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 徐球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大家了解吗?吴自良的事迹里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1)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其中吴自良院士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美国和苏联。

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主抓的国家绝密项目。____要求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四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难关。研制“甲种分离膜”对外称“真空阀门”项目,由于当时四家单位力量分散、工作重复、交流不便而影响了研制进度。

经过综合考量,国家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并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1961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多名专家组成了第10研究室,对外称“7支部”。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担当第10研究所室主任和技术总负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会战之中。这项工作技术要求非常高,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吴自良带领大家一起摸索,他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

三年多时间里基本没离开过实验室,全程解决各类问题。1963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正式报告:“‘心脏’被攻克,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元件性能良好并超过苏联;造价仅为原估算黄金价格的1%!”使中国成为除美、英、苏外世界上第四个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中国核武器、核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这一天,吴自良终身难忘。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2)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吴自良院士以其卓越的科学贡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了解这位材料科学领域的泰斗,探秘他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了解吴自良院士的生平概况,强调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及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表达对吴自良院士深切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吴自良自北洋工学院至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的学术旅程,强调这段经历对其专业视野和科研能力的塑造。

了解吴自良如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示其作为学者的实践精神。了解他在铀同位素分离膜研究中的关键角色,这项技术对核武器研发至关重要,是“两弹一星”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克服的困难,以及这一成就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展现其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辉煌成就。

深入讨论他在低合金钢代用品及过渡族元素研究上的突破,特别指出其纠正科学文献错误,体现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吴自良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突破,成就了他院士的一生。他在苏联低合金钢代用品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钢中过渡族元素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不断发现如何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提高材料性能,对工业制造产生的深远影响。

吴自良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培养新一代科学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院士称号的获得过程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极大的增强了吴自良的权威性。晚年致力于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其对科学普及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回馈。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3)

1943年,吴自良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深造。当时的美国生活条件优越,每天都有牛排可吃、洋装可穿,但祖国积贫积弱、中国人饱受歧视的现实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1949年,他刚刚获得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职位,科研条件和待遇十分丰厚。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他欣喜万分,立即决定回国。他对前来送别的侄子吴锡九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前途在中国”。在他的影响下,吴锡九后来也加入“百人回归,振兴中华”的行列。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专家,用于富集铀235的分离膜器件也不再提供,原子弹研制面临夭折危机。万分紧急时刻,国家把重任交给在冶金所工作的吴自良。吴自良坚定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立刻停下手头全部工作,全心投入到绝密项目中。当时条件异常艰苦,连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研究人员的餐桌上也难见荤腥,实验室没有资金购买防护设备,于是只能放一只鸟笼,通过观察小鸟状态来确定是否撤离。在吴自良率先带领下,团队成员立下“站着进去,横着出来”的誓言,纵然有生命危险,没有一人退缩。吴自良研究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63年成功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了“心脏”,实现了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吴自良为人谦逊、淡泊名利,团队成员也深受他的影响。甲种分离膜项目结束后,大家自觉守口如瓶,不向任何人提起这段经历,也从来没有想过报奖或要求什么特殊待遇。直到1983年,钱三强对来到北京的冶金所专家说,“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这样重要的科学成果,应该拿来报奖!”所里这才向上申报了奖项,甲种分离膜研制项目获得了1984年的国家发明一等奖。作为第一发明人,他却说:“一个吴自良研究不出来原子弹!”“这项荣誉是大家响应党中央和____大力协同的号召,共同努力的结果。”于是,他制作一批获奖证明发给大家,写上了每一位参与研制工作的人员的名字,并将两万元奖金平均分给他们。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4)

1943年,在大姐的资助下,吴自良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留学期间,他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1949年,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1950年春,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50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1951年夏,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物理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担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2年,机械工业部向冶金所提出苏联汽车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项目。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

1956年,完成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60年代,上海冶金所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第十研究室联合攻关,吴自良兼任该室主任,主持研制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61年底,国家将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下达给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为加快进度,集中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到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攻关,要求吴自良担任这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5)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涉及粉末冶金、物理冶金、压力加工、金属腐蚀、物理化学、机电设计制造、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综合性很强,吴自良协调组织上海市冶金、纺织、化工局各自系统下属的多家单位协同工作,贡献力量。

在带领大家完成会战任务的过程中,室主任吴自良无时无刻不以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下,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分析和总结,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逐一攻克。1963年秋,各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实验室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实验验证。直到1983年,才被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告知:“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

“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项目,最后被授予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专项)的覆盖项目奖。

在今天看来,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是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但是对吴自良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是高度机密的工作,很长时间里不能向外界吐露;这也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在十多年的漫长时光里,甚至不知结果怎样,成败如何。但是那一代科技工作者,始终怀抱着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深情,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奇迹。

26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