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7篇

| 吴泽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1)

闫安,庆阳市委双联办的一名普通干部,2015年7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并成为岳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一名队员。驻村工作以来,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创新完善思路,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健全机制,统筹推进,使岳庄村逐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深入走访调研 全面掌握村情实际

新集乡岳庄村位于镇原西南部,群众习惯上称之为“山后地区”,全村共有387户1687人,其中贫困户293户1155人,贫困面高达68.5%,自然环境差,山川塬兼有,人均耕地面积仅3.6亩,且多数为山地,群众收入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68元,比全县低1794元,比全市低2231元,在镇原县87个贫困村倒排序中处于22位,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村“第一书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驻村之后,他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开展调研和实地考察, 集中利用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岳庄村6个村民小组,对岳庄村2015年计划脱贫的40户183人和2017年计划脱贫的17户79人进行了重点走访,现场解读惠农政策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并深度分析岳庄村致贫原因,修订完善帮扶计划,协助乡村核实岳庄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信息,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基础资料。

经过和村干部座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岳庄村贫困面高,返贫率较高,加之长期以来,受到的扶持有限,岳庄村基础建设十分滞后,将近60%的耕地为山地,土地质量差。4个村民小组群众农电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经常发生用电故障。村部年久失修,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农民收入单一,思想守旧狭隘,普遍缺乏种植、养殖技能,严重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脱贫时序安排,他们将路、电、水、田、房、业、智等七大瓶颈作为岳庄村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重点。同时,闫安在广泛调研和深度分析梳理的基础上,立足岳庄村发展实际,起草了《岳庄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全面总结岳庄村的发展现状、致贫原因、着力重点和对策建议,进一步明确村户需求、任务清单和帮扶重点,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市委双联办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关注,《甘肃农村工作》(第9期)、庆阳市委网分别对该调研报告进行了刊登。

全心为民谋利 积极争取富民项目

岳庄村留守妇女多,农闲时节无事可做。一次座谈交流中,闫安萌发了为岳庄村妇女群众引进香包刺绣项目的想法,他与村组干部在入户过程中积极征求妇女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有意愿的妇女进行统计登记。同时,多方奔走,协调争取,成功与庆城县欣艺刺绣印染公司达成业务协议,建立“公司+农户”刺绣生产基地,通过合作订单生产枕头和拖鞋等刺绣产品,由刺绣公司负责提供产品原料并开展技术培训,群众完成刺绣产品后,刺绣公司上门回收并付给群众手工费,经预算,仅这一项年可为每户实现增收1200多元。

凝聚爱心力量 帮助树强发展信心受多种因素影响,岳庄村部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学生生活极度困难,加之村上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设施。对此,闫安和工作队队长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爱心微信,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岳庄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捐赠生活学习物资,帮助他们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目前,共为岳庄村142名群众捐赠衣物、书本等物资共计178件,并联系北京爱心人士白杨女士,为村小学捐赠国旗1面,红领巾100条,图书92本,图书柜12个,文体用品63件,总计价值1万多元。同时,他还联合庆阳市蒲公英爱心协会,于9月25日组织为岳庄村及周边两村210户贫困群众发放秋冬衣物1200多套2000余件,受益群众达1000多人;10月份,帮助残疾人贫困户争取困难补助3000元,帮助其发展养殖;11月份,利用网络筹得爱心捐款10080元,为岳庄小学捐赠“爱心书柜”14个。

强化督促指导 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在做好岳庄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加强与县乡项目实施单位的协调联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定期督促项目落实,与乡村干部全程参与项目谋划、论证、实施和验收,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帮扶任务的落实。一是协助监督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6项重点工作。组织50户贫困户代表,于8月20-23日赴榆林市佳县、绥德县和清涧县参观考察学习大枣种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负责起草了《关于组织岳庄村群众赴榆林市考察学习情况的报告》,为本单位进一步帮助岳庄村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先后两次组织省内、外理论专家为岳庄村210多名干部群众开展苹果、红枣、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种植技术。

注重实践探索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闫安同志一直负责全市的双联行动宣传工作,长期的工作实践造就了他特有的工作敏锐性和洞察力,他积极借鉴推广全市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双联“六大任务”和“六个精准”要求落地生根。他利用平时空闲时间,一是起草并制定了《岳庄村双联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手册》。按精准扶贫、双联行动、驻村帮扶工作队三大块,分别对岳庄村基本情况、贫困户分布、项目需求清单、脱贫计划、2015―2017年计划脱贫户信息,双联单位帮扶项目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等20小项要求进行了详细总结。同时,创新制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学习、例会、请销假、发展积极分子入党、“三会一课”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入发展。二是针对岳庄村的发展实际,起草制定了《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村民公约》,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扩大村级民主,维护村庄和谐稳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逐步形成一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跟可学的帮扶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总结在工作中建立形成的好做法,先后撰写了《岳庄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如何发挥挂职“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强化“六个载体” 提升驻村帮扶水平》等理论文章,分别被《甘肃农村工作》第9期、《陇东报》(10月20日第三版)、《省委双联网》(10月15日)刊登报道。

时下,闫安正和队友们一起穿梭在岳庄村的田间小道上,一起通过网络寻找更多爱心人士关注支持岳庄村脱贫致富,他也在和村民们一起,积极探索增收致富的产业,让293户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让岳庄村走在全市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的前列。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2)

20__年2月,______同志受组织选派到梁山县赵堌堆乡董花园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牢记省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包工作中,先后在梁山县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上代表省派第一书记表态发言,梁山县电视台今日梁山播放了典型事迹专题片,先进事迹材料被选报省委组织部。

一、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作为省派第一书记,从省城刚一到完全陌生的村庄开展工作,刘永林同志面对的情况简直是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为拓宽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他带领村里10余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潍坊、威海和青岛等地考察农业种养殖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在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地制定出董花园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村级制度建设汇编》、《村级党建工作规划》、《2015年党建工作要点》、《2015年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度,为帮包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带领村党员学习党章,领会党的x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掌握省、市、县、乡的有关政策文件,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工作开展中,他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很好地将党员群众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一是召开三八妇女节暨创业交流座谈会,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妇女搞创业等议题广泛征询意见建议。二是在“六一”儿童节时,为全村120多名小学生每人赠送了一件爱心书包、一只文具袋和书籍,在为孩子带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群众的距离。三是在“七一”建党节、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9户特困户党员购买米、面、油等慰问物品,并组织全体党员召开座谈会,重温入党宣誓,加深党性教育。四是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全家福拍照”活动,发放倡议书200余份,春节期间评选“好媳妇”3名,“好婆婆”3名,并发放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拍摄全家福照片”300张,并装裱发放到每户,带动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风貌,五是开展关爱特困户过暖冬活动,为7户(11人)送去取暖煤1吨/户、棉大衣1件/人、棉被1床/人、花生油1桶/户、面粉1袋/户。六是多次召开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同委员和老党员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帮包村特困人员的情况,他利用民政扶贫政策,为孤儿董圣杰争取住房整修款3万余元。

三、忙“输血”、促“造血”,抓好精准扶贫

针对该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他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包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为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农田水利浇灌难问题,他发挥水利工作特长,不辞辛苦地全方位考察了全乡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对董花园村每一条田间路、每一座涵桥都进行了调查,找准了董花园村的水利困结所在;牵头完成了《赵堌堆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赵堌堆乡董花园村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争取将董花园村纳入到“国家千亿斤粮食项目工程”。组织引导村民成立了“黄河金粒有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黄河滩区土地416亩,用于种植有机小米;向省水利厅申请专项资金40万元,新打深水机井7眼,铺设地下管道2400米,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农业用电缆3200米,使整片农田实现插卡式灌溉,届时亩均年增收将达2000多元,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3.1万元的年管理提成收入。

建设经营场所,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经多方研究论证,他多方筹集资金178.35万元,在德商路西侧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上下20间共计1547.06平方米的沿街门市房,用于对外出租,贫困户也可就近就业打工;此项目建成后年租金收入可达24万元,其中8.5万元用于村集体收入,15.5万元用于补贴39户74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门面房租赁,将使村集体年增收11.6万元,贫困人口年均增收5100余元,年底,村里精准扶贫对象全部实现脱贫。

四、修道路、建广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响应上级美丽乡村建设有关精神指示,改变群众出行难、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的现状,他多方奔走,四处“化缘”:协调资金17.01万元,对村庄6300余平方米的.小街巷、胡同进行“户户通”硬化,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时代;筹措43.64万元,修建面积达2000余平方的高标准文化广场,配套建设围墙、厠所、篮球场、文化长廊、文化墙、舞台、健身器材和景观绿化等,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好去处。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刘永林同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团结带领董花园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3)

近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一书记》。影片一开始,内心就被它的主题曲给震撼了: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写的人!“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委书记,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他用他的踏实肯干,艰苦执着,把困难和抉择当成历练的熔炉,在小岗的土地上,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演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写人生!

沈浩原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干部,他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基层,离开省城合肥,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六年。来到小岗,他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为村里追回了集体财产,使小岗人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贫困。当三年任期将满,村民的98个红手印把他留了下来,他顶住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继续为小岗的发展奔波。终于,小岗村在他和村民们拧成一根绳的热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通了铁路,实现了经济转型,一跃成为了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标杆式农村,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新时代的现代化新农村。而正当小岗经济蒸蒸日上时,这位“第一书记”却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小岗,离开了这片倾注了他所有汗水和真情、爱与希望的土地。

沈浩作为新时期的模范党员形象,他留给我们的是干实事,为人民,任劳任怨,无私无畏的工作态度;是敢为人先,勇往直前,争做先进的昂扬志气。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称作是镀金的跳板时,他做的不是反驳而是深入到村民当中去走访,去体察民情、收集民意,尽心尽力地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取小岗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这就是小岗人民心中的“第一书记”,这就是新时代党员的楷模。红手印三年又三年地挽留,小岗村一次又一次地飞跃,沈浩用他的执着和真诚实现了他的大写人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沈浩事迹为榜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拼搏青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生的精彩而艰苦奋斗。

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更应该从沈浩的先进事迹中学习他那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始终保持着一颗勇往直前的决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精神。“在小岗村,我受到心灵的洗礼!”而我,因为沈浩而重新审视自己,因为感动而发自内心地思考,思考如何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对待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实践_,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创新,敢于担当;对待学习,要始终保持一股乐观向上的朝气,全面发展自已,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对待做人,要清清白白,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乐于奉献,做一个大写的人,追求大写的人生。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4)

张俊民,男,1974年7月出生,1999年5月入党,果树学硕士,现任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科技推广科科长,2015年11月被派到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任第一书记

小张家乡也在农村,考上大学后学农业,毕业后在市园林绿化局林业站干农业,是真“农人”。听说市里要选派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周围有人说,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千头万绪、扶贫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那么兴奋?张书记微微地笑着没说什么,他心里想,这正是我要的舞台,看我的!

2015年11月中旬,按照区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报到后要先在镇里熟悉一周工作,可是张书记为了抓紧时间,盘算着利用晚上住在镇里时间与值班干部聊天来“补课”,报到当天下午就入村与村两委班子见了面。晚上回到镇里的宿舍他才发现,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幅被子和一个垃圾桶,没桌子,没椅子,没水壶,最为关键的是因为煤改气还没完工,没暖气!当晚张书记就被冻感冒了,由于不适应环境,感冒又发展为肺炎,将近一个月才好。但张书记把这一切都当作农村工作的考验,反而更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近一年来,他俯下身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调研做规划,调整结构谋发展,整理土地增资产,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践行着第一书记的使命,堪称第一书记的楷模。

完成使命,有机融入是前提

对于“第一书记”这个上面派来的干部,村民、村干部既充满期待、又满怀“戒心”,既期待第一书记能切实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水平、又担忧第一书记空有名头、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认为第一书记工作不过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作秀。针对这种情况,到村后,张书记先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起,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等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很快融入了村子。同时,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作风点燃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赢得了村两委的信任,带给了村民“发展的希望”。

科学发展,做好规划是基础

张书记任职的梯子峪村是平谷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由梯子峪、卧龙峪东西两条山沟组成。目前能浇上水的土地仅160亩;同时受地形地势限制发展空间局限,与周边村比较没有突出资源优势;与多数农村一样,存在着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正所谓:有山山不秀、有水水不流;有绿不出彩、有人老残多;粮田百余亩,产品销路愁!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张书记一入村就马不停蹄展开调研。曾经一周内爬了5次山,村书记王玉海感慨地说,“张书记一来,我把几年的山都爬了”。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勘察,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弄明白区、镇的发展定位与支持方向,分析该村的发展瓶颈和相对优势,邀请有关专家出谋划策,制定了“梯子峪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将大桃种植、特色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的三“金”战术,制定了年度“扶贫工作计划”。

谋定后动,产业发展是关键

种好“一棵树”

大桃产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还一直沿用传统的“大冠稀植”种植模式,存在桃园密闭、通风不良易发生病虫害;机械难进入,人工需求量大等弊病,作为来自市园林绿化局的专家,张书记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曾劝导打算更新的村民采用“高效密植”新技术,但村民对这项技术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今年春季,了解到区里出台了补贴政策,张书记抓住这个机遇请专家到村讲课,并亲自带领村民到周边做的好的村去参观,最终村里计划改造的农户全部采用了此项技术,改造面积占全村果园的三分之一。改造的桃园两年后亩产将翻一番,达到8000-10000斤,且便于于机械化,为村民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迈开“两条腿”

翻开张书记办公桌上的日历,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卖鸡蛋135斤”、“卖鸡蛋50箱”的记录。这是张书记关心村里养殖产业的真实记录。

利用山地散养柴鸡是村里的传统产业。村里2003年成立了北京满山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满山找”牌柴鸡蛋商标;2006年,合作社的柴鸡蛋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但如何进一步扩大销售,提高养殖效益是村两委班子一直在琢磨的事。张书记到任后,积极与市科委联系,最后在科委农村中心的帮助下从中国农大引进了吃得少、产蛋率高的“节粮型蛋鸡”,品种的更新,起到了开源节流的作用,养殖效益增加10%。张书记会利用各种场合、线上线下等各种手段推介、推销村里的柴鸡蛋,于是就有了今天50箱,明天135斤的记录。

挖好“三池水”

盘活村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张书记一直在琢磨的事。经过反复调研,多次与村两委班子研讨,张书记把目光锁定在村口的两个水池子上,决定再挖一个水池,利用山沟的高差以收集雨水为主发展循环水系,同时利用村里的山地打造“梯田桃林花海”、 “桃花流水”、“桃花倒影”的特色景观,发展旅游产业。张书记想法得到了镇政府、区农委的支持,“梯子峪桃花溪休闲农庄建设”(投资额452万)在区农委立项,目前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将于10月份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实施除了形成特色景观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打造基础外,二可整理出100亩梯田,有效增加村里桃园面积;同时给村里增加一个休闲垂钓的新产业,对促进村民增收意义重大。

多方筹措,村民“获得”是目标

打造花园式村庄,让村民生活在花园里一直是张书记的一个梦想。春季,张书记联系派出单位捐赠了8000株月季,500棵海棠,镇里给支持了一些油菜花籽。其中5000株藤本月季种在了村民的房前屋后;3000株大花月季种在了村里的小广场,道路边;海棠花、油菜花种在了村口。如今,效果初显,特别是藤本月季,已在村里形成了一道道靓丽花墙。现在,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张书记邀请了一家甲级园林绿化设计公司正在给村里做整体绿化美化改造设计,相信在明年春天,梯子峪将有另外一番美景。

张书记联系市林业保护站将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示范点放在了村里,这样村里不仅可获赠16000根驱虫的迷向丝,还能掌握新技术;联系市农林科学院赠送村民8个优良品种枣树接穗3500根,5个鲜杏品种接穗500根等;联系市科委农村中心赠送村里5000只鸡苗;联系中科院植物所对村里植物资源的调查开发提供帮助。张书记一直在努力争取各方资源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抓好培训,社会和谐是根本

张书记认为精神文明才能社会和谐,提高素质才可持续发展,村民的素质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首先是做村民急需的技术培训,根据农事需要,邀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区果办的果树专家、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花卉专家来村开展培训近20次,指导村民学习新技术,近期还要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

下一步张书记的计划是在村委会开设农民夜校,将国学、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党的富民政策纳入培训范围,将体育健身、休闲养生纳入学习内容,逐步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5)

万青建,男,1982年1月出生,土家族,大学本科文化,现任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兼任乡党政办公室主任、毛安村第一支部书记等职务, 2009年6月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毛安村党支部被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后进村”,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带着乡党委的信任和重托,他挂帅兼任毛安村第一书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身体力行带领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发展和一方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毛安村落后的面貌有了彻底改变,他本人也连续两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嘉奖,多次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

一、强组织,凝心聚力

两年前,他刚一到毛安村,就坚持吃住在村,用了近20天的时间,走遍了毛安村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把走访群众、深入调研作为工作重点,尤其是深入摸排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频频上访,党组织的形象受到损害的症结所在。很快,他就找到了加强村委班子团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路。解铃还须系铃人。他把开展党建工作、激活人心作为甩掉难点村、贫困落后村帽子的抓手。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着重抓了7个方面问题:

一是改扩建党员活动场所,让党员有专门的活动阵地;

二是理顺两委关系,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强化大局意识,统一思想;

四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党务、村务公开;

五是注重落实规定,确保廉洁自律;

六是注重党员素质教育和发展新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七是组织开展党员为民服务帮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支部一班人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重实干,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党员队伍建设也有了显著加强。2年来该村党支部新增3名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还有4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新发展的党员严格按照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条件,3名新发展的党员都是致富带头人。

二、办实事、取信于民

针对毛安村的现状,他提出以群众长期得实惠为宗旨,带领党员干部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其任职的期间,积极带领群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想富,先修路”。两年前的毛安村还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努力,借助通畅工程建设的东风,他积极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促使毛安村落实了通畅公路建设项目,同时带领村支两委一起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2万元,新建通村水泥路3公里,彻底解决了晴天不能行车、雨天不能行走的难题。特别是

2011年10月,村民期盼已久的村部至毛安8组、9组的通组公路竣工,较大程度地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公路竣工时,8组、9组许多村民兴奋不已,自发买来烟花鞭炮燃放。作为乡党委的选派干部,他更加重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完成对毛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了汛期的安全隐患,有效地解决了近4000亩良田的灌溉问题,使毛安村境内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改变,争取到投资1000多万元的国土整理项目,改善土地使用环境。此外,他还在县能源办争取了40套沼气池及设备已安装到农户,既给农民带来实惠,也美化了环境;投资10万元,完成村级活动中心的建设,改善了村办公条件;投资80万元,完成了村农网改造工程,彻底改变烤烟生产和生活用电难题。

三、谋发展,富民强村

富村必先富民,民富才能村强,两年来,他始终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支部”,支部的战斗力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村级发展,过去的毛安村主要种植玉米和红薯,村民收益少,经过他仔细思考,意识到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大家摆脱贫困,于是他带领村党支部充分做好高寒缺水的文章,重点发展烤烟、玉米、生猪养殖等山地种养业。党支部先后确定了“支部协调引路、党员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

并还选派党员代表到常德职业学院进行参观学习,学习烤烟、生猪养殖等技术,特别是在2011年在发展烤烟这个项目上,部分村民由于担心种植技术和收购合同的问题,不愿意种植,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他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为群众树立典范,支部成员许春山、罗元玉等率先种植了10亩烤烟,在他们的带领下,一部分党员群众也开始种植烤烟,党支部还针对群众在种植管理中缺乏技术的实际问题,邀请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和当地“土专家”到示范基地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当年毛安村种植烤烟234亩,上交烟叶730担,烤烟收入上万的农户就达20户,光烤烟一项就使该村群众人均纯收入净增1500元以上,2011年毛安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500元。

四、解民困,构建和谐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万青建同志始终心系群众,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党和政府和关怀和温暖。 村民朱世洪的妻子身患胆结石开刀住院,花费大笔的住院费用,自身身体又常年有病,还有1个痴呆傻二等残疾儿子,家庭十分困难,他多次协调民政部门,帮助解决了家庭低保等基本保障问题,重燃了他的生活希望。老党员满延富身患癌症,花费了大量治疗费用,他想方设法帮助他申请大病救助资金,减轻其家庭负担,他多次到县委组织部党建组以及民政部门汇报,帮助解决部分困难资金;多

方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00元,帮助许金山等四位孤寡老人,新建了砖瓦房。2011年5月,他组织村干部认真调研摸底,严格按照低保政策,重新调整低保户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家庭重新调整上报,经过民主评议、上墙公开公示,共上报低保户20户28人,同时解决了8名残疾人的低保待遇。此外,在他的动员下,全村251余户781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人数达100%,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村民参加养老保险,2011年全村参保率达90%以上,目前该村已有142人能够拿到“退休金”。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万青建同志就是这样,心系贫困山区痴情不改,情牵广大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人生的壮丽诗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6)

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被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该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真实可信;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符合常理。总之,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他深入群众,埋头苦干,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他的感人事迹凝结成一座丰碑,不仅立在小岗村,立在广袤农村,更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句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平凡的人生闪耀共产党员的魂,坚定的信念成就辉煌的小岗村;眼含泪水又心情激动的看了根据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事迹改编的电影,影片真实客观反映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生活,沈浩同志放弃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投身基层,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把汗水和真情留在了小岗村,把爱和希望留在了小岗村,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奉献给了小岗村。沈浩同志鞠躬尽瘁、一心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与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重新凝聚了108户村民的心,改变了流传多年的俗语,先修路,再盖房,后架桥,事事关注百姓,件件贴近民心,他就是人们的好公仆--沈浩。一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牺牲奉献精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他离我们是那样的近,因为他如我们每个人一样的平凡,他却又离我们那么的远,因为他做到了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坚守和奉献。

我很喜欢电影的主题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在这个充满变数和人心浮躁的时代,很多人向往的是一种以物质财富为目标的人生,而沈浩展示了另外一种简单的、纯粹的人生,以及这种人生可以有的高度和境界,沈浩的生命是有限的,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无尽的。

这部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己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片尾沈浩书记的女儿在演奏钢琴前说了一段话深深感动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坚强勇敢的性格,延续了沈浩书记的伟大精神,使我备受鼓舞。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样,不计名利,不谋私利,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负组织对于自己的期望,真正做到为人民务实、清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作风。

最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篇7)

杨松茂,男,39岁,2015年8月被选派到卢氏县狮子坪乡下庄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坚持真情走访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多措并举强力脱贫,使下庄科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其本人第一书记的形象得到广大认可,赢得普遍赞誉。

凝心聚力巩固堡垒

杨松茂2015年担任下庄科村第一书记之后,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调查了解下庄科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下庄科的自然、经济等基本情况,找到下庄科成为全乡、全县重点扶贫村的原因所在,除地域偏远、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过差是不容否认的重要原因。

杨松茂深知自己入村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安下心、扑下身,有过皱眉、有过叹息,但没有报怨,没有泄气。首先与支部书记、支部成员促膝交谈,共商良策。其次组织民主生活会正常化,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活动,使散兵游泳的个体党员聚拢到组织的大家庭之中,抱团取暖,信心倍增。紧接着分任务加压力,共产党员包户扶贫,荣誉感、使命感激发了热情。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执行,进一步推动党支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只会不议”的不良会风,为民而议,为议而会。党支部的提议要求支部书记放下“土皇帝”的架子,做出为民谋事的样子;党员大会审议,帮助每个党员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振了精神,提升了责任;两委商议促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村民决议确保了方向形成了动力。决议公开和结果公开,更加彰显了党组织的坦荡胸怀,密切了党群关系,不少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村两委的后备梯队,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可喜局面。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真正变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攻坚克难摆脱贫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稳定民心,增强信心的工作,杨松茂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下庄科要项目跑资金,先后修通了4条到自然村的公路,总里程10.2公里,入户路的硬化结束了下雨水泥路,天晴杨灰路的历史。26万元的文化广场及配套器材,丰富了下庄科的精神文化生活。120万元资金帮助40户居民改造了房屋,向美丽乡村跨进了一步,使下庄科成为卢氏旅游廊道上的一颗明珠。80万农网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生产动力难题。72万元建设了红庙湾、草沟口、寺而沟三个通讯基站,消灭了信号盲区,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捕获信息更为便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第一书记担负的重要任务,杨松茂耗费了心血,想尽了办法,找准了路子,做出了成绩。在澄清家底,确定对象之后,关键是上项目、 上产业。没有产业来支撑,攻坚脱贫嘴上功。杨松茂一边宣传护林政策法规,一边联系外购原料,帮助群众稳定发展传统产业代料香菇。在争取县林业局提供14.3万株连翘苗,1.6万株核桃苗发展林果产业外,自筹资金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4000株大樱桃苗、2000株猕猴桃苗,建起了特色水果基地。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杨松茂与村两委一班人马组织成立了农民合作社,54个贫困户养殖优质黑猪270头,单项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落户安装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可观收入。

民生基础的改善,扶贫产业的发展,帮助下庄科20户88人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时为持续发展,奔赴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村串户温暖民心

驻村工作像回家,走罢东家串西家。杨松茂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的感情之缘可想而知,加上随和爱动的性格,走村串户成了工作常态和必修课程。

刚到下庄科村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杨松茂就抓紧时间到村各户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沉到底,接地气的方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也给他的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党建工作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聚集在支部中,党旗下,长期弱化放任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党员的模范意识、纪律意识、组织观念日渐淡化,对党建活动冷漠。杨松茂就登门拜访,逐一交谈,回忆历史,谈论现在,展望未来。老党员李国泰就是这样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并且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

修路架桥,本是惠民利事,但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之时,就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下庄科村近两年新修的几条公路,都是杨松茂苦口婆心,软磨硬缠才得以实施的。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准识贫。而把“精准”这个动听悦耳的词语落实到实处并非易事,从最初不愿当贫困户脸上无光,到后期的不愿退出怕收益受损,从开始不愿上项目怕担风险,到随后膨大规模挤占份额。不管是调查计算的结果,集体研究的决议,还是张榜公示的内容,都是变成杨松茂一次次“访问”的谈资,晓情喻理,才可以变成可以总结的成绩。

工作的事认认真真,群众个人的事也尽心竭力,学生上学,看病求医,杨松茂有忙必帮。虽然他是“外来户”,“过路客”,却把自己当成下庄科的一员。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他都登门帮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九百多天的交流融合,杨松茂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遵纪守规塑造形象

杨松茂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看似喜喜哈哈,实则细致入微。虽然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却时刻紧崩着纪律之弦,坚守岗位,严于律己,把组织要求的“五天四夜”工作制度演变成“5+2”,“白+黑”。两年多时间从没有脱岗漏岗受处分,也没有迟到参会挨批评。有时晚上开完会驱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下庄科。群众戏称“夜猫子”,妻子嗔怪“像野人”。

长时间生活在村里,每天和群众打交道,杨松茂很注意生活纪律,自带炉灶、生火做饭。不仅做到不吃请、不收礼,不搞特殊,还自掏腰包买礼品,中秋、春节慰问老党员,自己赢得了口碑,维护了党的形象,树起了“第一书记”的大旗。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杨松茂只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中其中的一名,但他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历史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应尽职责。

4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