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大家了解吗?钱三强人生有哪些经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非凡天赋。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年少的钱三强心中埋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他勤奋苦学,凭借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园中,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物理知识,在名师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之后,钱三强远渡重洋赴法国深造。在异国的科研环境中,他不畏艰难,全身心投入到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在实验室里,他日夜钻研,无数次的实验、分析,逐渐在核物理领域崭露头角。学有所成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成为新中国核物理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回到祖国后,钱三强深知发展核事业对于新中国的重大意义。他积极投身到科研机构的组建和科研团队的培养中。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科研人员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核物理研究体系。他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核物理实验,在铀核裂变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钱三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发展道路。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在研发过程中,他深入科研一线,与同事们共同攻克无数技术难题,为新中国的核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在国际核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钱三强出身于浙江湖州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早年赴日留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30年,17岁的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留美归来的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和萨本栋等著名教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本就患有高血压的钱玄同因忧愤国事而病情加重。家国罹难,钱三强准备放弃已经考取的赴法学习镭学的名额。父亲却教导他:一个男子汉近忧是应该的,但必须有远虑,中国现在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你就要去法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他鼓励钱三强抓住机遇,在当时物理学研究最尖端的镭学领域取得成绩,方能报效祖国。
在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很快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获得了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因此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这样的标题予以报道。
那时,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从事科学研究,但强烈的科学救国信念促使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钱三强后来解释了回国的动因: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1948年5月,钱三强夫妇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开始了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1955年4月,钱三强作为中国代表与苏方谈判,签订了援助中国发展原子能的协定,协议规定,苏联向我国援建一座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
短短几年,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在北京房山坨里拔地而起。1958年,“一堆一器”顺利落成,标志着中国跨入了原子能时代。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终止协定,并要求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苏联专家撤走后,当务之急是重新排兵布阵,这是原子弹成败的关键。
此时的钱三强身兼数职,他是当时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还是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不仅承担了繁重的科技攻关任务,还肩负起向核武器研制的关键岗位输送人才的使命。在他的推荐下,许多重量级科学家前赴后继,他们为中国核试验事业科研攻关,为核武器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1959年到1965年期间,原子能研究所共向全国输送科技人员900多人,为兄弟单位培训了1700多名科技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了“两弹”攻关和核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在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5人由钱三强动员回国,其中7人由他推荐到核武器研制一线。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1913年10月16日,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世家,钱三强呱呱坠地,其父是一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主力干将钱玄同。
1929年,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于1932年从北京大学退学,重新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钱三强说:“原子核科学是一个非常神秘诱人的学科。20世纪30年代,是该学科发展最激动人心的年代。我正是在这时同原子核科学结了缘……”
了解到儿子的心意,父亲特地为钱三强书写了一幅字——“从牛到爱”,其寓意有二:一是勉励钱三强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二是在科学上要不断进取,向牛顿、爱因斯坦学习。
自此,“从牛到爱”这四字箴言成为了钱三强的座右铭,也成为他终生行事的准则:“铆足牛劲”刻苦钻研,“勇执牛耳”舍我其谁,甘当为原子能事业奠基的“拓荒牛”。
1936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钱三强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37年,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教授的鼓励下,钱三强获得公费留法名额,将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子核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学习。指导他从事研究工作的导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她是居里夫妇的女儿,与丈夫弗莱德里克·约里奥一同被称为“小居里夫妇”。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1978年,浙江大学由教育部部属调整为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委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强调理科、工科人才培养并重。1979年2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但他“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归依”的高尚品质,永远铭刻在浙大人的心里。
1979年4月,钱三强第一次与浙大师生见面时就提出,要继承和发扬竺可桢老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培养和鼓励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求是园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率领浙大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两大中心上,为浙江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三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一代代求是学子。在钱三强看来,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竞赛。他重视交叉学科的学习,倡导跨学科研究,强调物理学史的教学,通过对公式定理感性的认识,让原本生硬晦涩的内容在心中“活”起来,才能够让同学们“思想活跃”,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就像当年的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钱三强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科研工作中,钱三强充分发挥青年的主动性,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年交往,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索,在关键之处给以指点。每年他都要亲自给新生做报告,鼓励青年一心向党,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钱三强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中出了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他们一同创造了在这一领域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