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大家了解过吗?杨嘉墀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1)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他从小受“实业救国”的家族理念影响,不进私塾,就读于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童年的杨嘉墀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岁生日,杨嘉墀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小型的望远镜,杨嘉墀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用它观星探索,这也成为了杨嘉墀航天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
进入高小后,杨嘉墀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接触了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初步受到了民主、自由的熏陶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得他的思想逐渐活跃,反对封建束缚、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反帝爱国的民族感情被大大地激发。
1932年,13岁的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该校的机械工科是新设立的,新鲜的工科教材、多种类的设施设备,引起了杨嘉墀极为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触发了他“科技救国”的理念和抱负。
1937年,杨嘉墀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并担任《科学大众》杂志的编辑。1941年,杨嘉墀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杨嘉墀的大学生活正逢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和当时其他学子一样,早早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决心。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2)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小时候,他就读于祖父兴办的“丝业公学”,从小受“实业救国”的家族理念所熏陶。童年的杨嘉墀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学霸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42年,西南联大介绍杨嘉墀前往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了单路载波电话机的试制工作。杨嘉墀从原理分析、性能指标的确定、电路设计、电路试验,到整机设计、结构布局、元器件的选择、生产装配调试等方面深入研究,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于1945年做出了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毕业后多年的实践工作让杨嘉墀深刻体会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和实业的进步才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他下定决心前往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1947年,此时的日本已经战败,杨嘉墀为了继续学习来到了美国,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3)
1975年11月底,中国第一颗返回卫星发射,卫星刚上天便出现了“异常”。
当时计划是三天后返回,但如果卫星运行一天就返回,将会落在人口稠密的河南西部,损失将会无法估计。
是提前返回,还是继续飞行?一个是与否的简单决定,却关乎整个项目的成与败。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否认了继续飞行的可能性,此时项目总指挥钱学森把目光投向低头计算的杨嘉墀。
杨嘉墀用沉稳的语气说:“从我的计算判断,问题不大,可以按原计划继续飞行。”
那一晚他独自跑到山顶,在寒风中蹲了一宿,只为等那颗星星。当看到卫星果然如自己计算的一样精确地出现划过苍穹,他放心了。
现在,人们茶余饭后,每每骄傲地谈及到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国家利器,所有这些科技成就的背后,几乎都能见到杨嘉墀的身影,他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卫星、飞船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4)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863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为“杨嘉墀星”。
杨嘉墀出身于古镇丝业世家,备受“勤俭、诚朴、尊爱”的家风影响,一路求知奋进,科技救国的初心矢志不渝。
1937年,杨嘉墀以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交通大学录取。时值淞沪抗战爆发,杨嘉墀在战乱中度过了大学四年。大学期间,杨嘉墀始终怀着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奋发读书,取得优异成绩并多次获得奖学金。课余时,他加入有志研究科学的青年组织——科学生活社,曾担任该社科普杂志《科学生活》的编辑。
杨嘉墀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5)
在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壮丽征程中,有一位熠熠生辉的先驱者,他就是杨嘉墀。
杨嘉墀于1919年出生在江南水乡吴江。自幼聪慧好学的他,在动荡的年代里,凭借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过人的天赋,踏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
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杨嘉墀怀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他毫不畏惧,凭借在国外积累的先进知识和经验,积极参与到相关研究工作中。
在航天技术领域,杨嘉墀是一位多面手和开拓者。他致力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航天飞行器的精确控制和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的卫星、火箭等航天装备在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不断提升。
杨嘉墀还积极推动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他参与了我国多个重要航天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从早期的卫星研制到载人航天工程,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