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

| 刘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篇1

人物介绍

张__,__科技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从事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入选__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__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请大家依次品尝面前的三杯牛奶样品,其中两杯是相同的,请大家挑出不一样的那杯……”近日,在__科技职业学院里,张__正在为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的学生讲解“食品感官分析”技术。

自2005年以来,张__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食品、保健品、仿制药及创新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其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__市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他还先后入选__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__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失败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2005年7月,大学毕业的张__进入海正药业工作,参与微生物源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同年,海正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同研发粘细菌源活性产物。

“当时,粘细菌产埃博霉素B及其类似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我们与山东大学的合作,获得了一株埃博霉素B新的产生菌,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张__介绍。此后,他和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发酵培养、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测试……在反复的失败后,2008年,张__及其团队终于解决了粘细菌大规模培养难题,开发出避专利的提取新工艺,获得高质量的埃博霉素B原料。该技术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专利的授权保护,并获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产品也完成临床Ⅰ期试验,获得国家一类新药Ⅱ/Ⅲ期临床批件。

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但由于埃博霉素原料药副作用太大,至今仍未上市,这段长达8年的研究,并未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办法,对我们做药物研发的来说,失败是常有的,成功才是偶然的。”张__说。

此外,张__还先后主持和参与米哚妥林、天维菌素、恩拉霉素、花生四烯酸等十多个项目的研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020年8月,张__离开海正,进入__科技职业学院工作,成为一名专任教师。“希望能够把我在企业的经历融合到今后的教学中,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西兰花废弃茎叶变成“宝”

2012年底,张__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西兰花采摘后,废弃的茎叶堆积在田埂,腐烂后,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当时,我们有一个项目是提取萝卜硫素,主要从西兰花的种子里提取,但因为西兰花种子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很高。刚好看到这个新闻,我们在想,能不能从西兰花废弃的茎叶里提取萝卜硫素呢?”张__说。

一番研讨后,他与团队成员当即前往临海市杜桥镇的西兰花种植基地进行调研,并从农户手中收集了大量废弃茎叶。

由于萝卜硫素极难提取,且结构很不稳定。张__团队退而求其次,决定先提取萝卜硫素的前体“萝卜硫苷”。加热灭酶、压榨取汁、树脂富集、冷冻干燥……通过一系列复杂流程及反复试验,最终,一小堆白色粉末出现他们面前。通过检验,粉末中的萝卜硫苷含量达到要求!这让张__等人兴奋不已。

他们通过西兰花废弃茎叶,还先后完成了蛋白粉、蛋白片、蛋白肽等相关原料产品制备工艺及其用途开发,获得授权专利2项(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

西兰花废弃茎叶综合利用技术的成功突破,有效解决了环境面源污染难题,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西兰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开发出更多产品,提高西兰花茎叶的利用率。同时,也让农民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张__说。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篇2

人物介绍

叶__,__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2021年__省企业“创新达人”。

九洲的企业文化是诚实守信、客户至上、团结奋进、求严创新。研发工作,更该如此。12月10日,刚巡查完实验室,__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叶__在笔记本上记下问题,以便处理。

初见叶__,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踏实、朴素、严谨、细心。从事药物研发18年,他开发了多个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发明人拥有5项授权发明专利,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并获评2021年__省企业“创新达人”。

从零到一,实现技术突破

叶__算得上是九洲的老员工了。2003年,他入职九洲,至今一直从事药物研发工作,在重大科研项目、基础技术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

达卢那韦,强生公司冰岛分公司蒂博泰克研发的一种非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2006年在美国上市。该药常与利托那韦以及其他抗逆转录药物联合用于成人艾滋病感染者的后期治疗。

达卢那韦的制备方法,合成路线主要有两种。但这两种成本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鉴于达卢那韦良好的药物前景,2014年九洲决定,开发一种新的合成路线。

当时,叶__是企业研发中心某部室的副部长,带着一支5人小团队。任务传达后,团队第一时间投入研究。“研发过程中,晶型问题是个难题。”叶__说,混晶现象常出现,影响药物稳定性。

通过反复试验,叶__团队攻克难题,完成工艺路线创新,采用更加经济、高效、稳定的合成路线得到关键中间体,应用于产品制备。2016年,九洲新工艺合成的达卢那韦率先投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产品。该项目也为公司创造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这些年,叶__在技术上不断优化,领衔的多个项目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达卢那韦创新工艺开发》获得“__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苯扎贝特创新合成工艺》获得“__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甲磺酸伊马替尼创新合成工艺和产业化》获得“__省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以老带新,引领团队成长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踏实的作风,叶__逐渐成为企业中坚力量。2017年,他担任企业研发中心总监。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的在研药物瑞德西韦,凭借良好的抗病毒性被全球关注。与国内不少药企一样,九洲也迅速上马“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研发”项目。

叶__负责该项目管理和任务协调。在他带领下,团队奋战数十个日夜,提前一个月完成项目工艺路线的小试开发,并通过连续流动化学反应系统成功将瑞德西韦项目推上生产。工艺方面,团队将-100℃的釜式反应提到-30℃至-35℃,并通过连续流动化学的方法将强酸强腐蚀性、剧毒的危险化学品降低了安全风险,该项目为公司创造了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自我进步的同时,团队也一起成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他会手把手教授给组员。除了有机化学专业知识外,他还要求大家掌握法律法规、专利申报等相关方面知识。叶__已带出五个组长,吴昊、徐巧巧等人更是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力量。

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如今的研发中心学习氛围浓厚,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加入。重庆小伙白然大学毕业后来到九洲,虽然入职才短短几个月,对这份工作却有了深刻认同感:“台州医药化工产业发达,九洲的企业氛围很好,椒江这座城市我也很喜欢,我已经有在这里定居的打算了。”

身兼两职,学习永无止境

今年,叶__身上的担子挺重。

九洲给研发中心部署了三大方向:自剂原药料联动生产、仿制药研发创新、拓展定制服务。

此外,今年9月,叶__还担任企业生产部副总。人员、设备、安全、环保……一切围绕生产计划转,他需要兼顾的东西更多了。

从研发线到生产线,叶__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职业生涯里有药业研制全产业链的经验。几个月下来,叶__在新岗位适应得也很快。身兼两职,游刃有余,除了对公司的熟悉外,更离不开他多年的学习探索。

工作之外,叶__将大量精力放在学习上。他加入九洲大学堂,接受管理类、办公类技能培训。他参加企业针对中高层开设的远航计划,每个月都要考试检验学习成果。他还自费报名校外培训,弥补自身不足。

“我如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九洲的栽培。时代进步很快,不进则退,唯有终生学习,才能保持前进,保持清醒。”叶__说。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篇3

自动化码头建设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多项前沿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或者说“贵族码头”。在建设之初,全世界投入运营的全自动化码头整个亚洲一个也没有,对于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大胆尝试,业界充满了质疑。

“能建设中国自己的一流全自动化码头,此生不算虚度!”在“连钢创新团队”成立之初张连钢就对自己这样说。“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他的整个团队也始终秉持着这种信念执着前行。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不怕难的勇气,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一遍遍地试,一点点地改,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从不气馁,从未妥协,越挫越勇,向难题挑战,向权威叫板,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不断实践中登上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最高峰。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拼命”确实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被抛在了脑后,党员领导干部实干在先,他带领整个团队忘我拼搏、奋勇向前。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伴着上下班,为了方便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下半夜起来工作;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连续一个月顾不上回家,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深刻诠释着“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靠着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的崇高境界,他们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高起点、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先河,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了云端,变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平民码头”。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篇4

“要干,就要占领世界自动化码头技术的制高点;要干,就要引领世界未来港口的发展趋势;要干,就要干出百年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要干,就要让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张连钢在二期码头建设动员会上的话。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过程中,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弄潮儿向涛头立,精诚协作、追求极致、众志成城,打造了一支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钢铁团队、胜利之师。尽管自动化码头一期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握指成拳、勠力同心,始终瞄准持续领先的目标持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

2018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的号角。靠着众志成城图强、誓立时代潮头的团队精神,2019年11月28日,短短15个月,集合了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全球首创运用5G+自动化技术等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投产运营,领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科技水平,再次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方案”将世界高科技码头的王冠揽入怀中,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德国工业4.0提出者门蒂斯参观后表示,“4.0的精髓是系统整体的自动化,人与系统之间要能无缝对接,系统与系统之间能有效交互,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主席约翰·沃尔特表示:“ISO希望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标准化推广到全球。”

一次又一次攻坚,一轮又一轮超越,让这座码头的存在,拥有了远远超越码头本身的意义。“时代创造楷模。每一个脱颖而出的楷模,一定是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滚滚的时代洪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连钢创新团队’就是这样的楷模。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勇担历史使命,依靠自主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副书记、青港国际总经理王新泽说,这个码头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港口集装箱装卸的世界最高端形态,体现了国家的港口综合科研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装卸效率全面超越传统人工码头,连续5次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运营更为全球“智慧生态港口”建设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可复制的“青岛模式”“中国方案”。

中国青年创新人物事迹篇5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13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设工地上,与施工方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2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