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感人事迹5个800字左右

| 郑诗2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进行“东风—3号”全程试验和其他试验任务,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建设新的发射试验基地。该基地从1966年初勘察选点开始,到1968年末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随后便投入发射试验任务。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等验收合格之外,连通信指挥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简易的,更不用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了。

基地刚建成不久,钱学森便赴山西太原发射中心,组织指挥导弹发射任务。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于龙淮等随钱学森一同前往,于龙淮担任这次发射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和钱学森一同在指挥中心值班。

导弹原定下午5时发射,因准备工作出现问题,发射先是推迟到午夜,而后又推迟至第二天凌晨。一夜没睡,一些年轻人有些撑不住了,大家都劝当时已年近60的钱学森离开指挥大厅去休息,但钱学森却坚持要留在指挥岗位上。那个指挥厅非常简陋,除了几个桌子板凳,连个沙发椅都没有。钱学森便和大家一样,搬来两个木板凳并在一起,和衣躺下休息。

看着身穿旧军装躺下的钱学森,于龙淮心中的不安和敬意油然而起。他想:这么一位科学家,如果待在美国,其工作、生活条件不知道比回到国内要好上多少倍,但他却毅然决然回来了。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如今和我一起躺在这又冷又硬的板凳上,我是一个年轻人,而他却是一位快60岁的老人呀!想着想着,于龙淮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2

张民觉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他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抗战爆发后,在清华大学担任助教的张民觉随校迁往长沙、昆明。看到敌寇践踏中华国土,同胞惨遭奸淫烧杀,血气方刚的张民觉曾产生弃教从军的念头。他的导师孙国华先生劝阻这个1933年就已经在美国《解剖学记录》杂志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的助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士兵,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的,希望你在科学研究上有一番建树。”

出国留学前夕,张民觉曾回了一趟岚县。有一次,他和结发妻子李民淑一同上街购物。李民淑看准了一块质优价廉的布料有心购买,当得知产地是日本时,张民觉义愤填膺地说:“我宁可赤身裸体,也决不买日货!”

张民觉的仇日情绪也曾经带进家庭关系中来。定居美国以后,儿子张板桥娶了个媳妇叫金莱·瑟琳,有一半日本血统。张民觉开始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又不能干预,心情很不愉快。儿媳进门5年多,张民觉对她一直很冷淡。直到长孙张承先诞生,张民觉对儿媳才热情起来。他对儿媳说:“我以前对你不好,因为你是日本人。”金莱·瑟琳回答说:“我心里清楚。”从此后,彼此之间消除了成见,关系友好起来。

张板桥对父亲曾经表现出的那种情绪,觉得可以理解,说:“他是时刻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曾经侵略、蹂躏自己祖国的日本人,抱有反感情绪,这是很正常的。”

山西省第一个被塑像纪念的现代科学家

2004年10月10日上午,在山西岚县县城文化广场,鼓乐齐鸣,鞭炮震天,4000余名群众聚集于此,参加张民觉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场面十分隆重和热烈。这是山西省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为海外华人科学家雕塑铜像。大家都为岚县能出张民觉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民觉先生的铜像为半身像,矗立在岚县县城文化广场。铜像含底座高3.55米,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山西省宇达工艺总厂制作。铜像形象逼真,神态自然,表情微微含笑,仿佛在跟故乡的父老乡亲交谈。人们无不感受到他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从而得到启迪和鼓舞,萌生奋进的勇气。

张民觉先生铜像揭幕,是纪念张民觉先生魂归故里1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项。此外,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纷纷题词以示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题词:“计划生育的先驱。”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题词:“为人类计划生育和生殖生理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原山西省人大主任卢功勋题词:“民觉风范,千古长存。”省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吕日周题词:“岚县骄傲,世界唯一。”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3

参观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在里面看到一件非常珍贵的遗迹。一封爱因斯坦在1938年写的一封信,这封信的题目叫:给5000年后子孙的信。

在这封信中,爱因斯坦深情地写道: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商品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在这份信件的手稿中,还包含着爱因斯坦亲手书写著名的相对论公式:e=mc2。据以色列国家馆官员介绍,以色列把这份珍贵的爱因斯坦亲笔信拿到上海世博会展出,是因为以色列人民对上海人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二战期间,上海人民曾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逾3万犹太人,使他们躲过了劫难。这份浩荡恩情,以色列人民一直铭记在心。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还曾对上海进行了短暂访问。当他从汇山码头登岸时,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向他递交了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正式通知,以奖励他在核物理学方面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当时,爱因斯坦在上海接到这个通知还很兴奋,没想到,以后核物理发展令他无法控制。当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正式研究原子弹时,爱因斯坦颇为惊讶,他力劝罗斯福总统放弃原子弹的生产。可是,这时候的爱因斯坦的声音显得是那么地弱小。作为一名犹太人科学家,他已无法控制核子武器研制和生产局面。一直到晚年,爱因斯坦还一直认为,人生的最大遗憾是推动研制了核武器,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爱因斯坦以一种充满欣喜和忧虑的语言,给5000后的子孙写了一封信。爱因斯坦一方面用一种赞美的语言,描述了科学的进步给人类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用一种悲哀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那就是,由于商品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不均,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更大的灾难和不幸。

这是一封给5000年后子孙的信。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以一种远大和智慧的眼光,看待未来,告诫子孙。可是,让我们无比震惊的是,原以为要5000年后才能出现的状况,有很多今天就已经成为了现实。

爱因斯坦的忠告,既是警醒,也是企盼。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4

法拉第巨大的热情、超人的记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这位大化学家。

朋友,你一定知道这个光辉的名字吧!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预告了发电机的诞生,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他毕生致力研究的科学理论——电磁场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传法拉第的老师戴维,一个誉满全球、世界公认的大化学家在瑞士日内瓦养病时,有人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却说:

“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是法拉第!”

是的,戴维回答得好,重要的是人!下面就是这个学徒出身的大科学家在踏进科学大门之前,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向往科学、努力奋斗以及在进入科学殿堂之后建立丰碑的故事。

为了装备自己的小实验室,法拉第到药房里去拣别人扔掉的瓶子,花半个便士买一点最便宜的药品。他抱着捡来的、买来的东西,回到书店里的阁楼上,心里乐开了花。从此,每天下工以后,法拉第便埋头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点上一支蜡烛,进行实验。

从13岁到21岁,法拉第在书店里当了8年学徒。这正是他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将近3000个夜晚,法拉第把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实验上了。

1791年9月22日,迈克尔·法拉第出生在一个铁匠的家里。他父亲体弱多病,铁匠铺开不下去了,最后只好盘给人家,自己去当帮工。为了维持生活,法拉第12岁当报童,13岁去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当学徒,学装订手艺。从此,法拉第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在里波先生的书店里,到处是书。这里是智慧的源泉,知识的海洋。法拉第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地吸吮着。劳动了一天以后,他在微弱的烛光下拼命地读书。书里讲的那些电的现象和化学实验,把法拉第迷住了。他渴望把书上讲的那些实验做一遍,可是一个穷学徒哪来的钱买仪器和药品呢!

里波先生的书店在伦敦是很有名气的,加上法拉第手艺出众,态度和气,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因此,皇家学会很多会员,都乐意把自己的科技书籍送来装订。顾客中有位当斯先生很喜欢法拉第,有一次他送给法拉第4张入场券,让他去皇家学院听大化学家戴维的讲座。

1812年2月的一个晚上,法拉第生平第一次跨进皇家学院的大门,坐在阶梯形的讲演厅里。他的心情紧张而又焦急。戴维终于出现了,大厅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戴维讲的题目是发热发光物质,讲得那么轻松,却又那么透彻。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天才的光华和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向外辐射。法拉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飞快地记着,笔记本翻过一页又一页。

法拉第一连听了戴维的4次讲座,好像游历了美丽、庄严、圣洁的科学殿堂,那里阳光灿烂,照得他心里光明、温暖。他把4次听讲的笔记仔细整理以后,用漂亮的皮封面装订成册。他经常轻轻地翻阅,多么渴望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啊!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命运对穷人从来不露出笑脸。它总是一副威严、狰狞的面孔,迫使你对它膜拜和屈服。然而,也有许多穷人并不屈从,他们顽强地和命运搏斗。法拉第就是其中最顽强的一个。这个铁匠的儿子,从小爱看父亲挥舞大锤,一下一下地锻打烧红的铁块。铁块变冷变硬以后,父亲把它放在炉火里重新烧红。经过千锤百炼,铁坯终于按照人的意志变成各种工具。父亲曾经自豪地对他说:铁匠面前永远没有顽铁。多少年来,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

于是,他决定写信给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要求在皇家学院找个工作,哪怕在实验室里洗瓶子也行。他心神不宁地等了整整一个星期,音信全无。他忍不住跑到皇家学院去打听,得到的回音只是冷冰冰的一句话:“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

受到这个屈辱的打击,法拉第感到伤心。但他毫不气馁,他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法拉第从小就练得一手好字,至于绘画,他是从一个名叫马克里埃的法国画家那里学来的。那位曾经给拿破仑皇帝画过像,后来横渡英吉利海峡,流亡到伦敦的画家,恰好借住在里波先生铺子的楼上,和法拉第成了邻居。画家看到法拉第学画心切,答应教他。作为交换条件,法拉第要替画家擦皮靴和收拾房间。画家心眼不坏,教得也很认真,可脾气不好,经常责骂法拉第。法拉第逆来顺受,坚持跟他学画,终于学会了投影和透视,能够逼真地、艺术地把眼前的东西画下来。从这段经历中,他体会到:只有忍辱负重,敢于向命运挑战,才能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到手。

法拉第又一次向命运挑战了。他鼓起勇气给戴维写信,并且把装订成册的戴维4次讲座的笔记一起送去。法拉第巨大的热情、超人的记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这位大化学家。法拉第到皇家学院化学实验室当了戴维的助手。科学圣殿的大门向学徒出身的法拉第打开了!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5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居里夫人是谁吗?你肯定会回答:知道,她是镭的发现者。

居里夫人曾说过:“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她忘我地工作。1908年,她获得克尔曼大金质奖章;1911年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里夫人作为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提炼出了一克镭。在这四年中,居里夫人时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像一台机器人似的,有时她累得站也站不起来,居里夫人这种顽强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非常敬佩。有一些娇生惯养的青年,靠着父母的高工资,不愿意工作,这些“抠老族”在居里夫人面前应该感到丢脸。

镭是一种放射性很强的元素,居里夫人天天和镭打交道,身体难免会被伤害,可是,在危险与死亡的威胁下,居里夫人没有半点退缩,她为了科学事业而献身,她是多么勇敢,多么伟大啊!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以后一举成名,祝贺的,来访的,夺走了她希望保存的唯一财富——沉思与安宁。她甚至不得不视荣誉为“仇敌”,躲到乡下去。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永不骄傲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可贵。比如有一些成了名的明星,在舞台上一直很傲气,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他们与居里夫人比起来又是多么渺小,多么可笑啊!

居里夫人为科学做出的贡献是谁也取代不了的,她的人品是高尚的。我们小学生要学习她顽强的敬业精神,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在荣誉面前谦虚的精神。

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