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

| 徐球

陈能宽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他的科研故事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1

回国后的陈能宽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继续做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盯住了金属单晶体的工业应用方向,不断扩大实验规模。

到了1960年5月,李觉将军找陈能宽谈话,称“国家要研制一种‘新产品’”想让陈能宽负责“爆轰物理方面的研究”。陈能宽理解了这个“新产品”是原子弹,就问:“我是搞金属物理的,搞过单晶体,可是从来没有搞过原子弹。是不是调错人了?”在场的朱光亚、钱三强等人说,中国人谁也没有研制过原子弹。“以战止战,以核抑核”,新中国发展核武器势在必行。陈能宽接受了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国防事业,他决定从头学起,全力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

随后陈能宽调入了北京九所,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他开始接触雷管和炸药,从“实验研究途径”来解决核武器最为关键的爆轰设计。“爆炸”与“爆轰”跨越了科学发展的两个时代,当时中国在爆轰物理学方面的积累几乎是空白,陈能宽为此“啃了”大量俄文、英文版本的理论书籍和期刊。他还向同事们推荐这些文献,并倡导大家广泛查阅资料并组织研讨,严谨的学术作风为他们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工作程序上,陈能宽与同事们摸索,形成了“分头调研有设想—执行中间有目标—完成之后有总结”的“三部曲”式工作步骤,将理论、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行之有效地推进了工作。这套方法被工作组一直沿用,也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

“核爆轰实验”进入实战阶段后,陈能宽与同事们更是面临重重困难。实验条件简陋、铀等原料奇缺、经费不足,却要测试最尖端的爆轰技术,陈能宽不能像美国同行那样在一次次实验中从容地获得数据,而是依靠他在金属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学术功底,创造性地发明了“冷实验”的方法,从概念、理论入手,用简单、安全的实验代替复杂、危险的实验,借助材料科学相似性原理,从钢材料、单个原件开始实验,逐渐到合金、组合件;团队工作量巨大却正值“大跃进”时期,粮食供应不足,年轻人常常吃不饱,饥饿的人群不堪浮肿病的袭击;环境恶劣,试验基地所在的塞外地区经常寒风刺骨、飞沙走石,好多人都长了冻疮。然而,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挡陈能宽与同志们争分夺秒、夜以继日推进核武器事业的步伐,在恶劣的环境中,陈能宽常常亲临一线组织实验。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后,空投核航弹和导弹核武器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实现武器化,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在我国核武器加紧攻关的时候,超级大国为保持核优势,以其达到的技术水平设置门槛和限制,于1963年签署了“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妄图把中国核武器扼杀在摇篮里。如何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测试技术,成为摆在攻关人员面前的新挑战。

陈能宽和朱光亚、王淦昌一起提早筹谋,并亲自参与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制定和组织领导,带领团队攻克了面临的测试技术难题,使试验方式实现了从空爆、地爆向地下平洞和竖井试验的转变,试验的效费比也大大提高。

之后,又成功完成了从全当量到减当量的试验,打破了“限当量核试验条约”的限制,再一次粉碎了超级大国的图谋。

对于中国核武器人而言,“争气弹”的成功只是辉煌的起步。此后数十年间,以陈能宽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转战草原、戈壁、大漠、深山,默默无闻、艰苦卓绝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

1996年全面禁核试验以后,核武器及其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由于布置、掌握了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我们具备了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进行较量的基础。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3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钱三强等人梳理出原子弹研制中最重要的五个环节,分别是理论设计、爆轰物理试验、点火中子源、金属铀-235、扩散分离膜。

其中爆轰物理试验就是为了掌握原子弹的内爆规律,验证理论设计是否正确,解决纯理论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1960年6月,在钱三强的推荐下,陈能宽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全新的专业领域。

陈能宽带领团队驻扎北京远郊,从零起步开始爆轰物理试验。他面临的是专业知识的空白、试验设备的简陋、科研条件的不足。他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做实验的要求,没有真空炉,就用铝锅来熬炸药,用土办法浇铸出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

炸药部件制作出来,还要进行试验测试,为了抢时间,往往是上一个实验部件的硝烟未散,就要收集数据、紧接着打出下一个。陈能宽带着刚毕业的大学生,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分析处理数据。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进行了几千次试验。

1962年9月,“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化工、聚合爆轰设计、增压、实验测试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状态方程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

1963年,陈能宽担任实验部主任和“冷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爆轰物理、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炸药部件和核材料部件研制等任务。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4

为了“曲线回国”,陈能宽还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在离美的关键当口,移民局拒绝了他的离境申请,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

为了防止被羁押,陈能宽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1954年,陈能宽与移民局的官司胜诉,之后收到了移民局发放的永久居留证。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担任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美国有了一定事业基础,妻子和几个孩子也在他身边,但陈能宽对美国政府的拙劣手段感到十分愤慨,他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

陈能宽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这样说,“我和我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成归国,而绝不是想永远侨居美国的。”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留学生回国问题是中美磋商的议题之一。在新中国代表团的严正交涉下,美国政府撤销了对部分留学生的禁归令。陈能宽一家终于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经香港返回祖国。

回国后的陈能宽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继续做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盯住了金属单晶体的工业应用方向,不断扩大实验规模。

1960年5月,李觉将军找陈能宽谈话,称“国家要研制一种‘新产品’”想让陈能宽负责“爆轰物理方面的研究”。陈能宽理解了这个“新产品”是原子弹,就问:“我是搞金属物理的,搞过单晶体,可是从来没有搞过原子弹。是不是调错人了?”在场的朱光亚、钱三强等人说,中国人谁也没有研制过原子弹。

“以战止战,以核抑核”,新中国发展核武器势在必行。陈能宽接受了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国防事业,他决定从头学起,全力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

随后陈能宽调入了北京九所,任爆轰物理研究室主任。他开始接触雷管和炸药,从“实验研究途径”来解决核武器最为关键的爆轰设计。

陈能宽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篇5

幼年的陈能宽勤奋好学。十三四岁时,他背着数十斤重的行李,每日行走近百里,连走三天,从慈利前往常德求学。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爆炸。他跑防空警报时,依然在山洞里借助烛光读书。高中阶段,陈能宽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多次搬迁,学校搬到哪里他就跟到那里读书。1942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唐山的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被一同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8年、1950年,陈能宽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的广泛认可。1955年11月,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妻子儿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与30多位中国学者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陈能宽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56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金属所任研究员,专注金属物理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一批科技骨干奉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大业。他主攻爆轰物理等方面的难关,这在我国还是空白。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钻研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了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又为主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后,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

26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