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
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篇1
卢院士坚持着“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拥有朴素、率真、坚毅、无私、有情怀等美好的品质,身为一名华农学子,我很自豪,原来我的身边就有着一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爱国,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卢院士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难能可贵的标杆。他如一颗小种子般,扎根我心中,带给我生机,指引着我如何更好的成为一名党员,努力学习,在往后的人生中,奉献祖国。
初次听到卢永根院士的名字,还是在高三的时候,大家一同在教室里观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内心被“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所震撼到。后来,荣幸考上华南农业大学,却遗憾没有亲眼见过卢院士一面。现在,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学习了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后,才知道原来看似平凡的“布衣”院士,身后走过的,都是伟大的身影。虽然卢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永远是我们华农的骄傲!
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篇2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 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野生稻,携带栽培稻不具备的抗虫、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连续几年,卢永根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论资排辈风气严重,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出头”。怎么办?时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卢永根决心要捅破这层“天花板”。他冲破重重阻力,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年仅29岁,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如今的这8名骨干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
“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底,身患癌症的卢永根住院,老伴徐雪宾问道。
“捐!”卢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字。
“好,我也是准备捐的。”没有任何思想斗争,老两口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他颤巍巍地打开黑色旧挎包,掏出了里面的10多张存折。周围安静极了,只见卢老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不久后,他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8809446. 44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徐雪宾说:“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
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宾很满足。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老伴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不仅“还”钱,他们觉得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党和国家的,也要“还”回去。于是,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篇3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人物”。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中国的山,感动了中国的河,感动了大江南北,也感动了我。
您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您,您的一切属于国家,
您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您把一生积蓄和遗体做最后捐献,
无我无私,善始善终。
爱党、爱国、爱农业,初心不改;
做人、做事、做学问,大师风范。
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身教重于言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您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许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榜样,才有了一种选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卢院士的影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也是他们引领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虽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我们深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卢院士”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苦苦耕耘,中国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才从未停止它的脚步,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卢院士虽已逝,但其精神将永存。
有人说平凡孕育着伟大!确实如此,在我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国、爱教育的情怀。我的老师庄良国、谢志全,他们扎根农村几十载,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我的很多同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敬业奉献,有以校为家的,有发烧了仍然带病上课的,有加班加点做材料的……我所敬重的叶俊青老师,虽然已临近退休,但她却依然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强烈的责任心让她每天早早地到校,晚上又是踏着沉沉的夜色回家,课间、午间、傍晚我们都能看到她留在教室里辅导学生的身影。每到学校评优,她却又笑着说:“我都要退休了,把机会给年轻老师吧……”说到无私奉献,霞浯小学校长赖丽芳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关心学校老师的专业成长,事事亲力亲为。学校每每有老师开课,她总是不愿其烦、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经常夜深了还在教研;她总能在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老师一遍一遍地磨课……而说到敬业,我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霞浯片区党支部书记王幼算老师的身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她教育情怀的最好写照,她不计得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夜以继日,我们都能在电子备课室看到她埋头苦干的身影。有一次她胃病犯了,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怕耽误功课,她硬是强撑着不去看病,同事们好说歹说才将她送去医院,拿了药后她又赶回学校继续上课……这,就是“感动西园”的老师,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身边的“卢院士”!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卢院士”,就是这样一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一方净土,坚守一份对教育的承诺,默默付出却又不求回报,两袖清风却依然无怨无悔,他们用无私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 篇章!
“感动中国”“感动西园”带来的感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是片刻感动,而应是融于自身,贯穿生命的内心感动。无论前行的道路上是风雨还是阳光,是荆棘还是鲜花,我们都应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向卢永根院士学习,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学习,坚守初心,坚定前行,用执着与奉献书写无悔的人生!
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篇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卢永根院士于8月12日4时41分在广州逝世。虽然他已逝世,但他长流人间。他的动人事迹、他的伟大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涉农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我要将卢永根院士这种“坚定信仰,永葆初心的本色;一心为农,深稽博考的作风;淡泊名利,朴素纯粹的追求”传承下去,我要以卢永根院士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强农兴农热洒自己的汗血。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卢院士病危之际,他更是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生前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在生命结束之时,满腔的爱国之情,再次迸出了绚烂的火花。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爱国之情,不计名与利,只问为民耕耘,他的精神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点燃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主义火焰。
2022年卢永根老校长事迹篇5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们都是平凡人,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但总有人能将自己的平凡贡献给国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无法预知自己未来能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但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才能向卢永根院士这样伟大的人靠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肩负起历史责任,从小事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青春的路上,向卢永根院士孜孜不倦的学术态度看齐,学习他无私的奉献精神!
卢永根院士的职业是科学家,而他一生的事业,是那让我们洒下热泪的、永恒发挥作用的探索和奉献。他的一生,都有关选择。在战乱纷扰,国仇家恨中,他选择就读中文学校,接受民主进步思想,向往共产主义。在公派留学,亲人挽留时,他选择勇担责任,报效国家。他选择捐出毕生积蓄,选择捐赠遗体,选择在重病中开展组织生活会。伟大根源于平凡。
卢永根院士做出这些选择时所思所想我不得而知,但是身上穿了多年的旧毛衣,家里破旧的老物件,亲笔签下的志愿书都在无声诉说“布衣院士”何以感动中国。这是华农之幸,因为华农亲眼见证了一个平凡的学生成为一位平凡的教授,平凡的科学家。这是华农学子之幸,因为新时代扬帆起航,灯塔更高更亮。卢永根院士,还在那里,卢永根精神,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