止二次沙化,石光银还要进行二次造林。他说,“还要在林地内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石光银的治沙故事,似乎没有终点。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篇2

石光银是陕西定边县人,年近古稀的他把从青春到暮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奉献给了治沙事业。

为何要把治沙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还要从石光银小的时候说起。

他出生的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同心干圪瘩套村,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扶贫题材剧《山海情》里这句对荒漠戈壁的描述,也是定边县的真实写照。

风卷黄沙,遮天蔽日,是石光银幼时记忆里最常见的场景。风沙过后,土墙被推倒,羊群被刮散,农田和水井被掩埋……风沙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和贫困,刻在每个人的肌肤里。

历史上,陕西榆林生态曾遭到严重破坏,绵延千里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黄土高原裸露出苍黄的颜色,与毛乌素沙漠连成一片。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榆林地区有6个城镇、412个村庄、210万亩农田被流沙吞没。“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下,人们不得不一次次背井离乡。

石光银讲述,十几年间,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最后落脚在毛乌素沙漠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四大壕村。3年后,黄沙又逼近家门,本来还想搬,但父亲累垮了,病倒了,实在搬不动了。

除了自小就饱受风沙之苦,石光银专注于治沙的坚定信念还源于儿时的一段沉痛回忆。

在他7岁那年,有天和邻家一个5岁男孩在野外放牲口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两个孩子被沙尘暴刮出30多里。三天后,家人和乡亲们在内蒙古一位名叫巴特的人家里找到了石光银,但那个活奔乱跳的邻家男孩却被沙尘暴吞噬了……

“沙逼人退”的惨痛记忆让幼小的石光银恨透了风沙,“因为这件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长大什么也不干,就跟沙子斗到底。”石光银接着说,我们祖祖辈辈几代人都吃了风沙的亏,受风沙的害,要拔掉穷根,必须先解决沙漠化问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篇3

石光银,生于1952年,定边县海则梁乡农民。从小饱受风沙危害的他靠着顽强的信念、超常的毅力,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宽12里的绿洲,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生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20岁的他担任同心干大队队长,带领本队群众栽植杨树和沙柳,用3年时间治理荒沙1万多亩,建起了全乡第一片沙漠绿洲。1984年春,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政策出台后,他举家从海子梁最北面的圪塔套村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第一个站出来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榆林市个人承包荒沙造林的第一人。他组织7户农民,筹措10余万元,当年春、秋两季,男女老少齐上阵,将30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榆树,成活率达到87%。为了防止牲畜践踏,他又跑到银川购回铁刺丝,全部围挡起来。石光银的成功,带动了群众,大家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当年海则梁乡就有187户村民承包了6万多亩荒沙治理任务。

1985年春天,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治沙经验,林业厅领导对他联户承包治沙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使他备受鼓舞。他没有满足成绩,回到乡里便和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5.8万余亩荒沙治理的合同。这片大沙漠东西长20多公里,有狼窝沙、黑套沙、榆树套等几十个大沙梁,是国有林场许多年都治不好的、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扩大治沙力量,他联合周围6个村127户农民首创了股份制治沙公司,开创了群众自主大规模治沙新模式。他的公司,集体和农户都有经济责任和目标,户户有股,股股有利,多投多得。群众心理踏实了,治沙造林的劲头更大了。

石光银带领大家苦干实干,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全部得到治理。1999年,市、县林业局联合评估组对这块长45里、宽十几里的人工林进行了1个多月的测算,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达92.5%,当时林木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风小了,沙固住了,四大壕村变富了,1996年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人均产粮2000斤,人均收入1850元。1997年,他又相继承包了国营长城林场的荒沙5万亩、定边县盐化厂荒沙1.5万亩、草滩墩农场的荒沙829亩,1998年又签订了承包治理5.5万亩盐碱滩的合同……

近年来,他依托治沙公司大搞沙区综合利用开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闯出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奶牛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育苗基地等实体。所造林木和固定资产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万元,年产粮食46万斤。

治沙带动了脱贫致富,石光银在治沙过程中,不忘扶贫帮困,造福百姓。他用自己的推土机无偿给群众推沙丘、平水地3000多亩,他自己出钱买来打井机具,无偿给群众打多管井164眼。他给群众担保贷款百万元,让群众搞基本建设。垫资百万块砖,让群众盖新房,他搞生态移民,新建了十里沙行政村。他自筹资金120万元,建了两所学校。他垫资500万元,修通了定海公路。他出资30万元,拉土压沙,给十里沙群众改良土壤……。在老石的关照帮扶下,有300多户,上千人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石光银的事迹,受到了沙区人民的热切称颂,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表彰。他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市党代会代表、市委候补委员;被定边县委、县政府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多次授予“劳动模范”、“治沙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林农奖”,他还被邀请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为我国的治沙事业赢得了赞誉。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篇4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石光银,男,汉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出生在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因为风沙肆虐,十几年间,石光银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从那时起,石光银便立下了治沙的志向。

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认准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干。为筹措树苗款,石光银把家里养的几十只羊和一头骡子赶到集市上卖。他带领乡亲们三战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经过多年努力,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石光银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石光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七一勋章”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篇5

7月6日上午,市林业和草原局举行“向‘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同志学习致敬”座谈会,邀请载誉归来的石光银同志做主题报告,副市长马秀岚主持座谈会,市林业和草原局机关全体人员和局属单位部分党员干部参加。

石光银同志入场时,全体人员起立,鼓掌欢迎治沙英雄、陕西省唯一的“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同志。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石光银同志的颁奖词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杰出贡献”。

马秀岚副市长对石光银同志获此殊荣表示祝贺。她表示,石光银同志是榆林治沙人的代表,更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林业建设战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为陕西争了光、为榆林添了彩。市林草局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组织开展好全系统向石光银同志学习活动,宣传好英雄先进事迹,传承优良作风,讲好治沙故事。全市林草系统党员干部汲取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向英雄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林草事业有贡献的人,一代一代传好接力棒,努力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石光银同志深情讲述了获得“七一勋章”的感受。他说:“获得‘七一勋章’对我既是一种最高的荣誉,是对我们榆林治沙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鼓励和指引。我获得的奖章是陕西乃至全国所有林业人共同努力、不懈奋斗而得来的。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一代代榆林人民坚持与沙漠斗争,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取得榆林今天的治沙成果,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总结榆林宝贵的治沙经验,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更好地造福榆林人民。”

石光银的报告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市林草局副局长张培谦、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拓飞、市林草资源管护中心主任苗昕等纷纷发言,大家一致表示,石光银同志获得“七一勋章”实至名归。作为一名林业人,今后一定要向石光银同志学习,继承和发扬榆林治沙精神,以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精神,投身到榆林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