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10篇)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1
刘明静,女,汉族,1975年10月生,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刘明静,为兑现一句“安全护送孩子渡江”的承诺,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义务护送学生安全乘船过江。她用13年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分量。
关溅小学是邱少云烈士故乡的一所乡村小学,部分学生来自琼江对岸的偏远村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距离学校太远,如果完全步行,绕行通过上游的一座大桥,需要近3个小时,于是乘船过江便成了孩子们上学的捷径,但乘船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成了大家最担忧的事情。2007年,担任关溅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静听说班上的一名学生在船上打闹,差点掉进江里。后来,刘明静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独自乘船过江上下学。当时,刘明静便对孩子父亲许下承诺:“孩子交给我来照顾,请放心,我会保护她的安全。”
刘明静决定把家从铜梁城里搬到少云镇上,方便去琼江对岸接孩子们上学。她在少云镇租了一间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日复一日义务护送学生渡江。从护送自己班上两三名学生,到护送全校的20余名学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对岸码头等待孩子们到齐,再一起乘船过江到校。下午放学,她又护送孩子们过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离开。13年来,刘明静牢记当初那句承诺:“只要坐船过江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看管好。”
在刘明静的影响下,关溅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奔流不息的琼江上护送孩子们。13年来,关溅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乘船发生意外。因为“渡娘”,邱少云故里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和暖意。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2
刘付昌,男,汉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居民。郭德刚,男,汉族,1951年1月生,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
刘付昌、郭德刚两名退伍军人,在烈士陵园接力守陵50余年,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用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
遵义市仁怀市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长征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68年,遵照组织安排,退伍军人刘付昌接受了守护烈士陵园的任务,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围墙、修道路、修墓地,栽树、扫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守陵的同时,他还向前来祭奠烈士、为英魂扫墓的人们讲述红军故事3000多场次,让更多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
为了维修烈士陵园,刘付昌带着工人从山脚下一块一块把砖背上山,再一块一块用砖砌起围墙。陵园里杂草丛生,刘付昌又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脚下背土上山,然后种上树木。有时候,甚至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上柏树。这一干就是3年,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刘付昌始终坚持。陵园修缮完毕,刘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简易工棚安了“家”,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
1999年,同为退伍军人的郭德刚了解到刘付昌老人守护烈士陵园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主动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成为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护者。刘付昌老人用50年的时间践行“守到死”的承诺,在他逝世后,郭德刚不负重托,接力守护好陵园的每一寸土地。
两代守陵人守护的是烈士忠魂,坚守的是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
刘付昌荣登“中国好人榜”。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3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深山小学18年。他爱岗敬业,学校师资紧缺,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无私奉献,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他的妻子带着刚满9个月的女儿坐三轮车去县城买教材,因为山路陡峭、刹车不灵,车翻进沟里,孩子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扎根山村无怨无悔。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13个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长劝说感化下,张玉滚来到黑虎庙小学任教,每月拿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4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了残疾。
他教书育人殚精竭虑。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为教好英语,他自己出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2013年10月,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上,途中发生车祸,摔晕在地。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搀扶下站上了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他“铆”在学校甘洒热血。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去镇上需翻越尖顶山,穿过险峻的八里坡。5年间,张玉滚肩不离担,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2006年,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工人们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新校舍盖好时,张玉滚已瘦得脱了相。
他视学生为亲人精心培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学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要接送,他一一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玉滚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张明明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冲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张玉滚连忙抱起张明明,又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2014年9月张玉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8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2019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4
李秀英是兴文县莲花镇高义社区村四组村民,与丈夫何明宣以务农为生。2020年孝老爱亲宜宾好人、兴文县苗乡好夫妻、兴文县第六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1992年,李秀英与何明宣经媒人介绍认识,相处两年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俩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随着一双儿女的出生,夫妻俩的生活更是甜蜜幸福。何明宣是一位很有经济头脑的农村青年,专门学习过稻田养鱼、果树种植等农业技术,还到四川省内非常有名的肉兔养殖培训学校“仁旭平养兔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养兔技术。当时父母还不太能接受一些新思想、新技术,而作为妻子的李秀英却经常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决定,主动耐心做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争取全家人的支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9月,丈夫何明宣在医院检查患有尿毒症,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婆也常年患病,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李秀英一个人肩上。
面对生活重压,她不屈不挠
病魔虽然凶恶,却没有击垮李秀英对奇迹的期望,她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疾病所击垮、消沉。作为平凡的农村妇女,李秀英面对生活的重压,她不屈不挠,照顾患有尿毒症的丈夫14年,无微不至孝敬年老多病的公婆,并将2名子女培养为大学生、共产党员。李秀英用自己的付出,给子女树立了榜样,为家庭付出了心血,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书写了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责任和担当。
谈到老伴,何明宣饱含泪水,“多亏了她这么多年的细心照顾,不然,我恐怕早就连命都没有了,孩子们也不可能上大学。同样是女人,她却比别的女人要辛苦得多,特别是在我住院期间,为了省下治病的钱,她每天都吃我吃剩的面包和牛奶,想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面对患病公婆,她不离不弃
李秀英陪着丈夫,多次到重庆、成都、泸州等地治疗,医疗费、药费、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在四处寻医的同时,家庭没有了经济收入来源,两个孩子要读书,一家人还要生活。这时的李秀英既要面对害怕失去丈夫的惊恐,又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难,本来就瘦小的她,一夜之间更是苍老了许多。李秀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却说:“如果我不坚强起来,那卧病在床的丈夫、年迈的公婆,年幼的孩子们怎么办?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管丈夫的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都不会丢下他不管,只要我有口饭吃,我就不会让他一餐饿着,一定要把孩子们拉扯长大”,当时很多人都叫李秀英出去打工,但她都拒绝了“我出去打工,日子倒是好过了,但丈夫在家想喝一口热水都成问题,孩子们上学回来热菜热饭也吃不上,所以我必须留在家,要苦大家一起苦,要幸福大家一起幸福”李秀英朴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更渗透着一个农村妇女无比坚韧的力量。
李秀英的公公是优抚军人,在部队艰苦的环境中身体留下了很多毛病,一遇天气变化就会发作,长期需要人照料,婆婆的身体也不好,李秀英更是没有任何怨言,无微不至的照料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尽量让他们过好晚年生活,享受应该有的天伦之乐。同时还不断安慰他们,告诉他们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放弃对丈夫的治疗。婆婆对李秀英更是赞不绝口,“我们这个媳妇心很好,平时对我们也很好,以前在砖厂上班,别人拿一个香蕉给她、拿两颗糖给她,都要拿回来给我吃,真的像亲女儿一样。”
面对命运的不公,她无怨无悔
面对命运的不公,李秀英从未埋怨,尽量把自己乐观的一面展现在家人面前,用自己的乐观影响家人勇敢面对生活,夫妻俩从来没有因为生病或者是家庭负担而产生矛盾,总是相互鼓励、支持着对方,从不在别人面前叫苦。何明宣生病14年来,李秀英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撑起了这个家庭幸福的蓝天,用爱书写了孝老爱亲动人故事。现在,何明宣的病情得到控制,每周去县中医医院做三次透析,花销降低了不少,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为他们分担一部分经济,肩上的担子就没那么重,日子也越来越好。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5
刘学举,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11月出生,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郑家坪村村民。
40多年来,他先后赡养5位嫡亲、6位非亲老人,这些老人多半是或盲、或聋、或弱智的“五保”,7名老人被养老送终,目前仍有4名老人在他家安享晚年。被人们称为“11位老人的贴身孝子”。获全国孝老爱亲之星、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湖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十堰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6
陈春芳,女,汉族,1980年3月出生,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区专干。
2008年以来,她的儿子确诊为脑瘫儿,丈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面对不幸,她乐观面对、咬牙坚持、不离不弃,想方设法为他们治疗,终于使他们基本康复。现在,她的孩子上了小学,丈夫也能正常生活。她把更多的精力和爱心用来回报社会,开办了武汉市唯一一家公益性脑瘫儿童家庭康复中心,把多年来积累的治疗照顾脑瘫患儿的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武汉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7
刘发英,女,土家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刘发英在全国首创全透明的“一对一”网络助学新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搭建起诚信的桥梁。她从2005年开始以“英子姐姐”为网名开展网络助学,始终把诚信放在首位,保存的100多本厚厚的“信义爱心账本”,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姓名、金额、受捐学生姓名等重要信息。她用诚信赢得海内外1700余名爱心人士的信赖,募集爱心善款169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780余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美德人物、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媒体誉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8
黄久生,男,汉族,19__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
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__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__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推荐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用心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透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寻中国好人榜”。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9
许光,男,中共党员,河南省新县人,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长子,青年时期在北海舰队服役,曾任北海舰队舰艇长。19__年回新县投身家乡建设,先后在县人武部、县人大工作。
许光同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各个时期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信念,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人生赞歌。
他甘于奉献。作为名将之后,又是新中国首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可谓前程似锦。但为了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他毅然回到家乡新县照顾祖母,支援地方建设。在这里,他先后送走多名亲人,并为9名老红军和遗孀养老送终。作为将门之后,他一生中三次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在他看来,共产党员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才算有光明的前程,扎根农村,同样无上光荣。
他勇于担当。选择留下就是誓愿为老区奉献与付出,在县人武部任职的20年间,他走村串户,密切联系群众,立下了下乡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他主动请缨,与民兵一起肩挑背扛,奋战300多个昼夜,终于改变了新县无微波通讯的历史。28年间,他在家乡平凡的岗位上总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他情怀为民。他是将军的后代,更是老区人民的儿子。在他看来,群众的事再小也比家里的事重要,他下乡支农,虽然离家很近,但经常一个多月不回家。他没有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一丁点好处,两个儿子入伍从未找关系提干,全部复员回乡,目前都是普通干部、职员。但为了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他多方争取,解决钢筋、水泥等物资紧缺问题。为了让老百姓住上楼房,他主动放弃自己的院落,直到去世还用着上世纪70年代的大立柜、80年代的沙发、90年代的老式电视。他收入不高,却向亲友化缘,先后捐款捐物10多万元,资助130多名困难群众,自己生前却一直抽着廉价的“散花”烟,住着拥挤的小房子。病重治疗期间,他还不忘对来探望的县领导说:“地方财政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我的病情我知道,不要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
许光同志是河南省第__届人大代表,20__年获第__届河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十大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篇10
__,男,25岁,汉族,本科文化,在勉县北收费站从事内勤工作。一年多以来,该同志以"做一个合格高速人"来严格要求自己,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关心支持单位工作,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勉县管理所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凭着丰富的专业技能、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收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是平时的收费工作,还是内勤的服务一线工作,他始终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自己无声的行动影响和凝聚其他员工,并注重要求其他员工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搞好“传、帮、带”,从良好的工作作风入手,坚持做到完成收费干在前、思想工作做在前、困难当头抢在前、执行任务走在前、团结互助搞在前,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一名内勤人员,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在他的影响下,员工团结一心,气氛和谐,都能自觉地把履行岗位职责、把交通行业“三个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志之间讲团结,岗位之间讲协作,工序之间讲配合,不断增强了班组的向心力、凝聚力。
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他忠于单位组织,热心单位工作,积极协助单位委员做好单位的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篮球等兴趣小组及“ 冬季趣味运动会”等各类活动;协助并踊跃参加工、团开展的“三人篮球赛”、青年志愿者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响应分公司、管理所号召,为南郑县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到勉县中心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送去晚年祝福。这些活动既活跃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培育了团队精神,又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积极报名参加2014年西略分公司收费业务技能比赛 ,参与2014年陕西高速集团高速之星收费技能比赛;积极参加2015年西略分公司收费技能竞赛并获得业务知识一等奖,点钞点卡三等奖。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充分发挥内勤服务职能作用。一是针对普遍涉及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联系员工群众,协同党组织开展员工思想状况调查,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关心员工作生活,热忱为员工服务。二是干好本职服务员工上传下达的同时,从思想政、生活上都给予员工帮助和关心,竭尽所能地帮助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