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是怎样的?姚桐斌的科学贡献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篇1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地区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在这朵蘑菇云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1947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等都邀请姚桐斌进校工作,当时主管尖端科学技术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也指名让他到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工作,姚桐斌选择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高等院校当教授或知名的研究机构当研究员?”
姚桐斌回答:“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到了这里,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姚桐斌报到后才知道,配备给他的仅有一台金相显微镜和12名大学毕业生。但姚桐斌并没有对这样的环境有所抱怨,他说:“只要中国的火箭上了天,我就是死了也心甘。”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篇2
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全家十口人,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数次来到姚家劝说,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他最终还是辍学了。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由于缴不起住宿费,就一直睡在教室里。
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1939年,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他取得总分第一名,报考五所大学,竟然全部发录取通知。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他对同学说:“开发中国的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那时的大学生活是很艰苦的,特别是姚桐斌这样的穷学生。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被,为补生活费用之不足,他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尽管还要挣钱养活自己,姚桐斌始终都是学习最刻苦的。每晚,他总是最后一个熄灯,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篇3
高中毕业后,他靠校长的资助赴湖南衡阳、长沙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完后的两个月内,他靠在衡阳湘桂铁路局修理厂做小工维持生活。结果他以优秀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7所大学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姚桐斌最后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在大学期间,姚桐斌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凭借着奖学金与勤工俭学维持着自己的学业。他每天早晨为学校分发信件,每晚为一名高三生辅导一小时物理,以此自己挣钱维持生活。因为会考取得江西省总分第一名,姚桐斌还获得了江西省教育厅转来的“林森主席奖学金”100元,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书籍和绘图仪器。姚桐斌的父亲得知二儿子被保送到唐山交大后,态度稍有改变,因为乡亲们无不啧啧称羡,说姚家老二中了状元,是姚老先生的福气好,也是姚家的风水好。
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姚桐斌所在的学校由日寇占领的华北迁到贵州省平越县。平越既无闹市,也无车马,是一座古意盎然的山城,居民亲切而淳朴。像其他偏僻地区的城镇一样,平越没有水、电等公用设施,晚间自习,油灯一盏,灯火摇曳,但学子们不以为苦,在这豆火下,埋头学习。交大矿冶系教室就建立在福泉山上。
在唐山交大,教授们个个都是几代元老,都很有名,而且每个人都非常严格,方方正正,六亲不认,毫不通融。有一位教采矿学的教授王绍瀛,年已花甲,为人和蔼可亲,把学生视为自己子女,经常笑脸迎人,是位好好先生。但面对学生求情,仍一分未加。如此坚持原则的精神,让学生们只有刻苦学习。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篇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姚桐斌激动不已,他不仅和其他爱国学生一道向祖国发出贺电,还不断向他人宣传介绍自己的祖国,让外国友人增加对新中国的认识与理解。英国政府看到之后,竟将其行为解释为不善之举,并勒令其离开英国。但天无绝人之路,此事被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知道后,果断邀请专业出色的姚桐斌前往联邦德国继续他的研究之路。
在联邦德国四年的深造学习之中,姚桐斌在金属液体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1956年,姚桐斌在瑞士由一名爱国学者变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次年,学有所成的姚桐斌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应召返回国内,开始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957年9月,姚桐斌回国,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姚桐斌无条件地服从了分配。
当时的导弹研究院材料研究组人员短缺并且设施稀少,因此很多人对姚桐斌的选择抱有很大疑惑。对此,姚桐斌说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1961年到1964年,姚桐斌所在的单位开展课题500余项,许多新型材料以及新工艺都是在姚桐斌的坚持或主持下才得以开展和完成的。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科研领域的多项空白,即使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在仿制导弹期间,姚桐斌还到鞍钢亲自处理了钢板不合格的问题。他甘当无名英雄,从不计较,他的目的只是希望导弹材料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国防科研事业可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姚桐斌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点点火光,他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和流传。
姚桐斌航天材料奠基人事迹篇5
姚桐斌在英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帝国学院文凭论文,撰写了关于冶金、铸造方面的8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的《金属工业》《金属学会会刊》《铸工》,法国的《冶金文汇》,联邦德国的《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副刊》等科技刊物上。
1962年,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姚桐斌开始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创建工作时,从科技人员的选调与分配、研究所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的确定、研究室与试验室的设置、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购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传授与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审查、过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主要的任务是把导弹与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请国内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进行研制生产,而自己只搞极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工作。这个所要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研制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应用性研究,使之适应导弹与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应用于型号。而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工作,则由有关的设计生产部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