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成长事迹800字以上五篇

| 郑诗2

假设你担心年轻的一代会变成什么,答案是他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开始耽忧更年轻的一代。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名人的成长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的成长事迹篇1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1888—1889年、1891—1892年,高尔基为了解祖国和人民,两次漫游俄罗斯。从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经过顿河区域、乌克兰,来到比萨拉比亚,再从那里沿着克里米亚南岸到了库班,再到黑海边。旅途见闻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

名人的成长事迹篇2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名人的成长事迹篇3

1921年6月2日,电报诞生整整25周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发表了一篇简短的社论,其中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在人们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对这一消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应。那就是,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让人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快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16人中,有律师、作家、编辑、记者,甚至还有一位名叫瑟·麦卡锡的国会议员,他们都认为这类刊物必定有广阔的市场。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资本金,并领取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电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选举过后。

得到这一答复,其中的15人为了免交执业税,向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他的暂住地———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运到邮局寄了出去。

从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就诞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他们创办的这份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发行范围达127个国家和地区,订户1亿人,年收入5亿美元。

为什么世界上聪明人很多,而成功者很少?是不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条件时,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不会等待万事俱备。

名人的成长事迹篇4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其实和你一样——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

其实和你一样——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居第一位。

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

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

名人的成长事迹篇5

不要在那么年经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的轨迹给定下来,不妨多尝试尝试,多几种体验,弄清楚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男演员是谁,答案一定是:吴秀波。

随着谍战剧《黎明之前》的热播,在其中扮演男一号“刘新杰”的吴秀波凭借张弛有度沉稳内敛的表演,迅速俘获了大批粉丝,他的粉丝们自称“波蜜”。

一夜爆红的吴秀波,自己却很冷静,他说:“我已经过了渴望成名的年纪了,对现在的我来说,最看重的是怎样把戏演好,做一名真正的好演员。”

的确,他不算年轻了,那么之前,中戏毕业的吴秀波都干什么去了?

尝试,让他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当年,中戏毕业之后,吴秀波被分配进铁路文工团,这在同班同学中算是很不错的一个归宿了,可是他总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能量没有发挥出来。有一天他坐在幕后等待上场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惶恐:这辈子就作为一个演员这么过了?那也太可惜了吧?我只能拥有这一辈子,干吗不多尝试一些别的?无论成功失败都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抱着这种想法,第二天他就辞职了。

辞职后吴秀波尝试唱歌,成为了一名歌手,全国各地乱窜,在歌厅驻唱,每到一处就找当地最大的歌厅、夜总会,径自找上门去,开门见山:“我想在这儿唱歌,你让我试试,行,就留下,不行,我走人!”通常人家听了他的歌唱之后,都会如获至宝,他也总能在当地引起一点小反响。吴秀波说:“要说粉丝,我那时候就有自己的粉丝了,有一个女孩子,天天来听我唱歌,听完后为我点一杯矿泉水就离开,我不知道她怎么会知道我只喜欢喝矿泉水的。这样的时间足足有半年,后来我离开那个地方,却没有来得及对她说声再见,这件事我现在想起来还无法释怀。”

在昆明唱歌的时候,他还喜欢上了一个跳舞的女孩。女孩子每天都灰头土脸踩着点来上班,然后在后台昏暗的光线中,急匆匆地描眉画眼涂脂抹粉,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一个艳光四射的姑娘,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魔术。他很迷恋这个过程,每次这个女孩化妆,他就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看,从未想过要去表白,甚至没有说过话,只是暗自想象,这女孩有着什么样的经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想象中为她心碎或者心动。后来他还为这个女孩写了一首歌,就叫《跳舞女孩》——“黑黑舞台,你独自踏着节拍,艳丽的粉黛,掩不住脸上的苍白,寂寞舞鞋,走过那昨天的岁月,卸了妆的镜子里面,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这段感情直接影响了他对爱情的审美,日后让他心动的恋情,无一例外都是以表面云淡风轻、内里却已是翻江倒海的方式呈现的,甚至也成就了他今天沉稳内敛的表演风格。

当时他每月的收入能达到6000块钱,要知道那可是十多年前啊,那时候铁路文工团的工资也不过就是几百元!他也顺带着把全国各地几乎都游览遍了,一路走一路唱,青春结伴好时光,钱挣得容易,花起来也没数。经常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但那也难不倒他,拿一把吉他,面前放着一个盒子,站在街边上就开唱,唱上两个小时,一个礼拜的生活费就有着落了。

这段做歌手的经历培养了吴秀波日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逆境中依然坚不可摧的自信,他说:“我毫无畏惧,因为我发现我的生存能力太强了,怎么样都不会饿死,遇到什么样的低谷我都不怕!”他很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明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越活越小心,看到公务员考试那么热门,他觉得匪夷所思:“不就是一个稳定吗?还这么年轻就想稳定下来,一辈子就被套在这儿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一直在衣食无忧、安逸稳定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人是苍白和没有力量的。”

唱歌唱到30岁,当年和他一起唱歌厅的人都红了,像满文军、沙宝亮、杨坤等等,连当初为他在歌厅伴舞的黄觉也成了一位知名的电影演员。也有唱片公司找他签约,但是他对出名这件事儿有点儿漫不经心,他想的是:趁着还年轻,还能折腾,再尝试干点儿别的,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儿呢!

尝试,

给了他丰富的人生

不做歌手之后,吴秀波成了一名商人,做过很多生意,开餐馆、开酒吧,还开过一个文化公司,一开始都挺顺的,赚了不少钱。可年纪轻轻的他也同时尝到了财富的副作用,是不知珍惜,是虚荣张狂。那会儿吴秀波大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架势,热爱各种名牌,身边围了一圈酒肉朋友,在一块就是吃吃喝喝,有时候他忙,那帮朋友就自顾自聚会,快吃完了打个电话给他,让他过去埋单。当然这些人也不是白吃的,有一次有人欠了他几万块钱,他就带着这帮朋友去了,一大帮人,一水的黑风衣黑墨镜,把他围在中间,活像一个威风凛凛的黑社会大哥。人家一看这阵势,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立马把钱还给他了。

只是生活很快就给了他教训,开文化公司赔了,而且赔得非常彻底,朋友们都作鸟兽散,最后他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现在吴秀波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那种饿的感觉越来越扩大、越来越强烈,直到占据你整个身心,主宰你的行为。以前看电视剧里面的人物,饿极了会偷东西吃,觉得是瞎编,因为人还有一个基本的品德和教养。但当我真的尝到了那种饿的感觉之后,就知道那不是瞎编的了,饿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就被饥饿控制住了,你的品德和教养全都失效。如果当时我看见一个大肉包子,我也肯定本能地就伸手去拿了。”

电影演员刘蓓是他的发小,知道了他的处境后,及时伸出了援手,让他做了自己的经纪人。说是经纪人,其实就是个助理。他别无选择,天天夹着个包跟在刘蓓的后头。突然从老板变成了一个跟班的,这对于他的心理素质是个不小的考验。记得有一次,刘蓓和一帮圈内的明星聚会,明星们都带着自己的助理,到吃饭的时候,助理们都自觉地退出门去,他因为对助理这个身份还没概念,还在诧异那些人为什么要退出去呢。但是很快他就明白过来:现如今不比往日了,助理是什么?说白了助理就是明星的保姆啊,他和那些明星,已经不是一个等级的人了。善良的刘蓓看出了他的尴尬,马上说:“秀波别走,和我们一块吃吧!”但他还是因此感到自尊心大受伤害。

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