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1)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2)
都知道成为航天员太难太难,但很多人并且不知晓到底有多难。
曾经看过一篇资料介绍,与聂海胜同批的14名航天员,他们仅需学习掌握的理论课程,就达58门。囊括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几百页的大部头,像我等学渣,想想都望而生畏。
基础课目之外,还有我们难以想象的严酷训练:失重、超重、缺氧、寂静与孤独等等,不是挑战生理极限,就是挑战心理极限。而一名合格航天员的训练进程,至少得经历3至5年。
聂海胜和队友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聂海胜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
偶然有次"探亲假',聂海胜回到家,总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有时连上床睡觉,都得妻子帮他把腿抬到床上。军医出生的聂捷琳,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每次都会长时间给丈夫做按摩做理疗。等丈夫沉沉睡去时,往往自己一身也累得散了架。
即便"休息日',聂海胜也鲜少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片刻。他将家里部署成了学习室,无论客厅还是卧室,到处都堆满了学习用书,甚至连墙上、衣柜上,都满贴着需要背记的纸条。
为让聂海胜在家里学得更轻松,聂捷琳还往往扮演"阅读机'、"提词器'的角色,她在一边念,丈夫在一边记。甚至连女儿,也给爸爸当上了学习、训练"助理'。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3)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4)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5)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2021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10月,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月15日21时40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500字(篇6)
景海鹏,山西省运城人,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曾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这一次,他将在太空度过自己50岁生日。
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