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任新民是怎样的一位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汇总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篇1
1957年底,两发P-2导弹秘密运抵北京西郊。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代号“1059”。任新民被任命为导弹发动机总设计师。
发动机研制离不开地面试车和各类试验。而1958年8月,当我国完成了对P-2导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后,科研人员愕然发现:“资料包”中竟没有发动机试车台和试车规程资料。问及苏联专家,得到的回答是:“等你们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
任新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在“卡脖子”!
自此,任新民和同事们憋着一股劲儿。他们从学习消化P-2导弹,特别是5D52发动机资料入手,千方百计向苏联专家请教。苏联专家施涅金热衷于中苏友好,对试车台的土建、管路、电路都给出了宝贵意见。
任新民和同事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在两个多月后完成了试车台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工作,形成了详细的技术规划和要求。
随后,试车台建设加快进度,采用设计和施工交叉作业和分系统包干的方式。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建筑工人齐心协力,一派热火朝天的会战场景就此展开。1960年3月,试车台经过试车终于通过了验收,新中国大地上伫立起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篇2
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一号”。而担任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负责人的,正是任新民。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中国由此登上世界航天活动的大舞台。任新民和钱学森等参与研制试验的人员,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5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331”工程自此开始。任新民被任命为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全面负责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工作。
“长征三号”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正是由于任新民的坚持,才确定了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
在任新民倡导下,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召开,载人航天的话题第一次被中国航天界提上议事日程。
此后几年,围绕发展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的问题,专家们展开了激烈争论。任新民最初倾向于航天飞机,但后来转变态度,认为载人飞船更符合中国的实际。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篇3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明朗,归心似箭的任新民欣喜若狂。1949年6月,任新民乘邮轮回国,快到上海时吴淞口被国民党军队轰炸,邮轮只能返回香港。任新民在海上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天津塘沽港。阔别多年,任新民已学成归来,而他立志报效的祖国也旧貌换新颜。 归国后的任新民参与筹建培养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6年,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任新民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的编制。随后,任新民从哈尔滨调入北京,参与筹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总设计师室(六室)主任。
1958年,任新民被任命为“1059”(苏联导弹P-2仿制弹)的发动机总设计师。“1059”的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差,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发动机的材料问题更是突出。任新民靠着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逐一排查零件的质量问题,把关零件生产的工艺、工序。在发动机材料的问题上,任新民认同聂荣臻元帅的看法,材料不能依赖国外进口。
他同多家有色金属冶炼厂、钢厂协议试制155种金属材料,又与石油部、轻工部等20多个单位协议试制87项非金属材料,这些协作生产不但保证了“1059”的仿制成功,也为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仿制接近尾声时,苏联专家要求用作推进剂的液氧必须从苏联进口,但任新民坚持试用兰州化学实业公司生产的液氧。任新民与专家们严密检验、比对,中国生产的液氧被证实符合设计要求。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篇4
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代号为“921”工程。工程开始时,任新民已经77岁,但仍然坚持参加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和评审会。每次飞船发射,他都亲临现场。
88岁高龄的任新民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说了7个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任新民因病住院,仍时刻牵挂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去医院看望他时,任新民说:“真希望‘长五’早点儿飞上天啊。”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一飞冲天,标志着中国成功挺进“大火箭时代”。百岁老人任新民激动地题字: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如今,“航天四老”中的最后一位也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航天总师任新民事迹范文篇5
任新民出生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然而,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一颗对科学充满热爱、对国家饱含深情的种子悄然发芽。
年少的任新民,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求知欲。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书本中探寻着世界的奥秘。当他第一次仰望星空,那无尽的深邃与神秘便深深地吸引了他,从那一刻起,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个航天梦。
随着岁月的流转,任新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求学,只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外的日子里,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忍受着孤独与困苦,却从未动摇过心中的信念。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任新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归程,破除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先进的知识,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那时的中国,航天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任新民没有丝毫畏惧。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探索前行。
在艰苦的条件下,任新民带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用双手创造;没有足够的经验,他们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每一次挫折,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每一次困境,都激发着他们更加顽强的斗志。
任新民亲自参与火箭的设计、制造和发射。他常常深入一线,与工人们一起奋斗在生产车间。他的身影,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航天事业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