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

| 徐球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大家清楚是什么吗?吴自良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篇1】

在中国科技史上,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不仅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功勋卓著,更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细微事物的无尽热爱与探索精神。他,就是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材料科学家——吴自良,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蝈蝈专家”。科研路上的卓越贡献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在国家最为艰难的时刻,他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他最为人称道的贡献在于成功研制出了甲种分离膜这一核心元件。这种元件能够精准地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铀235,为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心脏”。在当时,这项技术被视为绝密中的绝密,而吴自良和他的团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在科研之外,吴自良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蝈蝈专家”。晚年的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份乐趣——饲养蝈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花费了当时看似“巨资”的20元,从市场上买回了一只蝈蝈。这只蝈蝈不仅叫声悦耳,还成为老两口共同的宠物。然而,不久之后,这只原本活泼的蝈蝈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老伴半开玩笑地激将道:“老头子,你不是连原子弹都研究过吗?这蝈蝈为什么不叫了,你给研究研究。”正是这份看似玩笑的激将,激发了吴自良对蝈蝈叫声背后的科学原理的浓厚兴趣。他开始仔细观察蝈蝈的进食习惯,并通过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一条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这一发现不仅让蝈蝈重新焕发了生机,也让吴自良在晚年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篇2】

吴自良,1917年生人,浙江浦江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深耕材料科学领域,负责并圆满完成了铀同位素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重任,成功得到了铀-235这一最重要的核燃料,为中国核武器和核工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吴自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受科研界尊敬,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是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吴自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九岁进私塾,后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和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35年,他考入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为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洋大学内迁,吴自良随迁并完成了学业。

1943年,在大姐的资助下,他自费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深造,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1948年,他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篇3】

60年前的金秋时节,在中国西北荒漠罗布泊腹地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春雷般的巨响撼动整个世界,这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从此,一个挺起脊梁的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当我们翻开“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吴自良院士的采访事迹时,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那是一种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吴自良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科研道路上坚定信念、勇攀高峰,如何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他的科研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青年科学家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中。

吴自良, 中国物理冶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12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现位于菊园新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冶金所第十研究室甲种分离膜研究室室主任。20世纪60年代, 他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 为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1943年, 我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 今卡内基梅隆大学) 冶金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 C.S Barrett) 教授和物理学家R. 斯莫洛柯夫斯基( R.Smoluchowshi) 教授。1948年, 我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 取得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就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研究工作。1949 年, 我应聘到锡腊丘斯( 锡林克斯) 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 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篇4】

1917年,吴自良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爱好读书。他9岁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学习,一日上课在诵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他瞬间被这股强劲的气势所折服,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依旧十分突出。在中学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时他便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中国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等问题,科学救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渐渐埋下。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

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吴自良中国材料科学家事迹【篇5】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报考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报考专业时,考虑到科技救国须依托于工业,工业之本为钢铁,遂选择矿冶学科。在校学习一年后,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机械系。听说新成立航空机械系,吴自良和同学们立即投入到了这股“航空救国”的热潮之中。报名转系的学生都异常踊跃,由于名额有限,学校只能择优录取。吴自良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救国之梦即将插上航空的翅膀!

后来,经中央机器厂厂长的推荐,吴自良决定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冶金。

1948年,吴自良以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论文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立题新颖,逻辑严密,分析推理准确,获得一致好评。研究生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翌年应聘到雪城大学任研究工程师,参与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尽管在美科研资金充裕,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吴自良却常常惦念着自己的祖国,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华夏热土,没有忘记自己炎黄子孙的炽热血脉,没有忘记自强不息科技报国的伟大梦想。

科学没有国度,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冬,吴自良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并转途香港回国。1951年初,吴自良终于踏上了祖国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热土。那一刻,尽管没有鲜花的簇拥,没有亲朋的迎接,没有祖国授予的任何荣誉和奖赏,吴自良却深深地感到了母亲的温暖。已过而立之年的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在心里默默地说:

“亲爱的祖国,自良回来了。”

26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