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

| 启智

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精选篇1)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精选篇2)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她几十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守望承诺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白洋,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要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5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撑起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彰显本色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生学习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

2012年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2010年度“感动奉新十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2015年3月,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2016年6月,获得全国“两优一先”表彰。

2016年9月,获评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7年2月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十大人物。

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精选篇3)

刘丽华,女,中小学高级教师,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1995年9月参加工作,2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她积极参与课改与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教学中。课堂上孩子们参与课堂,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解决问题,老师肯定与补充,让学生们在积极、自信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以看作业,看试卷也是刘丽华老师的必修课,常常看到晚上10点以后,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自2012年至今,数不清的阶段性和期末质量检测中,除了一次第二,其他检测都是全镇第一。

作为班主任,从早到晚陪伴学生是天职:在课堂上、在宿舍里、在餐厅里……每天看着孩子们吃饭,课间操天天陪伴、嘱咐喝水、吃饱、吃好、“三轻轻”强调并监督……学校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虽不美丽,但坚定有力。

她一直爱生如子,给孩子缝衣服、把崴了脚的孩子背下楼、给孩子刷尿透的鞋子……

表扬与奖励,是每个人基本的心理需求,多年来一直给予同学们奖励:一块糖、一块饼干、一个日记本、一卷胶带、一支圆珠笔、一个蛋糕、一个笔袋、一本记事贴……孩子们有了奖励,有了鼓励,更加努力,所以她带的班一直都是优秀班集体,点点奖励都凝聚她的用心和无私的奉献,她常说:我花点钱没关系,孩子们有了劲头,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的一个拥抱、“老师,我爱您”、“老师,您辛苦了”足以让她幸福满满。

孩子们一点点小事,都是她的大事。处处给孩子们做榜样,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们,润物细无声。

爱与责任同在,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不凡,伴三尺讲台,一路走,一路花开。

刘丽华近几年获得的荣誉:

2014年,河北省优秀教师;

2016年,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

2013年,衡水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2015年,安平县最美乡村教师;

2016年,安平县优秀乡村教师;

2016年,安平县素质教育先进个人;

2017年,安平县模范教师;

2019年,安平县品质教育优秀教师;

2020年,安平县优秀教师。

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精选篇4)

郭绪河,男,1965年10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共党员。1986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学年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工作,一直从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任务,2006年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19年荣获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20年荣获五市教育局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

一、善于学习,不断追求

他一直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等,认真阅读学习教育报刊杂志,在理论上,他能熟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他能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善于学习是他一贯的作风,成就了他具备较高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多年来,有多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其中《语文教学要联系实际》一文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作文教学之我见》得以在省级期刊发表。

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他处处身正为范,服从学校安排,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热爱学生,不贪清闲、不图私利。在工作中,他热爱工作,勤于钻研,不怕苦、不怕累,不早退,不迟到,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常年兼课,超负荷工作,任劳任怨。身患严重皮肤病,却从来没有耽误过学校工作。没有损害过教职工的任何利益,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协助业务校长分管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和活动一线,与教务处副主任、各年级组长、各教研组长、教师配合密切,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参与活动。

三、积极教研,共同引领

多年来,他认真钻研教学、广泛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充分利用网络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作为学校主抓教学工作教务主任,创造性地提出备课“三研二备”,评课“三缺一优”的新理念,注重教研教改,创设学校“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生本课堂教学。所教学科在历年高考中都名列前茅,曾荣获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骨干教师。

四、创新模式,精细管理

1、从“实”入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实施五市教育局的工作方案;坚持年级组、班主任,教研组、备课组几条腿走路的原则,制定了确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组织生本课堂、微课等系列教师培训,举行了同课异构、高考复习研讨会、青年优质课等竞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学生书法、绘画、学科等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养。一学年来,学校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有12篇教师论文获奖,各类特长展示活动中,多点开花,硕果累累,高考成绩喜创佳绩。

2、从“新”着力。提出“激情教育”的理念及做法,效果显著。在教学中,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生本教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2023感动中国教师事迹(精选篇5)

6月10日,记者采访时才得知,今年春季开学不久,小白老师在下班的途中被车撞倒在花坛上,造成全身3处骨折,卧床50多天才慢慢恢复。

小白说:“今年的高考对于我来说很遗憾。因为车祸的原因,回到学校后,考虑到我的身体,学校并没有给我安排课程。这是我教毕业班以来,第一次没能看着孩子们参加高考。”

别人不知道,但开封高中的师生们都知道,这次骨折对于小白现在的身体状况来说,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事情还要追溯到1998年。那年小白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更让人痛心的是,他的病情发展得很快,全身的关节疼痛逐渐变形。普通人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小白都是痛苦的煎熬。清晨穿衣洗漱就要两个多小时。他每一次站起,都要靠双臂拼命撑起全身;每一次坐下,都是把自己重重摔进坐椅。从办公室到教室,咫尺之距,他却要“挪”十几分钟;一堂课不过40分钟,既不能久坐又不能久站的他往往要斜靠着椅背坚持下来;十几厘米高的讲台,每次上下他都要靠拐杖支撑。

由于全身关节都已经变形,不能弯曲,他无法弯腰自主穿裤穿袜,冬天只能光脚穿着皮鞋去学校。但他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去上课,不仅没有因为残疾的身体耽误过学生,他身上散发出的正能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师生。学生们都称他为开封高中的“弯腰哥”。

近年来,小白边坚持工作边积极治疗,利用节假日赴芜湖,服新药,又做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都不甚理想。因为常年大剂量地服用止痛药造成肾衰,现只能靠激素和昂贵的生物针来支撑。

面对辛苦的工作和不断发展的病情,他迎难而上,仍然激情满怀用心的对待学生。他担任班主任工作,把全部心血扑到全班50多名孩子身上。有学生在给小白的信中写道:“病痛折磨的是身体,砥砺的是灵魂,您一直向大家传递着一股正能量,让理想带着旋律谱在我们的血液里,以后不管到哪里,白老师都是我们的开始和根基!”

20__年,小白负责开封市高级中学首届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他给实验班每个学生建立了历史答题档案,有针对性地制订每个学生的复习方案。那年,他和孩子们正在紧张地准备复习备考时,妻子却提出离婚。他母亲也因此事心肌梗塞送医院抢救。但小白没有倒下,而是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在教学中寻找支撑和快乐。当年所教实验班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全班有3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

繁忙的工作之余,小白还帮助学生在班后支起书架,向同学们开列书目推荐并提供书籍供大家阅览,读书在班上蔚然成风。他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同学举行读书会。大家畅所欲言,受益匪浅。

参加过“午休读书会”的同学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让我无法忘怀白老师在精神世界上指引。无数个中午,白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为我们几个充满了亢奋而盲目的求知欲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知识殿堂的大门。更可贵的是,白老师从不曾将他的观点灌输给我们,而是引导着我们自己去阅读与思考。勤读书勤思考,不盲信不盲从是白老师灌输进了血液的东西。”

每逢假期,毕了业的学生总会三五成群地来看他。他的家中到处是学生送的摆件,桌子一处堆积着好几百张写满祝福的卡片。知道他爱看书,学生们一旦读到好书总会想起他,买了给他寄来。

除了教学,小白撰写的多篇论文还获得了省市一等奖并发表在CN级刊物上。他还承担编写了大象版高中历史教参、北师大版师范院校用书《中国现代史》等省级教科研任务。

小白说:讲台是他人生的舞台,即使坐着轮椅,他也要“站”在三尺讲台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这就是小白的梦想,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的中国梦。他曾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师德标兵。20__年,他被评为感动开封十大人物和感动中原十大教育人物。

5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