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

| 泳潼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1

这几天,在押人员王某病情有些变化,毛卓云也变得更操心起来。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毛卓云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亲。

用情感来关怀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这是毛卓云12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考虑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给他们配备了手套、防护服等设备,但毛卓云从来不用。他觉得戴手套穿防护服,会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距离远了。“就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从身体上,心理上关心他们,反而促进他们配合。”

坦诚相待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背后的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眼前这叠厚厚的笔记本里,毛卓云记录下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瞬间。

豁出去干,这是毛卓云16年军旅生涯历练出来的气质。2007年,看守所艾滋病监区成立,面对这样一个很多人眼里为之色变、而且还是最普通基层民警的岗位,从部队副营级干部转业的毛卓云二话没说揽了过来。毛卓云希望从军十几年转业回来,能做出一些事业,做出一些成绩,而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业。

在平凡的岗位,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毛卓云说,12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员,这些人在离开后,都不忘给他写信,而信中对他的称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师”、“毛校长”,甚至“毛爸爸”这样的温暖的字眼。

毛卓云自勉,一定要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优良传统,做好每件事,管好每个人,这就是我本职工作岗位的初心和使命。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2

王娅生于1952年,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而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00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来她持续的爱心捐赠足迹。

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钱,王娅自己也说不清,而她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很普通,没有什么。”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是尽力去帮。”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3

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别看他外表柔弱瘦小,内心却有一股韧劲儿,交待啥事儿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像一头老黄牛,你让转100圈,绝不偷奸耍滑少转半圈。”知徒莫若师,吴龙奇深知张玉滚的秉性。

当年盖新校,运材料格外难。正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他们身上。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等到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张玉滚瘦了一大圈儿。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正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6岁的张朋是学前班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6点就放学了,孩子咋还没回去呢?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足足一个小时。“要不是你们把孙子送回来,我这一夜都合不上眼呐!”张朋的爷爷握着张玉滚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告诉记者,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在镇平县、镇两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艰苦的环境,常年的操劳,张玉滚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4

今天,我观看了“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多少人,多少个机构了。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慑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们。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五十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年7月,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试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会下班,对患者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记忆明显下降,但病人的情况却记得一清二楚。

她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近离与辟兮,纫秋兰惟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我会向你们学习。


感动中国主要事迹感悟相关文章:

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事迹心得感悟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总结

2021感动中国人物主要先进事迹材料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心得

2021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2021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孙景坤事迹心得感悟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2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