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

| 泽慧

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 篇2

一年前,神舟十四号三位75后航天员被称为“史上最年轻乘组”,三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一年后, 年轻的朱杨柱作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之一,将成为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踏上建设航天强国、接续飞天梦想的新征程。

2015年9月博士毕业前,朱杨柱在国防科技大学度过了本科、硕士、博士十年大学光阴,随后在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后,也是解放军63926部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实验空气动力学航天气动光学。

“追风”不止,奔赴太空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是朱杨柱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多年前,易仕和将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领域,为了尽快获得高速飞行器实验数据,易仕和带领团队长时间铆在实验室里。为了进一步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学院专门建设了航天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在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所在的团队的研究工作被形容为“一群‘追风者’的拓荒之旅”。而今, 作为他的学生,朱杨柱“追风”不止,奔赴太空。

“易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每次跟易老师讨论,易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使我受益匪浅。易老师如同一位慈祥的严父,对学生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在工作上却又严厉有加,若没有易老师对我的不断督促我不可能获得今天的些许成绩。”在朱杨柱的两次毕业论文里,易仕和教授都是他首要且着墨最多的致谢对象。

在朱杨柱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词中,除了他对父母家人的感恩,还充满了他对导师、指导教师、师兄弟们、实验室同窗、分队领导,甚至是在国外学习时的伙伴们的感谢与祝福。对这些给予过他帮助者,他不吝赞美,一一具名祝福,但对自己,他却用了十分谦虚的表达:“忆十年前初到科大,懵懂无知却意气风发,叹如今无材补天却空得博士虚名。”

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 篇3

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江苏徐州沛县。沛县中学校长燕海军激动不已,他曾是朱杨柱的高三数学老师。燕海军回忆,朱杨柱高中时就树立起航天梦想,立志报国。学生时代的朱杨柱数学成绩优异、生活简朴,和同学老师相处融洽,毕业后也一直和老师保持着联络。恰逢今年是沛县中学百年校庆,燕海军认为这是一份最好的校庆大礼。

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 篇4

朱杨柱比较喜欢水下训练,就是感觉像飞起来的感觉。我说这个水下训练能不能多给我加两次,回来以后会感觉睡得比较香,实际上是有疲惫的,但是我没有觉得这个疲惫会影响我的发挥、影响操作,我反而觉得它这个整个水下移动的过程、操作的过程,都是比较有乐趣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将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按照任务规划,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篇5

“脚踏实地,干好眼前的事”

只要想爬山,就得上台阶,就会有沟沟坎坎的时候,也会有兜兜转转的回旋。

毕业后,朱杨柱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虽然他的专业方向跟这个单位并不对口,但一向心态积极乐观的朱杨柱没有抱怨和哀叹,而是坦然接受现实,干好本职工作。

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还在尘土飞扬的深井中扛着重物爬上爬下……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作为实习排长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睡同劳动,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其表现赢得了上下一致认可。

坚硬的混凝土并没有磨灭朱杨柱的初心。一年后,朱杨柱申请去读博士后,这在单位并无先例。鉴于他的优良表现,爱才惜才的大队长拍板通过。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明月,砖塔有缝。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就这样,朱杨柱成为大队的首个博士后,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他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教学基础上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这里,朱杨柱获得了充分施展的机会,被评上副教授。

就在朱杨柱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那个少年时代就埋藏在心里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招选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而这次不再只向空军飞行员选拔人员,还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亲自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又有了第三次机会向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把,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再一次向他的飞天梦发起冲锋。

神十六航天员朱杨柱先进事迹篇6

“舍小为大守初衷,天地一同”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朱杨柱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当通知他被录取的消息传来后,整个学校都轰动了,老师和学生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他自己也被这种巨大的幸福感满满地包围着。

回顾10余年追梦路程,他坚信,只要坚持初心,不抛弃不放弃,那些经历过的挫折和考验,都会成为他追梦路上的前行动力。朱杨柱说,他非常感恩那段在工地上风餐露宿、在钢筋混凝土中浸泡的日子,如果当时他选择自暴自弃或躺平,肯定不会成就今天的梦想。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朱杨柱看到以往隔着电视屏幕才能看到的飞天英雄,现在竟然成为自己的师兄师姐。他的心里激动不已,万分感慨。

他还记得,大二那年,航天员聂海胜前往他们学校做报告,结合自己的飞天经历激励大家投身航天事业。那会儿,在偌大的礼堂里,朱杨柱只能远远地看着聂海胜,跟个小迷弟一样地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一个字不落地听着,手掌都拍红了。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竟然和当年仰望的飞天英雄并肩作战。

由于空间站任务的紧迫需求,他们的训练进度紧张,训练量大。首先是二三十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好比一年内上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进度紧,考试密集,朱杨柱白天上课,晚上抓紧复习预习,每门学科考试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了一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这里便成了朱杨柱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化为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72小时睡眠剥夺实验对航天员的意志也是不小的考验。在一个密闭房间里三天三夜不睡觉,其间还要在电脑上做大量的测试题,一动不动地盯着显示屏,一不小心就会神思恍惚。其中,有项眼动仪测试,需要将下巴放在托架上,两眼直直地盯着屏幕,特别容易诱导人打瞌睡。面对这些挑战,团队人员相互协作,想尽招数保持清醒。

唱歌、做游戏、讲笑话,朱杨柱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调节气氛的作用。通过实验,他悟出一个道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今,在记者见面会上首次亮相的朱杨柱,他坚定表态:“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试(实)验工作,使空间站更加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77723