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
陈芳允是两弹一星功勋的科学家之一,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篇1
陈芳允是一位善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科学家,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发展之路。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不久,我国又提出了发射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陈芳允经过详细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这一系统大大节约了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同时也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飞向太空,地面测控系统成功跟踪、测量。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开始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77年建造了“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间电磁干扰问题严重,陈芳允采取频率分配的办法,使各种设备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解决了“远望一号”电磁兼容的重大技术难题。
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一轮科技发展潮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1986年3月3日,这封建议得到了邓小平批示,“863计划”随后出台,它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篇2
1960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和同事一起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可在飞机上使用的单脉冲体制雷达,该雷达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歼击机。
1965年,陈芳允成为我国卫星测控技术的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解决了卫星测量的三个重要问题:一、卫星是否进入轨道、二、卫星轨道是否符合预定要求;三、卫星在何时到达了什么位置。
1970年,在研究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基础上,陈芳允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提供了保障,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陈芳允是眼光卓越的战略科学家。
1986年2月的一个晚上,陈芳允来到光学专家王大珩家,两人彻夜长谈并达成共识:中国必须尽快提出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他们写出方案,又找到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墀修改完善,3月初,四人联名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报中央。
这份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以这份建议书为依据,组织制定了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篇3
在陈芳允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1970年4月24日,随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陈芳允和他的团队,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在20世纪70年代,陈芳允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洞察到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立即投入到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旨在为国家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1984年,陈芳允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达到了高潮——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国家的通信事业插上了翅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陈芳允还提出了“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并在1989年成功实现这一设想。这一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陈芳允的这些贡献,无疑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忠诚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
陈芳允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还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人格。他的诗句“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科学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奉献。陈芳允的一生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
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当务之急。陈芳允除了继续从事电子学的研究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会主席。1953年陈芳允从上海调到北京负责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4年电子所并入钱三强所领导的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陈芳允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陈芳允与同事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出可在飞机上使用的单脉冲体制雷达,该雷达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歼击机之中。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4个多普勒测量站。解决了卫星测量的3个重要问题:卫星是否进入轨道、卫星轨道是否符合预定要求、卫星在何时到达了什么位置。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
陈芳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航天测控发展之路。1970年4月,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后不久便提出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陈芳允经过详细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来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保持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而不必将它们分为独立的系统以完成各自的功能。统一系统大大节省了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该系统对1984年和以后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陈芳允和参加这一工作的科技人员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陈芳允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的事迹篇5
1954年,陈芳允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钱三强所领导的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陈芳允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的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对于跟踪观测卫星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一点经验也没有,一切从零开始。
关于无线电跟踪设备的方案争论激烈,陈芳允没有选择呼声较高的方案,而是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航天测控发展之路。他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实践,反复论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的目标,在轨道测量精度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任务,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