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1)
__X,中共党员,脑外科、创伤骨科主治医师,2014年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他在平凡岗位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这不仅是一句对医生的训诫,也是他从医的向导。
病人住院时,亲人时常不在身边,他四处打听他的亲人家属,将患者的心愿传递到位;患病者大多心情烦躁、郁郁不安,医生不仅要把病情解释清楚,还要试着用语言将患者的情绪平复下来。时刻为病人着想,从见到患者那一刻起,从进入手术室起,一次减少开销中,每一声嘘寒问暖里,一步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不适应。
医生,因为热爱从事的职业,更因为愿意奉献。他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0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理论精神,践行“两学一做”的党员标准,进一步领会其要旨。作为骨科医生的他,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依靠成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让群众满意,也让群众放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说,“我将不断地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医师而不懈奋斗。”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2)
__X,中共党员,__X区人民医院综合内科,内分泌科主任医师,__X区人民医院内科支部书记。
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带领全体党员冲锋在前。
从医34年来,他一直从事内科一线临床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尽职尽责,热心服务患者,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业务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断加强理论技术修养,积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先后在天津医大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在医院率先开展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熟练冠心病、肺栓塞、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是医院内分泌科学术带头人。自2003年担任科室主任以来,为科室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所在科室业务总量逐步增长,特别是近十年科室业务量和经济收入名列前茅,所在科室连年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科室多次被评为局级先进单位。他本人多次获得院级和局级先进个人。由于工作突出,他曾先后获得区级和市级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评为天津市人民满意好医生称号!
作为2003年非典时期的医院抗击非典专家组成员,面对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共产党员的他在支援湖北的倡议中率先报名,在医院的抗击一线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再次披挂上阵,身先士卒,不分昼夜,连续工作100个工作日以上无休息;同时与所在科室员工一道积极面对各种不确定危险因素,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与此同时他还兼任新冠疫情隔离病区主任,面对院领导的重托,和各种各样困难,他没有怨言,他积极奔波于各个点位,圆满完成了抗击疫情的最困难时刻的各项工作。
现在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作为科室主任他不但仍然面对严格防控任务,还要在过度病区工作上尽职尽责,还要在诊治专家组团队持续作战,他是一名党员,特殊时期就要体现出一名党员的真正担当,体现一名医生的职业操守!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3)
我是一位乡村医生。为四周的乡亲们作预防保健,治病疗伤工作。我拖侧重度残疾的双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务于社会,不但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却是那样的出色。
19__年,一场萧瑟的秋雨后,我不幸得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就再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清贫的家境,苦闷、旁皇、无助乃至失看伴随我度过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从满天真与童趣的童年。
或许是命不当尽,上天固然没有给我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发奋图强的好父母,我们真情无私的庇护,不向苦难低头的宝贵品质,还有那些好心村民对我的真诚鼓励和开导,使我逐渐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别是看书学习,驱走了我心中久积不散的阴霾,感遭到阳光的明亮和灿烂。
一九__年的夏天,我开始尝试着自学。家里有《小人书》和一本撕的没有部首的《新华字典》。我就把《小人书》上的字一页一页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标到《小人书》字的旁边,然后一遍一遍的往读。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后,我借来旧课本开始依照课本学习。
这就是我自学的开始,从a o e开始念起,从一笔一划开始写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算起。学习使我过于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固然这背后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劳。
学习更给我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对生存和生命进行深进思考的营养,特别是我知道了很多残疾人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保尔、张海迪,他们也是残疾之躯,处境也非常艰巨,但是他们没有由于身带残疾就失往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茫不振,没有回避现实,而是英勇地直面人生,昂开端,挺起胸,自立自强,向命运挑战,向不幸抗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震动着我,感染着我,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为我的人生信条:固然身患残疾,但也要奋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不成为社会包袱、不成为家庭拖累的人。张海迪不是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和克服困难的气力吗?那末小小的我就要为了本身站起、改变命运而刻苦学习。就这样,白天苦读,夜伴孤灯,七年辛劳自学,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知识照亮我前进的航程,信念赋予我攀登的勇气。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千里之外的省会石家庄,自费在一所医学院跟班学医。
我想做一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疗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石家庄学习了的三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环境变化和身体残疾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作业的压力我要坚持顶住,迎头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楼下楼、打饭打水、洗衣服、上厕所等一些琐事,对一个健全人来讲是举手之劳,可是对我而言却是何等的艰巨。但我没有在困难眼前畏缩,依然以坚韧挺过每件难事,用微笑迎接每个拂晓。
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系也是很优秀的,教授们对我的经历既感到惊奇又很是赞美。惊奇的是我的自学历程,赞美的是我虽是自学,但成绩却一点也不比正式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差。__,__年我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与优秀学生的荣誉。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4)
__,男,__岁,永年县第一医院外三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本院外科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手过硬的神经外科手术技巧,超前的手术理念。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并能把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理念结合本院实际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引进的重型颅骨损伤大骨瓣减压术方法填补了永年县空白。于20__—20__年度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期间,有幸获得时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吉祥副院长亲自指导,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神经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的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整理参与著作的《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临床研究40例》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综合临床》上发表,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的《颈前路微创治疗颈椎病》已取得20__年度的邯郸市科技局的立项。因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在职攻读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神经外科病人多、急诊多,众所周知,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20__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接到急诊科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个39岁的男性因突发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当时急诊为患者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非常顺利,但是仅仅术后2个小时患者病情再度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并发脑疝,紧急复查头CT发现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较上次明显增多,果断为患者再次手术,结合病情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出血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位置较深,周围遍布血管神经,稍有不慎,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终于完成了手术,这时才发现已近第二日中午,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中间更是滴水未进,手术中已将自己与患者的安危融为了一体,凭着这种坚韧的毅力坚持做完了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习以为常。术后患者持续昏迷不醒,接着又出现了高热血凝、肺部感染等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为了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每天都是最先来最后一个离开,期间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中西药联合应用,患者在一周后脱离了危险,逐渐清醒。由于出血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是在所难免的,患者情绪一度非常低落,针对患者这种心理,多次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为其树立康复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其父再三感谢,道出真情,他们家是祖传中医,发病后经过他的多年行医经验,其子的生命是九死一生,并且是二次出血,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咱们县级医院能够救治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业务上精益求精。神经外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无论从手术方式还是治疗理念上来讲总是更新最快、最多的学科,为了使我县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总是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科室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用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手术技术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可惜的业绩。在去年除夕夜的鞭炮声中,采用新的术式,成功的为一名32岁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从药物的剂量、应用时间、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配合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使患者在术后第八周能够站立行走。看到家属满意的笑脸,自己的心中除了成就感外,油然而生的更是一种责任感,更加明白自己的社会使命,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积极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同样,作为现代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要以先辈榜样,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为造福我县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5)
我叫陈__,男,生于19__年12月29日,汉族,于20__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读医学校本科。职称执业助理医师,就职于__市__街道__社区卫生服务站,从20__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0多年来,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不分昼夜,任劳任怨,从未完整休过一天班,从未正式休过一天假,就连春节也不例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为病人服务,解除他们的病痛,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肯定。我们范家庄社区卫生服务站,连续10多年被街道卫生院评为先进单位,本人于2019年被街道党工作授予优秀党员称号。
乡村医生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由于服务站内人员少,除了基本医疗外,还担负着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使的我们经常加班加点,白天忙医疗,有空就为慢性病人测释迦血压、量血糖进行体检活动,措导他们用药和康复训练,还得为儿童和孕产妇建卡建册,白天收集信息,到了晚上,还要把信息录入个人电子档案中,经常是一干就到下半夜,晚上值班时还得处理有些急症病号,但既使再累,我也从来没有怨言,急病人之所急,把病人当亲人,不管白天黑夜,随到随诊,悉心照料,遇有活动不便的患者就得上门提供服务,经常是顶风昌雪,顾不上吃饭,但不管再苦再累,我们也会做到让患者满意,让群众放心。
在20__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已是10点多钟,当时正下着大雨,我正在家中休息,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了我,处于医生的本能,我知道这么晚了打电话肯定有急事,于是急忙接起电话,是邻村的一位大爷,说他儿子突然胸闷,喘不上气来,正在往我们服务站里赶,我一听,急忙抓起件衣服,只来的及拱上拖鞋,拿起雨伞就往服务站跑,刚进门,他们就到了。病人是个20多岁的青年男性,嘴唇紫绀,胸闷,全身发痒,经过紧急询问病史,弄清了病人是急性食物过敏,赶紧让值班人员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并安抚病人及家属情绪,让他们精神放松,配合治疗,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病人症状很快好转,又继续观察了1个多小时,等病人一切正常后,又嘱咐了他们一些注意事项,才让他们回家。这时已经到了下半夜了,虽然我很劳累,但是我能为他们解除了病痛,维护了病人的健康,我感到很欣慰。
也是一年夏天,我正在值夜班,本村一名60多岁的妇女,急匆匆的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说他丈夫突然生病下不了床,我赶紧拿起出诊箱就跑到病人家里。在为他检查完身体,做出诊断,然后进行了紧急输液。由于天已经很晚了,病人及其家属都已经困的睡着了,我就守在病人旁边,直到治疗结束,等病人好转之后我才回到服务站。
这些年来,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我还采取减免医疗费用的形式,为患者扰忧解难,虽然自己的收入有所减少,但我收获的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好评,我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我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我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配合市卫生局及当地街道卫生院做好国家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我利用在社区卫生室基本诊疗工作空闲和下班后的时间,对国家规定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6岁儿童管理、孕产妇管理、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及时收集相关的信息,为相关人员免费查体,指导用药,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防病治病意识,每月按时进行巡查,及时发现辖区内关于卫生监督的不良行为,及时上报处理,配合街道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传染病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处理。截至目前,已经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615份,每年发放12种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举办6次健康教育讲座,更换6期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播放6次影音宣传教育材料;及时通知辖区内适龄儿童到接种门诊进行因家计划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通知孕产妇及儿童到街道卫生院妇幼保健科进行按时查体;配合街道卫生院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全面的免费体检,并将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老年人本人;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时发现,纳入管理,每年对他们进行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对他们的病情及时掌控,定期指导其用药及生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使农村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提高了农民参合率,使我社区居民参合率达到97%以上,更好的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的问题。
我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管理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况,认真做到了发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规范用药,不滥用激素和抗生素,从而有效减少药物对居民身体的危害。实行微机操作,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但我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常宣传医改政策,除了自己自学电脑操作、医改系统外,我还帮助其他乡村就医生尽快熟练操作流程。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己。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和一名乡村医生,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消除病痛。用我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服务好村民,用饱满的激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奇迹的最后防线!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6)
30日,杭州市卫生系统举行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王妙芳也出席了报告会,她用百丈口音讲道:我做的是非常平常的事,社会各界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真有点担当不起。我今年60多了,但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市卫生局领导,局直属各单位、各区、县(市)卫生局(社发局)主要负责人、党办主任,职工代表,直管医院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王妙芳是百丈镇仙岩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40年来她坚守在一个小山村,用自己的技术和热情帮村民解除病痛。她把病人当邻里、当朋友、当亲人,成了当地村民不可缺少的大好人。7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王妙芳的事迹。患者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被村民需要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王妙芳这种质朴的幸福观,引起了全区、全市甚至全省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报告会由区五院赵玲主讲,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员工王刚领、王妙芳的儿子林峰、仙岩村村民李萍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下属、同事、母亲和阿姨,讲述了一个个朴实感人的故事。
杭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滕建荣一见到王妙芳,就握着她的手连说“向你学习”,他说,你的先进事迹,事实上就是乡亲们对你的口碑,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卫生系统的光荣,对此,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表示,下一步全市卫生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对王妙芳事迹的学习和她这种朴素价值观的宣扬,学习她扎根基层、不计名利的高尚情怀,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和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从而鼓励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医疗卫生的神圣事业。
崇贤街道掀起一股“王妙芳”热
日前,崇贤街道党工委组织机关干部、村(社区)负责人、崇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一起参加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 来自崇贤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沈掌富在听完报告后表示:听了王医生的事迹,深受鼓舞,作为一名“赤脚医生”,本人有着与王妙芳一样的经历,要以王妙芳为榜样,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解除病人痛苦,体现自身价值。据了解,崇贤街道党工委举办的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掀起了学习王妙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的高潮,街道党工委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联系实际,谈认识,找差距,在推进崇贤新城项目建设中尽心尽责,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献计献策,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
百丈镇以王妙芳精神激励工作热情
近日,百丈镇计生办组织了各村(社区)计生干部,开展主题为“学习王妙芳同志先进事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座谈会。近来,百丈镇各部门纷纷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王妙芳同志先进事迹,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工作热情和创业动力。参加座谈会的计生干部,纷纷畅谈学习王妙芳同志的体会,大家都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仙岩村计生服务员谈到,自己和王妙芳同是一个村的村民,作为年轻一代,着重在四个方面学习王妙芳同志的精神。一是要有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甘于平凡,脚踏实地;三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四是要不断开拓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氛围。
感动中国乡村医生事迹(篇7)
45年前,他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回海岛做乡村医生;45年间,他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记住每个村民的基础疾病,曾夜里抱着氧气袋,乘渔船送病人急救;曾抬着打6颗钢钉的手臂,坚持坐诊;曾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他们吊盐水到天明……
他叫吴秀明,宁波象山石浦的乡村医生,海岛居民口中的亲人“老吴”。潮涨潮落,人来人往,他青丝变白发,在海岛尽头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响应号召,去最艰苦的地方。
吴秀明扎根海岛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岛度过的。
南田岛是宁波地区居住人口最多的偏远岛屿,也是吴秀明的家乡。1976年,21岁的吴秀明在象山人民医院医士班学成毕业时,学校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满腔热血的他毅然回到南田岛樊岙公社卫生院工作。
有一年,吴秀明参加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他和同事在海岛最偏远的水糊涂村、杨柳坑渔村和金七门渔村整整住了一个月。那里没有电,他们就自带发电机,昼夜加班,挨家挨户摸排,查出了金七门村有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妇女患有结核病。
按照规定,国家给他们提供药物免费治疗3年。3年期间,每月都要给他们送一次药,还要定期把他们接出来,坐船去石浦拍片复查。
这个重任落在了吴秀明肩上。那时的南田岛,很多乡村都是荒山野岭,道路难行,每月送药谈何容易。每次,吴秀明都要从樊岙翻过三道山岭,走近2小时山路才能到金七门村。有时回去晚了,还要走夜路,吴秀明便背着医疗箱,拿根竹棍,边走边左右拍打开路。
吴秀明这一坚持就是3年。而为了每个月的约定,吴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宁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车,他硬是一大清早从宁海出发,步行了8个小时到象山泗洲头,再辗转回到樊岙,就为了准时给他们送药。
遭遇厄运,却放不下朝夕相处的海岛居民。
1986年11月,已经结婚,儿女双全的吴秀明,调到了东门乡卫生院。卫生院在东门岛上,与石浦隔海相望,那时没有桥,进出海岛都靠坐船。
当时,乡卫生院设在潮汐一来就会被淹的土地庙,没有自来水,都是向村民买井水喝。后来迁到现址,名称更名为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也从以前的1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连接石浦和东门岛的铜瓦门大桥通车后,同事们都选择了下班后回到石浦家里。
尽管吴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还是选择平时住在岛上,每周才回一次家,他的理由很简单:岛上2000多人,签署了家庭医生协议的有近700人,他们都是老人,年纪大了发病时间不固定,卫生服务站晚上离不开人。
于是,便有了吴秀明多次在夜里抱着氧气袋,陪伴病人乘着渔船,乘风破浪,赶往石浦急救的镜头;也有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们吊盐水到天明的经历……
35年的朝夕相处让这里的村民接纳了他,如今,每户居民家里有多少人、有些什么病,他一清二楚。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对海岛居民病情了如指掌的医生,却对自己儿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14年3月,吴秀明的老伴因为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一个月刚缓过劲来,又查出儿子患了胸腺肿瘤,病情凶险,稍有不慎将导致终身瘫痪。
儿子正当壮年,孙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怎会遭此厄运?要是平时自己常回家看看,早点发现儿子身体的异样,肿瘤还会这么严重吗?吴秀明内心满是自责,四处举债,又把石浦的房子卖了,花了近40万元给儿子做手术。
好在儿子手术很成功,在上海治疗半个月后回到石浦,休养了一个月才渐渐恢复。那一个月,吴秀明请了假,天天骑摩托车回家照顾儿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不幸摔伤,导致右臂肩胛骨折,手臂上打了6颗钢钉。
这次吴秀明住了整整一个月医院,但他也很不安:已经一个多月没去上班了,海岛卫生室怎么样了?那些患者的病情是不是稳定?对面山岛上刚做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老王现在恢复得怎样?东丰村的老陈上个月血压高得吓人,他降压药有没有坚持吃?……
一想到这些,吴秀明坐不住了,坚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务站,一边给海岛居民们看病,一边让医院派来的实习医生开单拿药……
“热闹”晚餐,却是6年来的第一次。
吴秀明的敬业赢得了医院领导的信任。2015年他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继续留在海岛卫生服务站工作。
同样,他的敬业赢得了海岛居民的爱戴。大家知道他手臂里有钢钉,不能吹冷风,所以后来夏天大家来看病、挂吊针时,都强忍着说不热,吹吹风扇就好。实在忍不住了,打开空调,也要把吴秀明“赶出”输液室。
近日,记者跟随吴秀明乘船到对面山岛巡诊时,那里住的9户人家看到吴医生来了,像见到亲人一样将他请进屋里。临走,岛上的居民们又拿出自家种的橘子、青菜送给吴医生。
回到东门岛卫生服务站,记者参观了吴秀明的宿舍: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几个收纳箱,还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橱和一把用来切中药药片的刀。
得知记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饭,吴秀明下了班马上忙活起来,拿出冰箱里自家带来的皮皮虾、冬笋、鲳鱼等,下厨烧了六七个好菜,看到买的一瓶椰子汁不够,他又准备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买一瓶。
记者心有不安,劝道:“我们就3个人,不用弄这么多菜和饮料,浪费了。”
但同行的通讯员却拽住了记者,偷偷地说:“这是6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在服务站陪着吴医生一起吃饭,平时他一个人都是有菜没鱼、有鱼没菜,一锅饭烧了吃两天的,晚上也找不到人说话,吃点饭,看看电视就睡了。今天老爷子高兴,就由着他吧……”
吃完饭,我们向吴秀明告别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了。东门渔村村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渔村道路一侧的霓虹灯格外耀眼。回首望去,吴秀明站在路边向我们挥手道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又越来越清晰。
45年前,他响应号召到偏远海岛做乡村医生。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很多人不懂他为什么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但身上的白大褂懂得他的选择。
海岛上,有人上岸,有人离开,潮涨潮落,人来人往。而他青丝变白发,把45年的坚守,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打着钢钉的臂膀在海风中颤抖,而他问诊的手温暖依旧。一生俭朴清贫、敬业奉献,他把医生二字镌刻在海岛乡亲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